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2014-09-15 2913从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发现中国城镇化的突出特征是政府主导、大范围规划、整体推动、土地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空间上有明显的跳跃性、民间社会尚不具备自发推进城镇化的条件等。可将我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区分为七种类型:
-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建设思路2014-09-15 3139互联网作为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对社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互联网迅速地改变和重塑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其经历着一场解构与重构的革命,形成和凸显着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模式。由此,中国社会在交往互动、舆论表达、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
-
当代中国网络思想动态及其反思2014-09-15 2452
-
“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2014-09-15 2867资本与劳动双密集型的小规模家庭农场远比大农场适合中国实际,这是黄宗智先生为“中国隐性农业革命”提出的农业经济学的命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规模家庭农场及其经营者的存在,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安徽芜湖农村的调研显示,根据农村土地耕种规模及收入状况,可将当
-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各阶层分析——探寻党和国家政权在农村社会的阶层基础2014-09-15 2914当前农村社会被分化成精英阶层、富人阶层、中上阶层、中农阶层、中下阶层、贫弱阶层和灰色势力等7个不同的阶层,它们有着各异的构成、职业分割、利益取向、关系重心、价值观念和政治态度,对农村政治社会的影响差异也很大。说明农民不再是铁板一块,党和国家政权在农村的阶层
-
重塑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理解税费改革后乡村治理困境的一个框架2014-09-14 2977从农村调研的情况来看,近年乡村出现新一轮的治理困境,主要是根源于国家通过税费改革及配套改革脱卸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导致的。治理责任是指农村基层组织凝聚、配置资源进行乡村治理的动力、意愿和职责。在国家集中了绝大部分政治、经济与合法性资源,以及乡村治权具
-
从西安的古城墙看毛时代的乡村政权建设成就2014-09-14 3080
-
新中国的毛泽东时代:建设成就和管理依据2014-09-14 2677
-
纠纷的控制单位2014-09-13 2740公私观念构成了农民行动逻辑的深层基础。根据农民的公私观念,不同性质的纠纷由不同的调解人来解决,形成不同的纠纷控制单位。在宗族性村落,宗族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私的特征,同姓发生的纠纷一般在宗族内部解决,宗族构成一个纠纷控制单位。在宗族内部,纠纷又因私的程度不
-
宪政的军事背景——以新中国的国防战略方针与中央地方关系为视角2014-09-11 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