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龙刚:法治与治理之间:基层社会警察“解纷息争”机制分析2016-06-26 6972社会转型背景下警察逐渐成为基层纠纷调解的主要力量,正式纠纷调解体系取代非正式纠纷调解体系。纠纷调解活动同时嵌入到基层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实践中。作为基层法治建设一部分的纠纷调解规范化实现了调解体系的科层化与规则化。但是由于法律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以及
-
秦小建:信访纳入宪法监督体制的证成与路径2016-06-25 2957信访困境由“群众政治——科层法治”结构的双重悖谬叠加而成。这一结构隐身于“人民——人大——国家机构——公民”宪法逻辑中。作为群众政治的信访偏离了“人民主权”轨道,不仅未将对“国家机构——公民”法治体系的压力转化为调整动力,反而干扰了其职权运作。由此导致人
-
谢澍:刑事法律援助之社会向度——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扶持”2016-05-06 3397《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得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改革“提档加速”,但数据描绘出的乐观图景并没有带来辩护质量的实质提升,2012年《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文的修改亦未能使刑事法律援助摆脱尴尬,合法化与制度化的边际效用逐步放缓。“政府主导模式”之下的刑事法律援助,呈现
-
季卫东:论法律意识形态2016-04-05 4072作者季卫东,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 200030)一、引言通常而言,意识形态是具有特定政治色彩的概念,限于阶级、特别是统治阶级的信念体系。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沧桑巨变的事实以及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规范和制约公权力”、“提高司法公信…
-
刘磊:执法吸纳政治:对城管执法的一个解释框架2016-03-02 5103城管执法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政治逻辑。政治层面、行政层面和执法层面的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城管执法必须兼顾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均衡。当前有关城管执法问题的讨论存在泛政治化和去政治化两种倾向,这不利于对城管执法现状的深入了解和理解,某种程度会误导城管体制改革。正确
-
顾培东:增强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实效2016-02-20 3264实现法治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从我国来看,当代社会都处于急剧变化与快速发展之中。这加大了法律稳定性与法律适应性之间的矛盾,对法治手段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运用提出了新挑战。
-
陈柏峰:偏执型上访及其治理的机制2015-12-31 4068偏执型上访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它可见于多种典型情形,其诉求缺乏合法依据,属于无理的范畴。上访人的心态是偏执的,在信访事项上寄托了很多情感,且上访过程中继续投入情感,这进一步强化了偏执心态。偏执型上访很难在法治框架内解决,却又不能不接待。因为信访不仅是
-
侯猛:最高法院巡回法庭:何去何从2015-12-21 4110最高法院巡回法庭就是最高法院的派出法庭。其职能定位虽然是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但目前主要功能是为了分流本部的申诉信访案件,包括审查申请再审案件。这种实践与表达的背离,一方面会让北京的信访压力略有减轻,但会激励更多申诉信访案件涌入巡回法庭;另
-
郑戈:法治立国的两个步骤2015-12-12 308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线图,并着重强调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的形成可以从历史和法理的角度阐述。法治只有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才能得到奉行,这些条件是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国内秩序基
-
于龙刚:精英吸纳、群众动员与政治合法性建构——以新中国早期立宪为中心的考察2015-11-11 4709由于新中国独特的政治-社会环境,围绕《共同纲领》、“五四宪法”展开的新中国立宪实践形成特有的形态。其围绕“意识形态建设”展开,以确立执政党及其意识形态领导权为主要目标,并呈现为一种国家工程和社会事业。卡里斯玛型合法性模式构成这一实践的内在逻辑。“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