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平正义的实现必须基于法治2014-09-26 2956
-
名誉权、言论自由和宪法抗辩2014-09-26 4652
-
反思中国法学界的“权利话语”-从邱兴华案切入2014-09-26 4152
-
黄宗智 龚为纲 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2014-09-26 3483最近几年一组优秀的中国社会学学者率先争论,中国社会和治理的关键机制已经从之前的“单位制”转化为“项目制”。他们大多认为,这个治理“转型”代表的是现代化和合理化,包括专业化和技术化,是从“管制型”到“服务型”治理的演变。本文论证,在实际运作中,“项目
-
“钓鱼执法”与“后钓鱼时代”的执法困境: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个案研究2014-09-26 4309
-
“大调解”的运作模式与适用边界2014-09-26 5031作为当代中国调解新模式的"大调解",包括党政驱动、司法能动、多方联动、法院主导和关系协调五大要素,其功能既在于预防和解决纠纷,更在于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社会稳定。然而,基于纠纷解决理论的内在逻辑,由政府主导的、缺少中立第三方的"第二方纠纷解决机制"解决不了双方力量悬
-
运作不良的法院?——来自两个基层法院的经验考察2014-09-25 4228中国经济和法制改革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法院逐渐被推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前台。一方面,作为解决纠纷的最重要的正式机制,法院必须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新型纠纷;另一方面,国家在法院的制度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大致上按法制发达国家的模式来改革和建设原有的司法制
-
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2014-09-15 3205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市民化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时期。合理有序推进城镇化,不断促进人口市民化,不仅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而这其中,自然离不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加快改革户籍制
-
乡村混混与村落、市场和国家的互动——深化理解乡村社会性质和乡村治理基础的新视阈2014-09-14 3057乡村混混与村落、市场和国家的交互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社会现象,构成我们深化理解乡村社会性质和乡村治理基础的新视阈。一方面,乡村性质决定了混混群体在与村落、市场和国家三者的互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群体特征、行为逻辑和生命轨迹。另一方面,乡村混混等农村
-
张润泽、杨华:转型期乡村治理的社会情绪基础:概念、类型及困境2014-09-13 3137乡村治理是通过解决乡村面临的问题,实现乡村的发展和稳定。乡村治理总是有一定的社会情绪基础和背景的,要全面深入分析和理解当下乡村治理的际遇,无论困境抑或良治,都不得不深入分析其内隐的社会情绪。村庄是乡村治理的对象和基本单元,村庄主要社会群体的社会情绪即是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