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学要闻> 学术简讯
会议 | 第六届基层法治硕博学术论坛(第二场)顺利举办
2021-10-30 09:31 22921 阅读 由 shinianouyu 编辑

 

社会转型中的基层治理

——第六届基层法治硕博学术论坛

2021年10月28日晚,由基层法治研究所举办的“社会转型中的基层治理——第六届基层法治硕博学术论坛”第二场会议在文治楼六楼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分为两个单元,主题分别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与村庄治理”与“农村家庭关系变迁与转型”。

 

会议伊始,主持人李爱爽博士简要介绍了论坛主题,与会老师、同学及发言规则。

 

第一单元

论坛正式开始第一单元的讨论。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基于研究所周口集体调研经验,重点关注村级治理问题,基于调研经验的集体讨论和个人提炼,形成专题文章。

 

本单元首先由2019级博士研究生艾玉博汇报其论文《村庄空间的结构化:过程、影响与机理分析——基于豫东平原J镇B村乡村振兴实践的经验讨论》。他指出,从豫东的调研经验来看,当前乡村振兴实践已产生村庄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形态,有必要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把握。在此理论指引下,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格局可以用“村庄空间结构化”这一学术概念进行解释,“村庄空间的结构化”受到村庄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村庄内部怨气和发展的不均衡。随后各位老师对论文进行了讨论和点评,龚春霞老师从论文的问题意识出发,指出从空间视角考察这一问题确实有其必要性,但这一概念的提炼和分析展开还存在一些问题;于龙刚老师认为“村庄空间结构化”这一概念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化,需要充分考虑经验与概念的贴切度问题,此外论文的表述顺序也需要仔细琢磨;徐凯老师和梁永成博士则分别从概念内涵、论题本质理论对话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

接着,2020级博士研究生石建就其论文《制造景观: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政府经营村庄的逻辑及后果——基于豫东B镇打造“旅游小镇”的分析》进行介绍。他指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制造景观的目标存在“名实分离”的情况:形式上服务于生态旅游和乡村振兴,其本质是基层政府经营村庄的行为,服务于政绩呈现。经营村庄的行为,消解了乡村振兴政策的福利性,导致乡村振兴政策的内卷化。点评环节中,刘雪姣博士指出文章对“基层政府的经营行为”的划分缺乏标准,文章内涵不明确,用概念掩盖了“造点”本质,并且村庄本身具备景观基础,“制造景观”一说缺乏依据;龚春霞老师认为“经营”的主体不限于政府,事实上在发生变化,同时文章内容比较杂,整体逻辑结构也需要认真调整;徐凯老师认为“制造景观”本身不是一种逻辑,背后的主体行为才存在逻辑,应当以“制造景观”现象来切入和考察该行为逻辑,并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名实分离的困境;张晨宇博士补充相关经验材料,指出地方政府被选为试点,不得不硬造点;梁永成博士则认为,“经营”是个中性词,但文章将其定性为贬义词,说明作者在质性判断上不够准确,他指出现象诠释型文章需要充分挖掘经验材料,同时须加强文章各部分的衔接性,确保用词准确;刘杨老师则建议深入挖掘“造点”这一核心逻辑,避免将现象本质化。

随后,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辉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能人治村的互构机制及其影响》为主题进行汇报。他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资源匮乏地区能人治村广泛出现,政策实施主导下的能人治村具有多元影响,一方面表现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能人治村的互相促进的积极效应;另一方面展现为过度追求治理成效侵害村民权益,治理行政化损害基层民主的不良影响。讨论开始后,张晨宇博士首先指出文章中“借助内生规范破解治理困境”不符合调研经验,能人治村的权威树立是建立在打破内生规范基础之上的;于龙刚老师指出“政策”一词内涵不明确,“后税费时代”与“十九大以来”的阶段划分标准待商榷,文章的问题意识不够突出;孙明扬博士认为,文章的核心问题、主题不突出,论述不精细、不凝练;刘杨老师也表示问题论述不够细,建议从契合国家战略的角度,讲清楚乡村振兴为何需要能人治村。

第一单元最后,2019级博士研究生周欣汇报了其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村级民主治理模式探析》。她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村民自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实现行政与自治的均衡,调研经验显示,乡镇政府意在通过调控村民民主的方式高效完成乡村振兴工作,这样虽为村庄争取到更多的项目资源,却会因调控能力过强而忽视村民的实际需求,因而理想的村级民主治理模式应当是引导型民主。各位老师、博士随即发表意见,龚春霞老师对“调控型民主”“引导型民主”等核心概念是否成立提出了疑问;徐凯老师认为文章中经验现象与理论运用存在脱节;于龙刚老师指出了部分文字表述问题;梁永成和孙明扬博士则分别从题目设计、行文技巧和逻辑展开等方面进行了点评和讨论。

 

第二单元

短暂休息过后,继续开始第二单元的讨论。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分别关注农村婚姻、代际关系、养老和光棍等村庄内生性问题。

 

首先,于龙刚老师跟大家分享了其论文《脱嵌与失序:社会转型期农村青年人的婚姻关系——基于豫东杨村经验的分析》的问题意识及写作思路。他指出,豫东杨村的经验表明,离婚以青年人为主体,离婚率攀升、婚姻矛盾增多的实质是青年人婚姻关系的失序,婚姻脱嵌则是引发婚姻关系失序的深层原因,一方面,青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从村庄脱嵌,与村庄的社会关联弱化;另一方面,村庄规范和舆论对青年人的影响减弱,村庄力量从婚姻矛盾调解领域逐渐退场。婚姻脱嵌会导致婚姻的公共性减弱,产生个人自主性与外在约束力之间的失衡。讨论中,刘杨老师表示,文章需要农村婚姻的相关数据来支撑论证,这样更具说服力;梁永成博士认为,于老师从家村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农村青年离婚问题,将家庭嵌入到村庄结构中,很有意义,并建议将这一视角的表述直接放入文章题目中加以突出;张晨宇和苏聪聪两位博士分别结合自己的调研情况对文章的经验基础提出了疑问。针对大家提出疑问和建议,于老师逐一予以回应,他认为,文章需要选定一个视角来分析问题,难以面面俱到,只能重点突破;此外,在一手二手文献材料中都没有找到单独的农村婚姻数据,国家也并未公布,因此不便用数据进行论证。

随后,2020级博士研究生张晨宇以《乡村社会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解释——以豫东张村调研经验为例》为题进行了汇报。他指出,根据豫东调研的经验材料,代际关系相较以往出现了“温和化”的转变,而现代化小农经济的发展是代际关系良性改善的主要原因,便利的耕种条件和自发性的土地流转增强了农村老人的农业生产能力,并投入到乡村非正规经济中,现代化的小农经济呈现出以扩大化的农业生产与兼业结合的形态。围绕这篇文章,于龙刚老师从题目需要细化、文章侧重点应放在代际关系上、表格须与文章主题相关、“温和化”一词不够学理化等四个方面给出了意见和建议;龚春霞老师表示,作者用小农经济来解释代际关系变化的立意值得肯定,有讨论空间,但文章第二部分的表现与小农经济无关,后续提出小农经济则产生了断裂,建议完善。苏聪聪博士也从文献梳理的充分性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批评建议。

接着,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亚龙讲述了其论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养老空间:权力机制、功能及其困境——以豫东Z村为例》的写作思路和基本观点。他从空间视角观察农村养老问题,认为老人到一定阶段后会从子代家庭分离,形成自己独立的养老空间,即“趴趴屋”,这一空间具有独特的养老功能,既构成老人的精神家园,也蕴含老人的养老智慧,但由于简陋与破败,这一空间成为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中的拆除对象,村庄出现养老危机。评议时,于龙刚老师认为,该问题与乡村振兴无关,但文章逻辑值得认可,需要从宏观、中观层面把老人的处境描述清楚,而不仅停留在现象层面,同时建议把现象即“趴趴屋”一词提炼到题目中;徐凯老师指出,文章核心就是老年人的独居形态,“空间”这个词待商榷;李爱爽博士则指出了一些文字表述问题。

本单元最后,2020级博士研究生李辉围绕其论文《能力供给缺失: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光棍形成的微观因素——基于湖北城郊村的田野调查》展开论述。他指出,调研发现,以女性需求为核心的男性能力供给随着社会变迁而呈现不同的具体样态,逐步从传统社会的家族合力转变为阶级身份,进而从适应农业生产的“老实肯干”转变为与城镇化背景下包括物质创造能力和精神回馈能力的综合能力供给。通过案例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光棍呈现出经济条件好、个人形象佳、普遍低龄化的特点。点评环节中,徐凯老师认为应当区分“单身”和“光棍”,而梁永成博士则直接对文章中对G 村青年光棍部分案例的统计数据产生疑问,尤其对其说服力表达了质疑;孙明扬博士认为,光棍只是一个状态,涉及到本人及村庄村民对该男性婚恋可能性的判断,很难用某一标准进行界定,需要通过质性判断来描述;张晨宇博士随即补充了一些经验材料,指出村庄的情况就是“光棍抱团,一致对外,长期一起玩,挣钱自己花”;王亚龙博士提出参考文献里已经有相关论述,需要再参考和拓展内容;苏聪聪博士表示文章逻辑顺畅,但部分描述属于常识,学理性不足。最后作者本人对相关疑问进行了回应,表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有待进一步深化,后续自己会持续改进。

论坛总结

主题研讨结束后,各位点评老师分别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简要总结。

 

梁永成博士鼓励研究所的同学积极参加论坛,敢于发言;认为本次论坛论题集中,紧密围绕农村调研经验,密切关注乡村治理问题;但也要勇敢直面研究中存在的理论资源匮乏的不足,建议大家通过关注前沿论文和著作来拓展和更新理论工具;他还勉励大家要有道路自信、经验自信,大家快速成长的事实表明经验研究是有前途的。徐凯老师肯定了本次论坛的价值,各位发言人从不同视角观察同样的现象,并从现象中提炼出问题,这是十分难得的;但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理论运用不足,以及没有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期待后期大家把乡村振兴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来思考。龚春霞老师表示,文章从无到有非常不容易,鼓励大家积极写作。

最后,于龙刚老师从学术关注点和论题多元化两方面表达了对大家的赞许和期待,认为关注村庄家庭、代际关系等问题,有利于训练大家的经验研究思维和能力;同时,建议各位博士研究生要适当地开辟多条研究战线,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至此,第六届“基层法治硕博学术论坛”会议(第二场)圆满结束。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