-
陈心想:权力?知识?地方性——评《送法下乡》2017-08-28 4581苏力先生的《送法下乡》是一本利用基层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书,首次出版十年后做了一些增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身就说明了该书的学术生命力。 虽然来自国内外一些学人批评的声音也不少,但批评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说明值得去检讨和批评
-
汪晖:世纪的诞生——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之一)2017-07-21 4595一、“20世纪”已经存在“世纪”概念的流行是一个偶然的现代事件。对于一个时代的分析很少能够准确地与世纪的刻度完全吻合,也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们发明了诸如“长世纪”或“短世纪”这样的概念,以描述一个可以用细节、事件或逻辑加以界定的时期。在历史研究中,这一概…
-
经略年会总结 | 意义的再造: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2017-06-13 25666月10-11日,第六届“法权秩序与中国道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举行。本届会议坚持了年会一贯的问题导向和跨学科的风格,围绕“全球变局下的知识图谱”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6月11日下午5点30分,有“唐总结”之称的重庆大学经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杰,受托对本
-
贺雪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乌坎事件的教训2017-06-13 3673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一个可能目标是通过产权量化和固化、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实行政经分离,以防止城中村、城郊村、经济发达村的利益纷争,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不过,在快速城市化的现阶段,城中村、城郊村和经济发达村正是土地城市化主要目标地,并因此容易发生激烈的
-
郑戈:寻找法治中国化的道路——以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为样本的分析2017-06-05 3429以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为样本,可以探讨关于中国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问题意识,以及这种问题意识所开启的知识进步空间。苏力的这本书虽然提出了诸多可能产生知识增量的突破点,画出了一幅极有前景的路线图,但作者本人在这条路上并没有走出太远。一部好的作
-
郑戈:马基雅维利的三副面孔2017-06-05 2604郑戈教授以《君主论》、《论李维》和《曼陀罗花》三部经典著作为线索,详尽解读了作为政治家的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动员策略的三个面向:帝师、幕友与人民艺术家。而这些面向也是马基雅维利针对君主、贵族青年和普通群众等不同受众所写作的而又体现同一套观念体系的创作。正是因
-
冯象:为什么法学需要文史哲2017-06-05 3430迄今为止,社科主流对新法治的剖析批判还不很成功。可能因为社会科学在中国尚且不够成熟(相对人文而言),无力突破法治意识形态的羁绊。它很少触及政法体制的深层结构;老百姓每天面临的困境,从上访村到拆迁户,反腐败到基层民主,医疗改革到社保崩溃,它也是清谈多于探究
-
佩里?安德森:二十一世纪的大国协调2017-05-14 2659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开启了建立新格局的序幕;而19世纪“维也纳体系”的余音并未消失,当今世界五强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印度似乎在重演当年的大国协调模式,冲突与动荡也依然存在。与19世纪的世界体系相比,21世纪的全球局势已开始呈现更加复杂、多元的发展趋势
-
程东金:香港管治的出路何在?2017-05-14 2749
-
陈虎:教学如何实现理论与经验的完美结合2017-05-12 2880我有一个很固执的观点,凡是不能转化为口语的思想,都是伪思想,真正的思想一定可以用大白话表达,而且能让听众拍案叫绝。口语和深刻一定是对立的吗?恐怕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