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思达、侯猛、陈柏峰:社科法学的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2017-10-10 4940社科法学指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法律问题。广义的社科法学包括不同的研究进路,相对比较成熟的有法律社会学、法律人类学、法律经济学以及晚近发展的法律与认知科学。中国当代社科法学的发展,大致是从法律社会学领域逐渐拓展出来的,因此,我们也会将社科法学称为
-
陈柏峰:做无愧于时代的社会科学学者——在青年长江学者受聘仪式上的讲话2017-09-26 5972
-
曹锦清:中国共产党时代叙事与历史使命2017-09-25 4082共产党为什么需要时代叙事?因为共产党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选举型政党,而是领导型政党。要成为被领导的民众的共识,就要形成信奉、追随和服从,领导权转化为执政合法性的强大基础。西方政党不代表整体,它不可能制订中长期的发展目标,他们全部的焦虑放在当下和部分。
-
张慧瑜:文学与生活的辩证法2017-09-18 5581近些年,文学创作与出版非常繁荣,但是真正抓住时代精神、表达现实生活的作品却不多,这很大程度上与文学脱离生活、滞后于生活有关。这不仅需要重弹文学深入生活的老调,更需要认识到文学的政治意识和社会意识在认识生活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
顾培东:不后悔你的专业选择——在四川大学法学院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2017-09-16 5026法律人或法学人不只是一种职业称谓,更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人格。虽然这种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尤其不能指望在大学四年本科中完成,但无论本科学习还是硕、博研究生学习,都是这种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今后的三年或四年中,应当把这种人格的培养作为明确的追求目标
-
陈心想:权力?知识?地方性——评《送法下乡》2017-08-28 4743苏力先生的《送法下乡》是一本利用基层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书,首次出版十年后做了一些增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身就说明了该书的学术生命力。 虽然来自国内外一些学人批评的声音也不少,但批评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说明值得去检讨和批评
-
汪晖:世纪的诞生——20世纪中国的历史位置(之一)2017-07-21 4961一、“20世纪”已经存在“世纪”概念的流行是一个偶然的现代事件。对于一个时代的分析很少能够准确地与世纪的刻度完全吻合,也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们发明了诸如“长世纪”或“短世纪”这样的概念,以描述一个可以用细节、事件或逻辑加以界定的时期。在历史研究中,这一概…
-
经略年会总结 | 意义的再造: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2017-06-13 26046月10-11日,第六届“法权秩序与中国道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举行。本届会议坚持了年会一贯的问题导向和跨学科的风格,围绕“全球变局下的知识图谱”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6月11日下午5点30分,有“唐总结”之称的重庆大学经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杰,受托对本
-
郑戈:寻找法治中国化的道路——以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为样本的分析2017-06-05 3525以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为样本,可以探讨关于中国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问题意识,以及这种问题意识所开启的知识进步空间。苏力的这本书虽然提出了诸多可能产生知识增量的突破点,画出了一幅极有前景的路线图,但作者本人在这条路上并没有走出太远。一部好的作
-
郑戈:马基雅维利的三副面孔2017-06-05 2684郑戈教授以《君主论》、《论李维》和《曼陀罗花》三部经典著作为线索,详尽解读了作为政治家的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动员策略的三个面向:帝师、幕友与人民艺术家。而这些面向也是马基雅维利针对君主、贵族青年和普通群众等不同受众所写作的而又体现同一套观念体系的创作。正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