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社科法学研习营是2013年11月在云南大学举办的。刚进入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便为云大美丽的风光而惊异。天是不一样的蓝,干净的不沾染任何尘滓。得益于云贵高原高海拔的缘故,天空的高度比北京要低的多。傍晚时分,阳光铺泻下来,印照在橙色的建筑物上,又是一片干净的金黄。而远处,则是苍山翠柏。刚到学校的下午,顾不上休息,便在学校里四处晃荡,觉得在我去过的几个有限的大学中,没有一所学校能给我以如此干净的体验。
(图:云南大学呈贡校区)
说到研习营本身。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倒不是课程,而是我的舍友。他来自人大。初见时,感觉他话并不多,好像不太容易聊得开。客气了不久,不知怎的谈到了苏力,他立马像换了个人似的,两眼放光,滔滔不绝,说到激动之处,更是“捶胸顿足”。整个晚上,我们聊了苏力的学术思想,聊了他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后来有一段发表在《法律和社会科学》上),还聊了各自的学术抱负。平日里虽然常见各类学术大神,像他那样对学术有如此纯真追求的人,毕竟少见。光是这一点,实在是令人钦佩。
在后来的几天,我逐渐认识了许多性格各异、但对学术都怀有热忱的小伙伴们,如温婉的肖梦黎姐姐,厚道的罗天,好奇心极强的刘磊师兄,还有女神苏盼姐姐,叶子姐姐。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聊天玩耍,甚至一起吐槽,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
说到这里,必须得介绍一下研习营的课程和老师了。虽然是第一届,但教师阵容已经非常强大,国内外从事法律跨学科研究的学者,有相当一部分都来到了这里。苏力的头发比照片上白了许多,但精神极佳,讲起课来仍然激情充沛。朱晓阳老师可能有些同学不太熟悉,但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人类学家,他周身散发着一股艺术家的气息,讲起课来慢条斯理,却又不经意间在乡野与哲学之间穿梭来回。还有尤陈俊、陈柏峰、刘思达等老师,更是功底深厚、风趣幽默。
(图:研习营最后一天,在“小村”参访,中间为大家讲解的正是朱晓阳老师)
除了讲课以外,研习营还预留了充分的时间,保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我还记得,每每到休息的时候,我们这些学员们总是一拥而上,揣着早已经准备好的问题轰炸他们。遇到感兴趣的老师,哪怕是一时半会儿没有什么问题,也会上去礼貌地做一个自我介绍。几天下来,对这些老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以及可能的批评,也是更加熟悉了。
作为一个学术爱好者以及追星族,我也曾参加过其他一些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或讲习班。在我看来,社科法学研习营除了它自身浓郁的“社科法学”色彩之外,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不单单只是“上课”。在课程期间,主办方还精心安排了多场主题讲座、纪录片放映活动、参访“小村”、旁听“法律和社会科学”年会等。这些活动带给我们的学术体验,甚至可能比单纯的上课更为深刻。而这,也将是社科法学研习营将要不断延续的传统。
(图:云南大学致公堂,“法律和社会科学”2014年年会举办地)
最后一天晚上,宴会厅里,大家都走来走去,一边敬酒,一边互相诉说情谊。在攒动与喧哗的角落里,苏力和冯象坐在的餐桌前,吃着菜,聊着天,就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那样。
文 | 杨锦程
第一届社科法学研习营简介(2013)
第一届社科法学研习营于2013年11月在云南大学举行,主题为“法律的经验研究”。本次研习营共有来自全国十几所院校的三十余名学员参加,并邀请十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研习营进行了授课。在授课的同时,研习营还举办了“法律的经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论坛”系列学术讲座,冯象教授、朱苏力教授、陈柏峰教授分别以“圣经开启的革命”、“古代中国精英政治的制度条件”、“中国上访的全景扫描”为题进行了讲座。
第一届社科法学研习班课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