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思想碰撞
顾培东:不后悔你的专业选择——在四川大学法学院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2017-09-16 23:06 4053 阅读 由 顾培东 编辑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法学院安排我在今天的开学典礼上作一个发言。我很清楚,在这个仪式感很强的场景中所作的发言,无非是为新同学奉上一碗或浓或淡的“鸡汤”。每逢开学季或毕业季,朋友圈中总是漂浮着名校名师们类似的各种演讲,或辞藻华丽,妙语连珠,幽默风趣;或引经据典,哲理深邃,指点迷津,其中饱含着老师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贯穿着老师们对某种人生信念或价值取向的坚持,也或多或少夹带着老师们展示自己才华和智慧的欲望。面对这样一个被定位的角色,虽然我也无法免俗,但我更愿意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与各位分享我对法律或法学专业的理解。因此,我把发言的主题确定为“不后悔你的专业选择”。我希望在若干年后,这个主题能够转换为你们每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引以为豪的判断。

差不多40年前,我与你们中的很多人一样,对法律专业的内涵和意义毫无了解,茫然懵懂地走入了这个专业。近40年后的今天,法律、法学已成为我生命中的关键词,已成为我一生中抹不去的印记,挥之不去的情感,也成为我无法失却的技能,以及永远走不出的生存空间。这一切,不仅仅是因为我浸淫于其间几十年所形成的对这个专业的锺爱,更主要在于这个专业确实具有铸就人的命运和灵魂的如此魅力或魔力。

然而,这种魅力或魔力决不是某种超现实的力量,恰恰相反,这种魅力或魔力缘自于这个专业所具有的诸多常为人们所忽略的功利性因素。我把这些因素粗略地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法律或法学是能够把个人的视野和境界与国家联结在一起的专业。虽然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国家总是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不同专业的个人与国家联系的紧密度是不一样的。法律是国家的法律,因此,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始终是站在国家的立场和高度上,思考并且实践着国家需要思考与实践的大事。诸如“国家治理”、“社会控制”、“社会关系调整”、“社会矛盾解决”等等大词,充斥在法律人或法学人的生活之中。事实上,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思维格局、精神品位与他所思考的对象、所接触的事物、所关切的目标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始终与国家联结在一起,也由于笼罩在这些大词和大事之中,所以法律人或法学人的视野与境界往往是较为高远的,人生格局、至少思维格局是可以、并且应当大气而宏阔的,而这又将或多或少地决定着法律人或法学人的实际社会地位,尤其是决定着法律人或法学人超越屑小凡俗的精神品位。

其次,法律或法学是能够把个人价值追求与物质追求很好统一起来的专业。法律中蕴含平等、公平、正义、秩序、自由等多种价值。每一个具体的法律事务中都伴随着价值冲突以及对某种价值的维护。因此,每一个法律人对价值的追求或崇奉都可以在日常事务中得以具体践行。另一方面,法律或法学又是与市场之间半径最短的专业,在法治社会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或法学知识可以十分容易地转换成经济收益。根据我的观察,法律是现代社会中为数不多的可以不凭借任何资本要素而仅凭智力技能即可计时收费的职业。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充满公平正义感而又不愿安于清贫寡淡的物质生活的人,或者你是一个对物质生活品位具有较高要求同时又不失于对价值理想追求的人,那么,法律或法学必定是你最恰当的选择。(当然,如果你选择了法官、检察官等职业,这种兼得可能会受到严格限制,但好的趋向是,法官、检察官的物质待遇已经、并将进一步提高。)

再次,法律或法学是能够把工作职业与个人兴趣结合于一起的专业。现实中,很多人的遗憾在于工作职业与个人兴趣严重分离,工作职业仅仅成为一种谋生手段,难以从工作职业中得到自己所偏好的乐趣,以至于有些专业的学生一旦毕业后就完全放弃了专业。在此我想说的是,法律或法学不是这样的专业。一方面,法律或法学专业所面对的实践或者所涵盖的问题往往可以满足人们猎奇探异的本能性心理需求,特别是法律人在化解各种错综复杂社会冲突的过程中,既会为人性善恶相争、矛盾复杂跌宕所刺激,也会在冲突化解、峰迥路转、正义昌明、社会和谐的结果中得到满足与慰藉。所以,法律或法学是没法不让人对之产生兴趣的专业,至少不是一个无聊无趣的专业;另一方面,法律或法学是可以嫁接在几乎所有其他专业或职业之上的专业。比如,如果你爱好经商,法学与商业结合在一起,可以让你的商业行为更加规范,并使制度成本与收益关系利用得更好;如果你爱好文学,法律与文学结合,既可以使你的法律文书或学术论文文采斐然,也可以使你的法制文艺作品有型有范,不至于像现在电视或小说中所看到的那样,偏离常识,漏洞百出,处处破绽。所以,如同“互联网+”一样,法律或法学可以任意地嫁接在你所偏好的兴趣之上,从而使专业与你的爱好结合于一体。

最后,对大家来说,最为实惠的是,法律或法学也是一个就业面最为广泛的专业。近几年,不断有一些媒体报道,法律或法学专业是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之一。我不能怀疑相关统计数字的准确性,但我可以肯定,这些统计方法必定存在一定的偏失。不可否认,在前些年法律专业发展的“大跃进”过程中,很多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陆续开办了法律院系,造成了法科生总量大增;如果不是国家作必要控制,我想“蓝翔技校”的法律专业也会办得红红火火。然而,分析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能光看毕业生在公、检、法、司或律师这些专业机构中就业的情况,很多法科毕业生到公司或其他组织机构工作,同样是一种专业对口的就业。由于法治社会中任何社会行为都离不开法律,在非专业机构中就业,并不影响法科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发挥。即便极端地说,法科毕业生去当“外卖小哥”,有关合同、侵权的法律知识也能让他在这个行业中闪现亮点。所以,法律或法学专业既能让你当一个合格的国家领导人(大家知道,贵为国家总理的李克强就是法科毕业生),也能让你在引车卖浆的平凡行业中出类拔萃。有关法律或法学专业就业率低的说法,实际上是对这个专业的无知。

我希望前面所说的这几点能够证成我今天发言的主题。但是,如果我的发言仅仅止步于此,无疑会对各位同学形成误导。我前面所描述的各种专业优势,都建立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你必须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或法学人。

法律人或法学人不只是一种职业称谓,更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人格。虽然这种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尤其不能指望在大学四年本科中完成,但无论本科学习还是硕、博研究生学习,都是这种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今后的三年或四年中,应当把这种人格的培养作为明确的追求目标。

合格的法律人或法学人的塑造涉及到多个方面,但我认为对处于读书过程的各位同学来说,关键要把握好三点:

第一,培养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法治观是对法治的整体或基本认知和基本理解。正确的法治观的形成是成为法律人或法学人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就我国现实情况看,法治领域内的意识形态仍然比较复杂,不仅在青年学生中,就是在教师中,在法学专家中,对于“什么是法治”、以及“什么是中国特色的法治”认识上也有很多误区,存在着很大分歧。由于我国法学理论研究及教学与中国法治理论创新的要求有很大脱节,因此,在你们的课程中,在你们所学习的知识体系中,可能会缺少对中国法治的系统介绍、系统描述、系统论证和系统分析,这对你们正确法治观的形成客观上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此,需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努力,加强对当代中国法治在人类法治文明进程中历史地位的认识,增进对当代中国法治原理的理解,增强对中国特色法治的信心,从而正确地看待中国法治,包括理性地看待中国法治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正确的法治观,就能够坦然地面对、有效地应对法治理论与实践中的一切问题。

第二,高度重视法律原理的掌握。大家知道,法律有很多种,每一种法律都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每一个学科又包含许多具体知识。因此,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全面熟悉法律知识、哪怕是一两门学科的具体知识也是困难的。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学习法律,最重要的不是了解知识,而在于掌握原理,掌握法律原理可以避免知识的碎片化,避免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进而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我个人在本科学习阶段,当时没有法条、没有系统的理论教科书,绝大多数课程只有薄薄的几页或十几页讲义,所以不可能学到很多具体知识。但由于这些讲义基本上说清了原理,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尽管法律或法学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凭借对原理的掌握,仍然可以比较从容地面对各种问题。这其中的道理在于,具体知识无论怎样增加,都不会超出原理,特别是在互联网条件下,借助检索工具可以了解到一切需要了解的知识。但如果不掌握原理,就不可能知道从何处入手去了解知识。所以,衡量和评价一个法律人或法学人的专业水准,不在于他了解多少法律或法学知识,而在于他在什么程度上掌握了法律原理,并且能否在融会贯通各种原理后,形成法律人所特有的法律意识。

第三,加强对法治实践的了解和参与。法学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法律专业的学习也不可能在课堂上或图书馆内完成。19世纪末,美国曾经经历过一场“法学是不是一门图书馆学问 ”的争论,经过长时期的讨论和实践,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法学知识和能力不可能完全从纸面上获得,就如同外科医生不可能通过看书而学会开刀做手术一样;一本“怎样打篮球”的书,无论你读得怎样透彻,如果不在球场上作大量的实际练习,也不可能打出好的水平。与此相同,法律或法学必须通过了解和接触实践,并且尽可能参与实践,才能真正把握其技能或真谛。近些年现实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法科毕业生,甚至包括部分硕士、博士毕业生,完成不了理论术语、书本语境与实践场景的转换,书本知识既对接不上社会生活实践,也对接不上司法实践。很多读书很优秀、成绩很突出的学生进入到法、检机关,特别是进入律师事务所后,面对实际问题仍然一脸茫然,手足无措。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法治实践的了解,培养基本的实践参与能力,缩小学校与社会的距离,缩短适应实际工作的过程与时间。即便是硕、博士生的研究,也应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中国法治实践的现实需求以及对法治和现实状况的充分了解之上,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泛论。

最后,我想用一段更平俗的语言来结束我这个平俗的发言:各位同学,无论你们处于本、硕、博哪一个阶段,对自己未来都会有美好的憧景与幻想,但不管你有什么样的志向和抱负,你即将开启的学业对你来说,都是一个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或成本投入,因为这个专业会给你未来的生活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无论你基于何种原因走入了这个学校,进入了这个专业,希望、也相信,它会成为你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选择。

祝大家学业顺利!谢谢!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