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馆何以成为县城青年人的主流娱乐场所?
舒雨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县城台球馆”的兴起
在外出求学时,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老旧小区的拆迁改造为居民带来了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共享电动车的推广普及推动了道路交通的发展。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家乡的台球馆仿佛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出现并迅速推广。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小型商场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有台球馆的存在,甚至在一些居民小区的外围商铺也有专门的棋牌室与台球馆。
起初在同好友闲逛之时,漫步于县城的街道,感慨着夜生活的单调乏味:晚上十点后便十分沉寂,街道两旁的店铺打烊,路上更是鲜有行人,偶有飞驰而过的车辆划破夜的安详。这时他突然提起可以一起去附近的台球馆打台球,当时我还在疑惑,潜意识里仍认为台球馆是大城市才会有的娱乐场所,小县城最多也就只有网吧或者商场,他便打开手机,在美团上输入“台球馆”字样进行检索,发现附近竟然“隐藏”着不少的台球馆,其中各种新客优惠、打折减免更是引人注目,而且在详细信息里可以发现,这些台球馆的开业时间似乎都集中在2024年,最早的一批也是在2023年12月开业,可以说县城台球馆完全是在“一夜之间”爆火起来的。而正当我还在诧异于好友何时产生这样的爱好时,发现我们要去的台球馆竟然爆满了,即使在外边等场地至少也要等一两个小时,最终只得作罢。
几年前的情况并非如此,那时候几乎鲜有台球馆的存在,只有一些单位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场所才保有零星的台球桌,而且基本也是无人问津。那时候,身边的台球爱好者们甚至主动选择陪同父母上班,只为在工作单位的活动室中“过过球瘾”,更有重度“发烧友”为了打台球不惜花费数小时车程前往市中心的台球俱乐部。而今年县城中却突然冒出多个台球馆,在节假日的黄金时期常常爆满,有时还出现了“一桌难求”的现象,属实令人震惊。
台球馆属于休闲娱乐场所,其兴起自然离不开消费者的推动。据笔者观察,这些来打台球的消费者以青少年为主,似乎也有不少体制内的中年干部同样喜欢台球运动。但是,台球毕竟只是属于一种相对较为小众的爱好,单纯出于打台球的目的而前往台球馆的人终究是少数。换言之,台球爱好者们的存在最多只能维持台球馆不温不火的运行。那么问题在于,县城台球馆爆火的成因何在?在一众娱乐场所中,这些青少年为何对台球馆情有独钟?
二、台球馆的运作模式
从收费模式来看,台球馆同网吧有些类似,大致分为三种收费模式。其一是正常按照时间来收费,通常情况下一小时在8-20元不等,在美团等购物软件上使用代金券则更为划算,当然如果没有合适的优惠券也可以选择直接充值,剩余的金额下次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其二,网吧通常根据显卡、桌面等配置的不同而划分为多个不同区域,不同区域的收费金额也不同;而台球球桌亦存在金腿跟银腿的区分,高档的球桌在价格上自然要昂贵一些。其三,消费者也可以选择全天畅玩套餐,此种套餐优惠力度较大,只是台球馆白天较为火爆,而网吧一般是后半夜时间段人员较多。此外,也有不少台球馆会举办专门的台球赛事,更是会设置奖金、代金券等物质奖励吸引球友参与。据身边台球爱好者回忆,曾有台球俱乐部专门邀请了大城市的台球高手进行“守擂”,挑战者可通过购买门票来与擂主进行对战,获得胜利自然可赢取丰厚的礼品,奈何这些球友普遍水平有限,当天也并没有多少人“攻下擂台”。
就台球馆提供的服务来看,其提供的最为基础的服务无非就是场地,即台球桌、台球、球杆及球杆架,同样与网吧较为类似,因此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台球馆老板向消费者收取场地与设施的出租费。当然也有资深的台球爱好者自备球杆。此外,部分台球馆还出售饮品,诸如市面上常见的碳酸饮料,亦或是店家自主调配的果茶等风味冷饮,以供前来打球的玩家不时之需。但是,整个台球馆的收入主要还是在于“场地费”,饮品的出售只能作为“添头”。
台球馆工作人员的职责划分并不详细,一般分为柜台服务员与非柜台服务员两类。柜台服务员主要负责为新来的顾客提供引导,如账户充值、美团验券等前置服务,相对高档一些的台球馆还提供果茶饮品制作的服务,通常也是柜台服务员的范畴。而非柜台服务员承担的工作较为繁杂,诸如清洁卫生、在顾客离开后收拾球桌等,但整体来看这些台球馆的服务人员工作较为轻松,在闲暇之时也会聚在服务前台集体“摸鱼”;倘若忙碌之时,非柜台服务员也能在前台接待顾客,柜台服务员同样可以去清洁卫生。一天之中,上午通常较为冷清,毕竟前来打台球的顾客主要集中在下午及晚上,而选择通宵的顾客同样较少,因而后半夜工作同样较少。在工作时长上,他们一般采取轮班制,工作半天(12小时)休息半天是常态。
三、“县城台球馆”爆火的成因
如前文所述,台球馆在县城的爆火,绝不仅是台球发烧友单方面推动的原因。据个人观察,成因主要包含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三方面。
(一)社会因素:作为“柔性”竞技运动的台球
严格意义上来说,台球属于体育中的双人桌上球类运动,具有专业壁垒相对低、易上手且对抗性不强的特点。具体而言,虽然国际上也存在诸如斯诺克台球世界职业锦标赛等大型竞技赛事,但在县城台球馆这一特定场地,前来打台球的消费者并不总是为了战胜对方,更多的是侧重于娱乐,将其视为消磨时间、增进双方感情的重要手段。此外,不同于足球、篮球等团队竞技类体育活动,台球不需要依靠队友的配合,也不会因为技术不过关而遭到队友的嫌弃。
在技术层面,台球规则简单,对新手也较为友好,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台球杆架的辅助,即当不便于用手架杆时,可以使用杆架来进行辅助架设。但是杆架较为笨重死板,没有手架灵活,因而手架仍是主流架杆方式,在高手对决中也很少能看到杆架的出现。但对于不熟悉手架姿势的新手而言,他们有时难以掌握击球力度与角度,这时杆架便能“大显神威”,让他们同样享受到台球的乐趣。换言之,台球架杆的存在,就好似是一把“拐杖”,从而迅速帮助新手入门。其二据个人观察,在入门阶段,球技的差异在实战中体现得并不明显,双方很难拉开较大的差距,几乎不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形,因而失败的一方一般也不会气馁。以自身为例,本人并不怎么会打台球,起初也是被朋友拉过去乱打一通,因而曾接连落败数次,只是每次都差一两个球,有时也能连续打进数球,便想着下局或许可以赢回来,但无奈实力有限,最终也没能取胜。
在竞技的双方的互动层面,严格意义上的台球比赛一般禁止言语上的交流,但是在县城台球馆,则没有所谓的“繁文缛节”。在轮到对手的回合时,有时甚至还能主动为对手“出谋划策”,探讨分析对手这一杆应该打哪一个球、应当怎样瞄准才能将球打进洞,进而将聊天话题转向台球本身,有效避免了朋友之间因聊完可以交流的共同话题而引起的尴尬。事实上,这些前来打台球的青年群体不仅仅是为了过球瘾,更多的是在打台球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以增进感情。试想,在严酷的冬日,能够在一个遮蔽寒冷的场所同挚友闲聊互动,不可不谓之享受。
总结来看,台球作为一种偏向娱乐的“柔性”的竞技运动,以其独特的社交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新手玩家的参与。而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自然也促进了县城台球馆的兴起。
(二)经济因素:迎合青年人消费习惯的台球馆
除了台球馆外,常见的休闲娱乐场所有网吧、KTV、奶茶店、桌游店、棋牌室、饮茶室等。想要厘清县城中台球馆爆火的原因,有必要对这些其他娱乐场所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台球馆爆火的县城,基本不存在专门意义上的桌游店,萌宠店是大城市的“代名词”,棋牌室则是公益性质的老年活动室,鲜有青少年问津。值得一提的是,县城的中老年人似乎更喜欢在小区居民楼下或是一层车库中下棋打牌,不少老年活动室形同虚设,大门更是长年紧闭。此外,由于台球馆面向的群体是青少年,他们一般也不会选择饮茶室、棋牌室作为娱乐场所,由此也能看出代际之间娱乐偏好的转变,中老年人更愿意坐下来打扑克下象棋,而年轻人更青睐于需要来回走动的台球运动。
从上文中提到的收费模式上看,相较于如今动辄20元起步的各类奶茶,在台球馆只需10元左右便可畅打一小时台球,不可不谓之廉价。众所周知,打台球的年轻人基本上仍在读书上学,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高消费场所自然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当然县城中也没有多少家高消费场所。这些年轻人的花销大多源自父母给予的“零花钱”,而他们却总是“闲不住”,更愿意与同龄人外出走动,在此情况下,台球馆以其低廉的经济门槛迎合了这种小额高频消费习惯,自然收获了一众客流量。
伴随着台球馆的兴起,县城的网吧却日渐衰弱。一方面,手机游戏发展迅速,身边的年轻人似乎更青睐于快节奏的手游;而县城网吧通常也不会主动更新电脑配置,据笔者观察,不少网吧仍在使用十多年前的设备,落后的配置自然加剧了人员的流失。奶茶店在几年前也曾爆火过一段时间,仍然记得瑞幸咖啡刚开业时的火爆,但近年来随着各式各样奶茶店的扩张,同行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消费者的选择更具多样性,在县城的商业中心,单是一条街上便有蜜雪冰城、茶百道、霸王茶姬等多家饮品店。奶茶店的同质化加剧了行业的内卷现象,也造成了顾客的分流。
从奶茶店的发展模式上看,县城台球馆消费门槛低,且仍处于上升发展的阶段,各种各样的台球馆遍地开花,但未来是否会像奶茶店那样“泯然众人”,尚有待进一步观察。相较于网吧而言,台球馆不存在设备的更新换代问题,球杆只是属于耗材,一般质量的球杆价格并不高,定期更换也是正常翻新,更何况现如今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足不出户便可上网,但家用台球桌却十分少见,这也是台球馆得以在网吧日渐衰弱之时异军突起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在县城中,台球馆规避了网吧发展的弊端,更是突破了设备问题的瓶颈,以其低廉的消费门槛吸引了青少年的关注。而随着越来越多同质化台球馆的兴起,未来县城台球馆是否会走上奶茶店的老路,仍然有待观察。
(三)心理因素:那些寻找归属感的年轻人
观察发现,在来台球馆打台球的年轻人中,并不全是球技娴熟的“老鸟”,全程使用杆架的新手也很常见。更为特殊的情况是,在资深发烧友带自己的新手朋友接触台球后,这些新人也开始对台球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带更“新”的新手来参与。如果说台球发烧友带新手是出于对打台球的兴趣,那这些新手是怎样迅速对台球产生兴趣的?为什么他们也开始乐意带他们的朋友来打台球?
访谈得知其原因有二,宏观上可分为竞技性原因与非竞技性原因。竞技性原因较好理解,无非在于他们也想获胜,但是自身技术有限,便只能选择欺负比他们还要“新”的新手。但是,这些来打台球的年轻人主要还是基于非竞技性因素的考量,即将台球馆视为家乡的情感缓冲区,并将打台球视为一种逃离大城市高压生活的手段,不过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方面相较于县城的安逸,大城市的生活节奏较快,日复一日的高压使得他们“喘不上气”,返乡后只想与亲朋好友团聚,不愿再提起过往的生活。但是,这些年轻人外出求学工作时在大城市里看到所谓的“城里人”空闲时会去打台球,便也不甘落后,认为打台球是一种新兴的时尚,这种既希望逃避大城市的高压又希望能够模仿大城市娱乐生活的“赶时髦”的矛盾心态使得他们在返乡之时流连于台球馆。
社会学大师吉登斯教导我们,现代性表现出时空交往脱域性的特点。手机、互联网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方式,但在客观上也滋生了人的惰性--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出门,童年时期聚在一起谈笑风生的场景一去不复返,偶有联系也是在线上的闲聊或者一起玩电脑游戏,仍然愿意线下见面的好友更是少之又少,一般只能联系到一两个人,而人数无疑会限制娱乐场所的选择。正如前文所述,在适合双人的娱乐项目中,台球无疑是当代县城年轻人的最佳选择。因而台球馆的爆火,其背后也暗含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与无奈。
四、“县城台球馆”的未来走向
诚然,县城台球馆的发展方兴未艾,现在讨论其结局似乎有些言之过早。但是,在人口流失愈发严重的小县城,面对内卷化的冲击,这些开在县城的台球馆的前途并不光明,甚至难以看到未来。进一步来看,县城台球馆的爆火背后,或许是泡沫式的虚假繁荣。
对泡沫繁荣的焦虑不是单方面的杞人忧天。近年来,随着商圈的扩建,外环的诸多高端小区拔地而起,但这些只是外在的表象,里面没有多少真正营业的的商铺,更有不少贴着旺铺转租的联系方式,甚至还有些门店自始至终都未曾开张过。与其说是新兴的商圈,倒不如说是一座“鬼城”,毕竟在商场的内部几乎没有活人的生气。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青年人的逐步流失——县城越来越“留不住”这些年轻人了,身边的年轻人不愿在县城中发展。
由此可见,县城台球馆的兴起不排除“幸存者偏差”的因素,即节假日在外地上班、上学的年轻人返乡回家,年前没有什么好的去处,便只得将打台球视为最后的娱乐手段。最开始朋友拉我去打台球,其实也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倘若在大城市,娱乐活动更加多样化,谁还愿意去台球馆呢?台球馆的工作人员也有类似的表述,她提到通常都是每年的七、八月份跟一月、二月左右,台球馆生意相对火爆,每天来的顾客比较多,尤其是过年前的几周最为热闹,其他时候虽然也有人,但至少没有现在这样门庭若市。这些热闹的时段正是每年的寒、暑假时期,学生们放假在家,空闲时间较多,打台球作为一种能够增进同伴友谊的娱乐手段,自然成为了他们的不二选择。
此外,随着生育率的逐年下降,在县城出生的年轻人更愿在大城市扎根,台球馆的客源更是在逐步流失,这些台球馆的前途出路又在何方?当然,其实也没必要如此悲观,随着县城城镇化的发展建设,各地县城纷纷因地制宜出台各类政策,诸如根据学历给予人才补贴以吸引青年回乡发展,这些返乡创业的青年无疑会给当地的文娱产业创造新的活力,因而县城台球馆未来的走向究竟如何,尚且要等时间带给我们答案了。
五、简短的结语
行文至此,似乎要进行最后的总结了。打台球是一项娱乐运动,也可以归结到文化的范畴。与其说台球馆“选择”了县城,更像是县城的年轻人“选择”了台球馆与台球运动。现如今,新兴文旅产业不断向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开拓市场,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乃至青少年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娱乐方式,也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只是不知这些有着更多娱乐体验的青少年们,是否还会选择扎根县城;更何况还有那些大城市外出求学的青年们,见惯了大城市的雪月风花,是否还愿意毕业后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县城发展?这些问题便只能留待时间告诉我们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