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婚”趋势下的农村青年“早婚”现象
笔者家乡位于华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A,今年过年返回家乡时,我随家人到村中一户人家参加婚礼宴席,人群来来往往,场面甚是热闹。言谈之中,得知新娘新郎双双都不到二十岁,远远超出了普通适婚群体的平均初婚年龄。经与村里人深入了解才得知这已不是个例,近几年笔者所在村庄就有好几起这样的早婚事件。而且经过访谈后发现,甚至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早就结婚生子。
例一:王某与妻子育有两女一子,以开店摆摊等经营小生意为生,其子甲19岁时与18岁的范某结婚。甲从初中一年级就辍学后在饭店当服务员,在学校时就一直谈恋爱,恋爱持续时间短则一俩个月,长则不超过半年。甲与同样初中辍学的范某于2023年3月相识开始谈恋爱,五月份时范某发现自己怀孕,于是奉子成婚。随后两家商量婚事,于6月订婚,9月结婚。婚后甲跟随家人做小生意,范某则在家待产。
例二:李某其子乙,现21岁,初中毕业后在理发店、饭店做过学徒,后跟随父亲干起了装修工作。家庭经济状况尚可,但因乙个人身高较低,体型较胖,父母很担忧乙难以找到媳妇。后经朋友介绍在2023年6月认识了19岁的田某,每周都带田某出去游玩,经常送礼物,对田某照顾有加。两人相处不到半年,乙的父母就急于让其结婚。田某觉得男友对自己很好表示愿意结婚,但要听父母的。而田某母亲认为男方的父母为人踏实勤劳,家境也不错,于是便同意了这门婚事,两人于2023年10月结婚。
例三:丁某育有两子,2021年其20岁的长子丙在工厂打工时认识了18岁的张某,两人谈了三个月恋爱后未婚先孕,于是便顺理成章的结了婚,三年内生育两女。
虽然这部分农村青年早早就结婚,但是华北平原村庄中这部分农村青年的早婚既与以前的早婚普婚不同,又与现代主流的晚婚普婚相异,这部分农村男性的婚姻呈现出“既早又难”的特征,呈现出来完全不同的逻辑。
一,“早婚”特征:
早婚是指没有达到法定婚龄或者社会流行年龄,不进行法律意义上的婚姻登记,而按照当地习俗举办婚礼,并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平均初婚年龄推迟已经是普遍趋势,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三十还未结婚已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情,大批“单身贵族”享受独身生活,晚婚晚育已成为现代化不可逆挡的大趋势;而在农村,这些少男少女却早早就步入婚姻殿堂。
A村是典型的人口流出型地区,处于丘陵地带,地形不平坦,耕地较零碎不集中。因此,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水平不高,难以发展现代化大规模的农业,耕地一般由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耕作,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体现为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提高,经济状况日益改善,但对教育却不怎么重视。一方面,家长们一般听之任之,不会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过多干预,学好学坏基本上全凭自己;另一方面,这里以留守儿童居多,父母将孩子交给老人照顾,老人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教育辅导,家长又不在身边。近年来,不仅乡镇办起了寄宿学校,连村里的学校也开始寄宿制。乡村教师大多都是些老教师,对学生管理不严,再加上没有父母的教育和约束,学生们早早就不以学习为重,开始谈起了恋爱,初中时期恋爱之风尤为盛行。乡村地区性知识教育普及并不到位,早恋很容易发展成早孕,早孕又促使早婚。和部分读书孩子的社会时钟相比,他们因为受教育年限较短,容易早恋早孕,人生进度也提前一步,在辍学之后,很快就会结婚生子。
因此,当地早婚呈现出以下特征:
1. 以00后为主,学历普遍较低
这部分早婚群体大多是2000年左右出生的,以00后为主。一般情况下,初中时期开始出现辍学现象,很多学生要么在15、16岁就不上学进入社会,要么初中毕业后去读个技校。总体来看,他们的受教育时期较短,学历水平普遍较低。
2. 恋爱时间短,“闪婚”居多
据了解,这些人的恋爱持续时间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不超过半年,有的甚至从相识、相恋、订婚、结婚生子不到一年就完成。因所处境况相似,双方都不会非常挑剔,觉得条件差不多就行了,于是就很容易“闪婚”。
3. 早婚伴随着早孕
因乡镇学校教育水平较落后,加之家长管束不严格,班里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早恋现象。在乡村地区性教育普及不到位的情况下,这些早恋的学生很容易怀孕,而一旦怀孕后就“奉子成婚”,早婚群体中有不少未婚先孕的情况。
4. 婚姻稳定性程度较低
一方面,早婚的男女双方年龄尚小,心智不成熟,易“闪婚”也易“闪离”。虽然处于一种事实上的婚姻状态,但不被法律认可,其中一方不想在一起时,很容易就“闪离”,婚姻稳定性较差。
5. 当地人对于早婚态度比较包容
当地村庄社会凝聚性较强,受传统习俗影响很大。一方面,当地人具有强烈的传宗接代思想色彩,秉持着不上学就该早点结婚的观念,认为早婚早生是件好事。另一方面,未婚生子在当地仍然会受到强烈谴责和非议,所以女方一旦怀孕后,双方家长都会同意结婚。
二.“早婚”的原因
1.婚姻挤压态势下的策略抉择
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2023年人口数据显示: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032万人,女性人口68935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9(以女性为100)。而2022年男性、女性人口分别为72206、68969万人,男性比女性多3337万,总人口性别比为104.7。我国男女比例失调是客观事实,而且农村比城市更严重。一是农村地区因历史原因性别比差异更大。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男女比例失调更为严重;而且就农村地区来说,经济情况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情况则会愈为严重。二是农村适婚女性的婚姻迁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达,农村女性也不再死守一方故土,越来越多的到大城市打工生活,亦或与不同地区的男性结合;亦或在城市里寻找对象,生根发芽。所以远嫁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农村适婚女性的婚姻迁徙导致农村女性的流失。这两点因素造成了农村男性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婚姻挤压态势,在这种紧张状态之下,他们不得已早早准备,在婚姻市场上抢占“赛道”,比同龄人抢先一步;否则,无法在婚姻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据村里一位“媒婆”说,现在附近村庄的适龄女孩只有寥寥几个,而适龄男性则有很多,一年到头很难匹配成功几对新人。理论上来说,这样的情况必然会造成农村男性成婚更加困难,使得他们结婚更晚。但现实情况是,正是由于结婚难,才使得农村男青年想要抢占“赛道”,尽快尽早结婚。所以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不断挤压农村男性的婚姻市场,从而倒逼早婚现象的出现。
2.传统婚育文化的刺激
在传统社会,人们的婚姻观念和行为受到家族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具有深重的家庭责任感和浓厚的传宗接代思想色彩,而生育的前提是结婚。因此,在家族主义婚育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传统社会,呈现出了早婚、普婚和高生育率的特征。相反,在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下,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烈的物质主义倾向,物质主义婚育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了晚婚和低生育率的现状。而农村青年的婚姻现象却呈现出了不同的新特征,表现为早婚和低生育率。虽然现代社会物质主义婚育文化超过家族主义婚育文化占据了主流地位,而且随着文化的传播与扩散,最终会从城市影响到农村地区。但是在华北平原农村地区,家族主义婚育文化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这部分农村青年受到了家族主义婚育文化的刺激,有着强烈的代际传承思想——要早婚早生,完成传宗接代的人生大事。父母将儿女的婚姻当作他们的头等大事和人生责任,在他们看来,人生是没有不结婚这个选项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一辈子勤勤恳恳、省吃俭用就是为了给儿子娶妻。在农村,许多男方父母早早为儿子打听和物色好附近的适龄女孩,托中间人介绍,希望早早解决儿子的婚姻大事。
3.村庄内社会舆论的裹挟
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被外界期望应该在某个目标年纪达成各种相应的“成就”,这种社会时钟引导人们按部就班的闯关打卡,如此才能过上外界认知中所谓“正确的一生”。在村庄中,村民遵循着他们自己的“社会时钟”——毕业后就要尽快找个好工作、不上学就早点结婚、趁年轻抓紧机会找个好人家嫁了.......。虽然农村社会已经由熟人社会转变成了半熟人社会,但该村庄的凝聚力仍然很高,社会互助频繁,红白喜事基本上都会参加。在这种“社会时钟”的影响下,社会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生于斯长于斯的村民仍然生活在相对熟悉的圈子里,这在无形之中给人们施加了压力。在村里,早婚被人们认为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大家会称赞他的父母有本事,能够为儿子早早娶上媳妇。而不能及时为儿子娶妻的人则会被人看不起、没面子。据了解,村中李某家有两个儿子,长子已娶妻生子,次子已经二十八岁还未恋爱结婚,李某为此天天失眠,头发都白了许多,甚至许诺介绍人,只要能为其子找到老婆,离婚带孩子的我们也不嫌弃。因此,在村庄内部舆论因素的刺激下,农村青年自身也想要早早结婚生子。
4.乡村教育的薄弱和家庭教育的缺位
一方面,乡村教育基础薄弱。A村的学生在村小毕业后一般会到乡镇上的公立初中读书,而乡镇初中教育水平相对县域来说比较落后,升学率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学校的教师大多只关注有希望升入高中的学生,对于整体的要求并不高,管束也相对很宽松,对于学生之间的恋爱现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校整体的学习风气较差,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就是来混日子的,混两年之后就出去打工了。班级里恋爱之风盛行,有的学生从初一开始就开始谈恋爱。而学校性教育普及不到位,这些早恋很容易发展成早孕,从而使得他们早婚。另一方面,则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在打工经济的浪潮下,该村的劳动力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抚养。在隔代抚育下,祖辈对于孩子只限于生活照料,对于心理、教育等方面疏于引导和无能为力。这种粗放型抚养使得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塑造的农村青年不能养成正确的观念,容易放任自流。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管不到孩子,祖辈又在许多方面管不了。所以,整个家庭的逻辑是以生存为中心,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从而导致容易出现早恋早婚现象。
5.网络媒体促进性观念和性行为开放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突破了以往的地域时空界限,开放的性观念和性行为也借助手机网络进入农村青年的世界中。在该村,上了初中以后家长都会给孩子买手机,甚至有的孩子在小学就有了手机。一方面,网络媒体传播了开放的性观念。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软件,他们得以看到各种生活样态和多元的价值观念,对于性观念和性行为也变得开放。另一方面,微信、QQ等社交软件使得青年群体的恋爱突破了地域时空界限,网络的隐蔽性、隐私性也让恋爱和性行为的发生处于父母和学校管控之外。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家庭教育也没有及时做出引导,从而导致早孕早婚的发生。
三.“早婚”的后果
1.婚姻状态的不稳定
在农村青年选择早早结婚的情况下,一般而言,婚后男方外出打工,一部分女方跟随男方;若女方怀孕或已经生子的情况下,则由女方留在家中,男方父母帮忙照顾。男方外出打工,一年到头无特殊情况只有过年能回家一段时间,男女双方相聚时间甚少,没有时间与空间上的陪伴,得不到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双方感情极易出现破裂,一旦出现问题,相隔千里也难以解决;加之男女双方年龄尚小,心理也不够成熟,极易做出冲动的举动,将离婚挂在嘴上也是家常便饭。此外女性在农村婚恋市场上的相对优势地位,即使二婚女性也很容易找到下家,这就给了她们底气,不忍受、不受气、一点小事也要闹到离婚的地步。这就造成了虽然结婚早、结婚快,但离婚更快,人们的婚姻状态更加的不稳定。
2.代际负担日益加重,代际关系不平衡
早婚的是青年男女,然而却使得父辈的代际负担日益加重,造成代际关系的不平衡。从现实角度来看,农村青年早婚不仅要是出于“想结婚”,而且还得“能结婚”“结的起婚”,这就必须依靠父辈的代际资源传输与支持。特别是现在的结婚成本日益上升,“一个儿子一百万”已是赤裸裸的现实,没有父辈的代际支持,何谈结婚?如案例一,王某儿子结婚花费二十余万,其中彩礼15万,三金3万,给女方亲戚包红包2万,婚宴费用3万等。案例二中,李某家截至目前为结婚已花费三十余万,其中买房首付20万,彩礼12万,日常为女方花费3余万。案例三中,丁某家中为结婚花费二十余万。虽然我的家乡所在地区结婚成本不算很高,但是也需要一个普通家庭多年的积累。所以他们能够步入婚姻,就离不开父母的资源支持。而现在早婚极大地改变着整个家庭关系结构,儿子在承担许多事情时还没有能力,由父母大包大揽,更加使得这些农村青年没有责任心,这对于他们的成长也极为不利,整个家庭关系也朝着不健康的方向上发展。这些父母本希望儿女能家庭美满,自己也能享受天伦之乐,但现实情况是他们身上的代际负担却日益加重,造成代际关系的失衡。
3. 影响下一代的抚育
华北平原农村地区还是以中青年外出务工为主,老年人在家务农为辅的家计模式。在早婚早育的情况下,年轻夫妻会将孩子交给父辈照顾,自己则外出打工,造成新一代的留守儿童。新一代的孩子在没有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下,很难健康良好的成长,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就造成了一种代际的恶性循环。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在青少年价值观养成的至关重要的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教育和监管,受一些不良少年和网络媒体的影响,心理不健康和早熟现象日益增多,校园霸凌也时有发生。最近三名年仅13岁的初中男生将自己的同学杀害,并挖坑埋尸于当地的蔬菜大棚的恶行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更让我们感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增加社会负担
此外,这无疑亦增加了社会层面的负担。早婚青年的婚姻稳定性不足,而离婚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都是不小的伤害,尤其是对于举全家之力结婚的男方来说是个不小的损失。双方可能因为离婚而产生诸多纠纷,甚至上升为治安、刑事案件。另外在农村,一般有孩子的情况下,女方会把孩子留在男方家,由男方家庭抚养,在现在的高额结婚成本下,这无疑对男方再婚加重了负担。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很难再承担起一次结婚的花费,因为即使二婚,该有的房子、车子、彩礼等一样也少不了。所以就会产生更多的农村大龄单身男性,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总之,在现代晚婚大趋势下,部分农村青年的早婚现象呈现出独特的样态,既与以前的早婚普婚不同,又与现代主流的晚婚普婚相异。早婚受到现实基础、文化刺激、舆论裹挟和网络媒体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对于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诸多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