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龙刚:从依靠群众到服务群众——新中国村庄调解的政治性变迁2015-09-16 5596在新中国早期的村庄调解实践中,受到大民主这一政治框架的影响,一种依靠群众的治理得到适用,在这种治理方式下,通过群众辩论,以及制定爱国公约,成立调处委员会等一系列措施,群众、村庄被纳入到新中国的村庄调解实践当中。80年代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调解取代大民主,
-
陈柏峰:特定职业群体上访的发生机制2015-08-20 4661特定职业群体的上访,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其诉求的合法性比较模糊。在历次改革或政策变动中受到冲击的特定职业群体,在国家向民生政策转型的大背景中,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曾为国家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因此应当得到照顾和补偿。在媒体上权利话语的支持和激励下,他们走
-
吕德文:灰色治理与城市暴力再生产——鲁磨路“城管”实践的机制分析2015-07-25 5188与西方经验不同,近十多年来中国城市暴力的兴起并不是城市共同体失败的征兆,也不是简单的暴力犯罪的法律问题,而是特殊的城市治理机制的产物。在灰色治理中,城市空间实践塑造了大量的灰色地带,半正式行政主导了一线行政,使得权力实践双方保持了微妙的平衡关系。治理者与
-
刘磊、王会:谋利空间的形成:对城管违建执法困境的分析2015-07-24 3802违法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形成突出的执法困境,而谋利型违建是违法建设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种类型。本文基于整合主义进路来研究违建执法困境问题,通过分析在特定的治理机制下,执法过程中的执法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考察其中的组织能力和
-
杨华:“无主体熟人社会”与乡村巨变2015-07-20 4672“无行动主体”与“无主体性”是一个整体,只有将两个层面有机结合起来,对“无主体熟人社会”的理论建构才是完整的,对农村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才会更全面、更深刻、更有力度。这样,“无主体熟人社会”就不仅囊括了“身体不在村”的理论内涵,还包含了“人心不在村”的
-
欧阳静:县级政府研究的路径分析2015-06-11 3803从权力到治理,虽然意味着县级政府研究的不断深化,但呈现出研究框架的单一性.对县域政府治理能力研究,将会提供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一方面可以呈现县域治理机制、治理主体、治理技术等治理的其他要素和面向,以全面地理解县域治理的实践及其逻辑;另一方面也可以
-
印子:“第三方”城管试验2015-06-11 5950
-
陈柏峰:城镇规划区的违建执法困境及其解释——国家能力的视角2015-06-04 4465既有理论框架难以全面解释违法建设执法的困境。从执法的结构和过程看,国家能力的视角有较强的解释力。违建执法的困境指向了执法领域国家能力的不足,它表现在多个层面:执法机构的“孤岛现象”普遍,不同机构之间难以有效合作;一线执法人员的素养欠缺,且其工作难以被执法
-
桂华:为什么农村的徐纯合们更容易信教?2015-05-25 3030若是放任农村贫弱群体不管,不仅是政府责任不到位,而且为家庭教会甚至邪教组织提供传播空间。消除贫困,政府更广泛地提供社会救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村宗教传播问题。在前几日召开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此强调宗教工作本质是群众工作。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
-
马金芳:组织多元社会治理中的自治与法治2015-05-21 2887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是政府与民间逐渐走向良性互动的双赢选择。作为多元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支撑,社会组织通过权利诉求彰显主体性精神,并因审批登记的部分放开而实现数量增长和公益性提升。在内在机理上,社会组织的成长植根于权力的结构性转移和多元化流动、受益于权力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