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轶:权利保障中的“组织失败”与“路径依赖”——对于“运动式治理”的法律社会学考察2017-06-14 5054从合法性生产的视角出发,可以勾勒出一套以“合法性生产绩效最大化”为中心,以政治结构因素和制度能力因素为基本点的权利保障思路。基于此思路,运动式治理现象可以被理解成是“能动型国家”在追求“合法性生产绩效最大化”目标的过程中,为了应对科层体制的“组织失败”、
-
章永乐:康有为的“纵横家时刻”:1895-19002017-06-05 4082从1898-1899年中、日、美、英同盟乃至“合邦”的主张,到1900 年破解大国瓜分中国的协调关系的策略,康有为试图扮演一个类似于“纵横家”的角色,但其主张全部落空。作为一个职业外交界的圈外人士,他对列强之间的丰富多样的协调渠道缺乏真正的了解,对中国在列强前面的议价
-
章永乐:维也纳体系的崩溃与康有为君宪主张的边缘化2017-06-05 4223康有为对君主立宪的坚持,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其理论的彻底性的体现,而他的基础理论,又扎根于19世纪维也纳体系的政治经验。正是在一个由对共和革命的恐惧所带来的国际体系之下,他完成了其“三世说”的建构,将君主立宪制设定为“升平世”的主流政制,而共和制则属于遥远的“
-
陈少明:亲人、熟人与生人——社会变迁图景中的儒家伦理2017-05-14 3994本文试图为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提供一个新的论述框架。它不是以人性论为基础对儒家伦理的形上价值的重复阐述,也非再次展示儒家道德人格在当代生活中应有的魅力;而是从人对人的眼光与态度出发,运用儒家传统的思想资源,重构一幅人伦关系、价值取向与社会组织结构相关联的图
-
方乐: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运行机制——以审判权的内部运行为中心的考察2017-05-04 7907作为司法改革的“试验田”,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将司法改革各项举措更加有效贯彻的同时,确保司法的制度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最优化地配置,进而提升审判权的运行效果。当然,对于巡回法庭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要有所预判,要努力
-
王启梁:进入隐秘与获得整体:法律人类学的认识论2017-03-22 7176法律人类学是一种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是反思和创新法律理论的社会科学进路之一。此种进路主张在法律与社会之间建立起关于秩序融贯性的思考,其贡献主要是提供出一种关于法律和法治的认识论。法律具有“双重建构性”,即法律是建构的结果,同时是一种建构性的工具。法律人类
-
顾培东:当代中国法治共识的形成及法治再启蒙2017-01-20 4393社会成员法治共识的缺乏,是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社会成员在法治问题上的分歧,集中体现于理想主义法治观与实用主义法治观的差异。理想主义法治观可分为朴素的理想主义法治观、偏执的理想主义法治观以及理性的理想主义法治观;实用主义法治观可分为朴素
-
吕力:案例研究:目的、过程、呈现与评价2016-12-01 2725
-
刘正强: 信访:中国式法治话语的悖谬2016-11-24 2936
-
田力:“变法”与“整合”:朝向中国宪政史的新视野2016-11-23 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