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2014-11-13 2730主要社会科学理论以及中国当前的现代化主义意识形态认为,伴随现代经济发展,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的小农生产将被个体的产业工人所取代,其三代家庭也将会被核心家庭所取代。但中国经济史的实际却显示,即便是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的今天,小农家庭农场,以及其
-
于龙刚:作为力的社会——读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2014-11-11 4042社会是一种流动的力,其表现为社会个体身上的社会存在。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当中,宗教由信仰与仪式构成,这种流动的力——曼纳——构成信仰的来源,仪式则构成其精神性实践。这一研究使得知识同社会发生了联系,具体来说,在原始社会中,类的概念与宇宙论体系同图腾建立联
-
刘忠:格、职、级与竞争上岗——法院内部秩序的深层结构2014-11-03 3823我国法院持续进行了二十年的司法改革。但纷繁的改革式样之后,法院内部秩序的深层结构始终保持不变。这一结构表现为法官被划分为细密的,与权力、福利、待遇相关的格、职、级,并通过竞争上岗方式将其激活,从而建立起法院内部自上而下的控制体系。这一结构因政治治理变革而形成,
-
反腐原来很简单2014-10-25 2904
-
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2014-10-24 2968
-
"看得见的宪政":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2014-10-23 2796如果说政治权力的配置是宪政体制的核心,那么作为任何政治共同体存活须臾离不开的血液,财政权力就是最不可或缺的政治权力,财政权力配置堪称所有政治体制大厦的根基。财政权力配置有自身对权力的政治分工和权力制约规则,财、人、事的合力决定着其他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及其
-
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2014-10-23 2916晚清以降的各个变革阶段之间并不能用线性的现代化史观简单地加以解释。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共和危机的影响,“五四”文化运动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如何评价共和的制度与价值,如何看待19世纪末期以降被视为楷模的西方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等问题,构成了/五四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2014-10-21 2689如果说自由主义治理术的合理性是“为市场而治理”,那么,社会主义治理术的合理性是不是“因为市场而治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然涉及中国与世界的大转型背后政治理论的激荡与扬弃,必然需要从“两个三十年”走向“三个三十年”,无论是向后看、回到革命的源头,还是向前看
-
宪政的根基——抗战前后梁漱溟的宪政思想与实践2014-10-15 3315今天坊间和学术界的梁漱溟热,鲜有讨论他的宪政思想及其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其实抗战前后,梁漱溟对宪政和政党问题有大量论述,值得今天重新回顾。 梁漱溟的口号是乡村建设就是我的宪政运动,因为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本。他认为晚清以来,中国的宪政运动一直无法成功…
-
乡村危机与新乡土主义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城乡关系2014-10-15 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