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赌博为何屡禁不止?——以H乡镇为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郭文艳
“麻将牌一响,几头猪白养;扑克牌一掼,一年钱白赚。”这些民间俗语生动地揭示了赌博的危害。赌博不仅破坏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其盛行还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农村地区,打扑克、搓麻将等原本是村民常见的娱乐活动,但随着“摇奖”“打三公”等赌博形式的盛行,许多村民逐渐模糊了娱乐与赌博的界限,使得传统的娱乐方式变了味。尽管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对赌博的打击力度,但在一些农村地区,赌博现象依然屡禁不止,成为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为何农村地区的赌博问题如此顽固?通过H乡镇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赌博从公开场所向隐蔽场所转移,治理难度也不断加大。赌博问题并非只是简单的违法行为,而是由社会结构、文化认知和经济困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H乡镇,赌博已不仅仅是少数村民的娱乐消遣,而是悄然渗透到村庄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许多村民打发闲暇时间、参与村庄面子竞争,甚至谋取非正规经济收入的方式。
一、警察如何“抓赌”?
近年来,多地公安机关加大了对“黄赌毒”的专项整治力度,整治“黄赌毒”已经成为基层派出所的日常工作。H乡镇境内存在两个曾经以赌博闻名的村庄,甚至在县公安局内也有所耳闻,因此属地派出所对赌博问题尤为重视。自2024年6月以来,H乡镇派出所已经办理了多起赌博案件。这些赌博案件的线索来源主要有两个:民警在治安巡逻中发现的以及群众通过拨打110举报提供的。
尽管任何形式的非法赌博活动都是违法行为,但是否给予行政处罚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通常情况下,如果在赌博现场查获的赌资达到一定金额,那么公安机关可以对相关人员采取警告、罚款以及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H乡镇所在地区规定的行政处罚标准是800元,因此,赌资超过800元的,警方可以依法采取行政处罚措施,而对于赌资低于800元的,警方通常只能进行劝返处理。
此外,赌博并非单一的违法行为,而是可以衍生出一个复杂的“产业链”。除了直接参与赌博的村民,旁观的村民可以通过下注的方式间接参与其中。而提供赌博场所的老板,则通过收取场地费用或者从赌博中抽成获利。这些与赌博活动相关的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赌博,但同样涉嫌违法,因为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法赌博的蔓延。因此,民警在查处赌博现场时,通常会先清点赌资,包括桌面现金以及微信转账;再调查围观村民是否有下注行为;同时,还会检查场地提供者是否从中抽成,以确保对所有参与违法行为的人进行追责。
在处理涉案人员时,民警通常采取柔性的执法方式,以警示教育和罚款为主。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对参与赌博的人员可处以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H乡镇派出所都是以罚款为主,对所有参与赌博的村民每人罚款200元,同时进行警示教育。这是因为罚款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震慑赌博行为。然而,警示教育的工作也并不好做,尤其是面对一些不配合的村民。例如有些村民称自己不懂赌博属于违法行为,拒不配合调查,对此民警只能现场普法。还有些村民认为自己搓麻将只是“没事干”而非赌博,并且也“没钱”所以不愿意接受罚款。在这种情况下,民警会联系村民的子女对其进行劝导。
尽管如此,高频次的柔性执法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派出所民警解释道“打击是有用的,处罚也怕。赌毒这种只要一露苗头,我们就去打击,有苗头就去,就会处理一批人。他们回去就会说‘这段时间不能打’。过段时间又觉得可以打了,不会抓了,我们又去打击。”而村民之所以在受到处罚后不再赌博,主要是出于理性的经济考量和时间成本的计算。一方面,在乡村,村民劳作一天的工资也只有150元,而一次罚款就要200元,相当于一天的收入“全没了”。另一方面,民警办理案件需要时间,村民一旦赌博被抓,必须多次到派出所办理相关手续并接受教育,耗时耗力,这也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困扰。
二、赌博群体如何躲避“抓捕”?
经过上述整治,春节期间,H乡镇的赌博现象基本得到了遏制,村民们大多已经不再公开聚集赌博,连村里的麻将馆都显得萧条起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赌博问题已经完全消失。事实上,赌博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更为隐蔽的方式继续存在。特别是在自助棋牌室中,赌博活动依然猖獗,并且更加难以整治。
近年来,县城及其周边乡镇兴起了一种新的赌博场所——自助棋牌室。这些自助棋牌室通常是由一栋独立的房屋或者一层楼经过改装而建成的。自助棋牌室一般按小时收费,每小时收费20元左右,并且房间内的娱乐设施基本完备,内部除提供麻将桌和扑克牌桌外,还提供茶饮、零食等服务。相比于普通麻将馆,自助棋牌室具有价格实惠和环境舒适等优势,所以也吸引了大量喜欢通过打牌消磨时光的村民。
表面上看,这些自助棋牌室似乎只是合法的娱乐场所,但背地里却暗藏玄机。老板为了规避法律的监管,巧妙地采取了一种隐蔽的方式进行运营。具体来说,老板收取的是出租场所的租金,而非赌博的抽成,并且还会在场所内显眼位置张贴“禁止赌博”的标语,表明自己尽到了提醒义务。因此,警方很难追究这些提供赌博场所的老板的责任。
与乡村其他赌博场所相比,自助棋牌室的管理和取证难度大大增加。乡村的麻将馆通常比较简易,一般都设在小卖部,而且处于开放环境中,容易被群众发现从而被举报。警方在这些地方进行查处时,可以利用隐蔽接近的方式直接进入现场,不易被赌博人员察觉。然而,自助棋牌室却是封闭的,并且都配有电子门锁,进入时需要敲门等待房间内的人开门。这样一来,民警一旦到达现场,就可能惊动房间内的赌博人员,他们在民警进入房间之前就已经将现场清理好,这导致警方无法直接抓捕到赌博的违法现场。
此外,自助棋牌室的常客大多相互之间是熟人,他们通常会事先约定好赌博的时间和地点,而赌资的交易也不会在现场直接进行,往往是赌博结束并离开后才支付赌资。如此一来,民警即使在现场调查微信转账记录,也常常难以找到直接的证据,而没有相关证据就无法对赌博人员进行处罚。因此,警方很难以常规的取证手段对自助棋牌室内的赌博行为进行有效打击。相关的属地派出所这两年都未能抓获一起自助棋牌室内的赌博现场。
自助棋牌室虽然前期投资较大,但因其隐蔽性强而受到赌博群体的青睐,所以回报周期很短。随着赌博活动逐渐转移到这些场所,自助棋牌室数量迅速增加,形成了一个隐秘的赌博网络,导致赌博问题进一步蔓延。而这些自助棋牌室表面上看又都是“合法的”经营场所,因此,警方只能将其列为“九小场所”进行日常管理,同时通过加强周边环境监管以及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摸清自助棋牌室的运营情况。但由于赌博活动的隐蔽性和流动性,警方在现场取证和证据收集上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难以对自助棋牌室内的赌博进行有效打击。
三、村民为何赌博?
农村赌博屡禁不止的根源并非单纯来自公安机关整治的不足,而是深植于村民的生活与文化中。因此,只有理解村民为何热衷于赌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打发闲暇时间
许多村民参与赌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打发闲暇时间。例如,H乡镇派出所处理的两个典型案件便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2024年9月,在日常治安巡逻中,民警发现一群村民正在通过“摇奖”的形式进行赌博,并且赌资超过1000元。这群村民是因为在午饭后无所事事才聚集在一起赌博的。另外,在2025年1月,一群70多岁的老太太在等待酒席期间,由于“没事做”,也选择了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但赌资同样超过了800元。这些案例表明,很多村民并未意识到赌博是一种违法行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无害的日常娱乐方式。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大量传统的农业生产劳动已被机器取代,许多农民因此从繁重的田间劳作中解脱出来,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然而,如何合理利用这段时间却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既没有宗教信仰传统,同时也缺乏文化娱乐设施,导致村民难以找到健康的休闲活动。H乡镇也不例外,当地村民发现自己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合适的娱乐方式,于是打扑克、搓麻将便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消遣手段。
尽管H乡镇拥有集市、宗祠等公共空间,但这些场所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村庄生活的现实需求,缺乏专门的文化娱乐功能。由于未能为村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活动,这些场所反而无意中成为赌博活动的聚集地。每到集市开放的日子,H乡镇派出所都需要加强治安巡逻,以排查和打击赌博行为。
随着社会变革,农村文娱生活的匮乏,村民的休闲生活逐渐趋向庸俗化,赌博便成了一种“流行”的娱乐方式,尤其是一些留守村庄的老年人群体,他们没有其他的活动可以参与,于是将赌博视为一种打发时间、增进社交的手段。
(二)参与村庄的面子竞争
赌博之所以在农村蔓延,除了作为打发闲暇时间的方式外,还因为其在村庄社会中承载着更深层次的社会功能,也就是面子竞争。对于某些村民而言,赌博成为展示个人经济实力和获得社会认同的一种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村民参与赌博,尤其是大额赌博,不单单是为了消遣娱乐,更是为了通过“赌大”来展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而在村庄的面子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
在H乡镇,无论是多姓杂居还是宗族性强的村落,内部都存在强烈的面子竞争。村庄的面子竞争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展现上,也体现在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展示上。因此,赌博成为村庄面子竞争的一种延伸。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或经商,村庄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钱人”。而这些“有钱人”,在村庄内的社会地位往往较高,他们参与赌博,不只是为了娱乐消遣,更是通过“赌大”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获取更多的社会认可。正如在许多村民中流传的一句话:“只有兜里有钱,不为生活操劳的人,才有时间去琢磨搓麻将和打牌。”这句话透露出一种普遍的观念:在农村,赌博与社会地位紧密相连,且成为一种非正式的“攀比”渠道。在这些村庄里,赌博逐渐被塑造成为一种符号象征。那些能够参与赌博且“能赌”的人,往往被看作是聪明和有能力的人;而完全不参与赌博或输钱的人,则容易被看作是“蠢”或者“不行”。因此,赌博成为村民彰显身份的方式,象征经济实力和智力水平。所以,很多村民通过参与赌博,在村庄层面获得“面子”和社会认同。
通过赌博,村民不仅寻求娱乐消遣,更追求社会地位的提升。在这种隐性的面子竞争中,赌博逐渐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演变为村庄社会中一种隐性的“游戏规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参与赌博的人往往被视为“有能耐”,而不参与或输钱的村民则可能被看作“缺乏竞争力”的边缘人。因此,赌博不仅是村民个人的娱乐选择,更是获得集体认同和社会地位的方式。
(三)作为非正规经济收入
赌博在农村蔓延的更深层次原因在于,部分村民将其视为非正规经济收入的来源。由于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一些留守老人和失业村民,逐渐将赌博当作“赚快钱”的途径。而小额赌博(赌资低于800元),作为一种缺乏正规监管的灰色经济活动,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
在农村,传统的农业收入难以维持生计,加之农业生产受季节性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村民收入普遍不稳定。因此,一部分村民,特别是没有固定收入的人,便将赌博视为“赚快钱”的途径。尽管赌博风险较高,但它提供了一条快速积累财富的捷径,因而吸引了渴望快速改善生活的村民。正如村民所说,那些参与赌博的人,并不是真的为了打发时间,而是“自己也想来点快钱”,“你想着他兜里的,他想着你兜里的”。这种赚快钱的心态助长了赌博风气,甚至有人将其视为投机手段,企图通过赌博致富。因此,村庄中每年都有人因赌博失去积蓄,甚至“一年赚了几十万,过年几天就全部输光”。
此外,小额赌博作为一种灰色经济活动,通常不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在村庄中,80元一局的麻将等小额赌博最为常见,这些行为通常达不到当地行政处罚标准(赌资800元以上)。因此,许多村民认为,即使被警方查获,最多也只是劝返,几乎不会受到实质性处罚。在这种“低风险”下,部分村民希望通过赌博获得额外收入。对他们而言,赌博不仅是娱乐,更是补充收入的手段。尤其是那些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的村民,他们将赌博作为一种非正规经济收入来源。
因此,赌博在农村的流行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脆弱性,也体现了部分村民对快速致富的渴望。在缺乏社会保障和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赌博成为他们“赚快钱”的途径。
四、结语
农村赌博为何屡禁不止?通过H乡镇的案例可以看出,随着赌博活动从公开场所向隐蔽场所转移,治理难度不断加大。然而,赌博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是公安机关整治力度不足,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赌博既是农业机械化带来的闲暇时间的产物,也是村庄面子竞争的延伸,更是部分村民在经济困境中寻求出路的一条“捷径”。因此,治理赌博问题不能仅停留在打击违法行为的层面,还需要从经济转型、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文化教育引导以及价值观重塑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真正从根源上遏制赌博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