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娜:守法社会的建设:内涵、机理与路径探讨2021-12-21 33991守法并非一个由法律规则自动生成的结果,而是一种社会行动的逻辑。守法社会建设面向的是个人、群体、组织三类主体以及社会、政府、国家三个层面。以整体性和过程性的视角,在法律—社会—个人之间、规则—行动—观念之间、行动者的主观意识—客观能力—客观环境之间建立起联
-
李娜:作为个体性选择的守法——对建筑工人安全守法行为的实证研究2021-12-21 34189面对构建法治社会的目标,学术界对守法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本文旨在通过一项对建筑工人安全守法行为的实证研究,来讨论影响和塑造个人守法行为的因素和条件有哪些。通过考察法律规范、社会规范、个人规范对工人守法行为的影响,发现工人行动的逻辑主要受个体规范的影响,法
-
刘磊:县域治理与基层法院的组织形态2019-10-28 36763经过历次法院体制改革,我国法院组织形态发生显著变化,但也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以整体本位范式作为指引,在县域治理场域,可以较好地揭示基层法院组织形态的深层机制。一方面,基层法院形成了一定的对外承接机制,以确保接收并整合党政系统形成和输出的治理要求。法院院长
-
陈柏峰:法治社会的辨识性指标2019-06-17 12370深化对法治社会结构的认识,将法治社会建设具体化、可操作化
-
丁轶:“区域法治”是否可能? ——基于“承包型法治”视角的考察2019-04-09 7121区域法治属于一种不同于“行政区划型法治”的地方法治新形态,它试图超越现有的属地化管理体系,在跨区域层面实现法治建设上的地方政府合作。受制于现有的晋升锦标赛和行政发包制等制度安排的影响,区域法治合作面临着严重的激励机制不足难题的困扰。就此而论,区域法治是否
-
陈柏峰:中国法治社会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2019-03-28 19830“法治社会”是具有高度中国实践特色的概念,它指公权力运作系统之外的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它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各有独立范畴,构成了中国法治的“一体两翼”。国家动员能力、既有法律体系、社会治理基础、社会矛盾态势等具体背景,对法治社会建设构成引导或制约。法治社会
-
刘磊:中国土地制度的宪法解释:问题、争议及权衡2019-03-14 16312近年来,中国土地制度引发诸多争论,集中体现为对宪法第十条的不同解释。许多学者试图“回到宪法”,通过对土地条款的规范宪法学解释来弥合分歧。然而,从基本权利理论出发的规范宪法学解释方案并未能消弭分歧。这一争论的实质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同学者在此问题上持有不
-
刘睿、张继成:立法评价方法初探——立法过程中价值评价的理性分析2019-02-23 5767立法评价方法是创立良善法律之科学工具,关注的是立法者内在的科学立法思维。立法评价的对象是法律规范所依据的价值关系。立法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法律规范价值关系的范围确定,价值关系信息的全面总结与要素提炼,价值关系信息的类型描述,不同价值关系之间的比较和选择。
-
魏磊杰:妥适理解法律东方主义何以可能2018-10-28 4916在《法律东方主义》一书中,络德睦旨在揭示的只是对“中国有法与否”这一问题何以成为问题以及为何西方人对其答案如此在意的认识论根源与政治根源,并未触及作为法律东方主义之反题的东方法律主义问题,更谈不上所为此举是在为当下中国法的任何具体观念进行的辩护与背书。如
-
龚春霞:乡村振兴背景下水权与地权关系的历史流变及反思2018-10-12 11810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不仅要求在治理理念上确立统筹思维,还必须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那么从权利视角出发,如何通过统筹水权与地权关系,从而实现统筹治理,就成为不得不考量的重要议题。水权与地权的历史流变关系经历了水权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