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2015-05-15 4906国家治理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周雪光的《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将中央与地方关系与国家与民众关系这两条主线放在一起加以考虑,从一个整体性视角审视了国家治理的不同模式及其背后的机制与作用。
-
苏力:作为制度的皇帝2015-05-14 4425本文试图探讨皇帝制的某些理性因素。不是站在上帝的位置作道德评判,而力求在历史和中国社会语境中展示皇帝制的必然性,及其利弊的相对性。本文探讨皇帝对于古代中国的制度意义。文章不是将皇帝作为古代中国政府的构成部分,不讨论诸如皇权与相权之演变这类有关古代中央政府
-
苏力:何为宪制问题?——西方历史与古代中国2015-05-06 3873有别于通常对Constitution的宪章和宪法理解,本文集中关注宪制,即一国的政治性构成,以及为促使一国得以构成和发生而必须以制度回应的核心政治问题。通过对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中世纪和近代英格兰、美国以及古代中国的宪制实践和经验进行简要比较分析,本文提出至少一些重
-
苏力:精英政治与政治参与2015-05-06 3218精英政治的考量贯穿了中国古代宪制。但在古代农业大国,实践精英政治的难题并非伯乐发现千里马的问题,而是,并一直是,如何制度性地、公道、准确和有效地选拔精英。必须逐步形成和建立全国统一的选拔制度;为保证选拔的可比较性,借助的是标准化容易偏重于知识考察的文字考
-
桑本谦:“法律人思维”是怎样形成的2015-04-29 4837应对常规案件,从“理性人思维”到“法律人思维”是一个进化;而应对疑难案件则相反,由“法律人思维”回归到“理性人思维”才是一种进化。法律教义学无力揭示法律背后的逻辑,更无力与法律经济学竞争疑难案件的指导权。因为法律教义学面对疑难案件是防御性的,在新要件、新
-
黄宗智:重新发现政治空间:改革中的地方-国家体制2015-04-23 2987【中国改革三十年来所形成的国家体制是资本主义与地方主义的奇特混合物,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发动机,也是种种社会危机的源头。也许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如何培育新的政治空间,以走出这种具有地方、国家与企业三重性质的国家体制?本文原载于《文化纵横》200
-
崔之元:在第三世界超越西方中心论与文化相对论2015-04-22 3257西方中心论和文化相对论都武断地把人类的创造力限制在某些特殊的传统中。为了在第三世界实现“可能的”进步,我们必须超越这两者。超越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这对当今的西方和第三世界都是新的课题。
-
纳日碧力戈:以名辅实和以实正名:中国民族问题的“非问题处理”2015-04-18 3000【作者】纳日碧力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自尼德兰革命和法国革命以来,构建“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成为压倒性的实践性理念,其背后既有强大的民族主义推动,也有不可调和的施密特式敌我观的刺激。威斯特法利亚体系的形成,发展…
-
纳日碧力戈:生存交互性:边疆中国的另一种解释2015-04-18 2638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固然要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但是,研究不能建立在“动物法则”之上,也不能让市场经济统辖一切,更不能把同化作为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法宝。以生存交互性为起点,以同情关爱为入口,以公平正义为手段,以伦理美德为精神,建设民族新政治,发展民族生态
-
萧伯符、易江波:略论中国赠与法律传统及其现代转型2015-04-17 3604中国赠与法律传统是以互惠原则为主轴展开的。互惠原则既有情感亲睦功能,又有促进和维系统治秩序的功能,是中国赠与法律传统的内在原则,其作用范围遍及社会各领域。现代赠与法制的样式是“理性”、“祛魅”等现代性因素影响法律发展的表现,但在现代赠与法制中,互惠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