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章> 回乡记
返乡置业,就近求职:县城青年的新选择
2024-03-14 15:26 733 阅读 由 刘继伟 编辑

返乡置业,就近求职:县城青年的新选择

 

刘继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回乡观察

我的家乡位于湖北省的S市F县。F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就业机会有限,人口长期呈现外流趋势,近些年在假期回到家乡时感受到的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县城中原本的老破小住宅区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开发的全新楼盘。本次回乡过年的寒假期间我注意到了这些楼盘并且对楼盘的销售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在和家人朋友们对当前县城楼市的情况进行交流和记录后我发现了两个现象:其一,县城的楼市目前依旧火爆,购买群体主要是一二线城市返乡的青年群体。其二,很多从大城市回到县城的青年都有留在县城生活发展的想法而且一部分已经付诸实践开始在家门口备考求职。

首先是与大城市的楼市衰退现象不同,我们县城的这些全新楼盘在开盘时一般都销售火爆并没有出现滞销或者大面积降价的情况,个别楼盘甚至可以卖到6000至7000的售价。这些在县城城区周边开发的楼盘大多是25至40岁的青年群体在争相购买,周边的配套设施也都十分完善。过年期间重新见到了一些亲戚和初高中的同学,他们都是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的群体,其中不乏重点大学和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生活过较长时间的人。这类人群正是县城的购房主力。他们中有不少人都在近些年选择回县城买房定居或者直接继续和父母一同生活。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了解到,对于工作他们纷纷倾向于在家备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岗位。这种回乡定居,就近求职的情况不在少数。在和家中长辈交谈中了解到这种不再去追求大城市的发展机遇和高工资,纷纷选择回县城生活的现象并不在少数,很多父母同事的子女都有过这种想法或者已经付诸了实践。他们一般都会选择考本地公务员,教师编制甚至愿意在一些单位做编外工作,这在以前是十分少见的现象。他们对于工资的要求并不高一般3000至5000都可接受,他们所追求的更多是在县城当中的熟悉的环境和更为轻松的生活状态。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借助高速公路提供的通勤便利在县城买房的同时在市区从事更为高薪的工作,利用县市的工资差距进一步降低生活成本。F县城区周边楼市的火热现象究其缘由是因为楼市被青年返乡求职的趋势所带动,本质上体现出的是现阶段大环境下县城青年发展预期的下调与生活面向的转变。

回乡记Ⅰ.jpg

二、青年群体为何回归县城

青年群体是选择回归县城还是继续留守发达城市,首先需要考虑的便是经济压力。在北京、上海、武汉等一二线城市,青年人面临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激烈的职业竞争。尤其是目前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青年的承受能力,即便是租房,每月的租金也常常达到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或更多,甚至需要父母继续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以分担生活压力。此外,一二线城市的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长期下来易造成身心疲惫,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与一二线城市的情形相对,县城的房价并不高,这就成为吸引一部分人回乡买房定居的原因。由于长期依赖土地财政,F县的房地产市场的存量房源持续增长,房价并没有多少继续上涨的空间。县政府在年前为例积极推动县城房地产市场还推出了鼓励返乡置业的优惠活动,与本地房企合作通过财政补贴和折扣促销等方式重点争夺一、二线回乡青年市场。政策的支持以及在家人帮衬下显然更小的购房压力使得县城买房对返乡青年人颇具吸引力。与大城市相比,虽然没有发达的经济条件和高工资的工作,但F县的房价相对合理的价格结合了更高的居住环境质量和更低的容积率,成为县城青年群体的新选择。面对一二线城市生活压力的现实,以及县城的低房价,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居住和职业选择。低房价不仅意味着较低的生活成本,也代表着更低的经济压力和较高的生活质量。对于那些希望摆脱一二线城市高压生活、寻求更加平衡生活状态的青年来说,在放平心态,调整预期之后,回归县城不再仅仅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妥协,反而是一种对未来生活质量追求的体现。

其次,难以忽视的是来自家庭关系的影响。家庭关系对于青年回流县城的决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二线城市虽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但长时间的异地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生活成本的负担,往往削弱了青年人与家庭的联系。对于在大城市的青年群体来说,长期与家庭的分离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归属感的缺失,对于年龄普遍已经到55岁左右的父母来说子女陪伴的心理需求和慢性病缠身的照料需求也愈来愈重。在这种背景下,强烈的家庭牵引力成为促使青年回归家乡的重要因素。在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尽管一部分人对于回到县城生活的决定是在对父母要求的妥协之下做出的,但是他们目前也都基本适应了回乡后的现状。

另外,家庭关系所带动的社会关系网对县城的生活和职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县城青年人而言,这一点尤为突出。在快节奏、竞争激烈的一二线城市,尽管青年人有机会建立广泛的社交联系,但这些关系往往显得相对表面,缺乏深度和持久性。这种表面化的社交网络,虽然在数量上似乎庞大,但在质量上往往难以满足深层次的情感和支持需求。相反,县城的社会关系网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特点。在较小的社区中,社会联系通常更为紧密。这种紧密性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近距离,更重要的是,它基于长期的互动、共同的生活背景和相似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深层次的连接和归属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人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职业上的合作,更是生活中的相互依靠和支持,构建了一种难以在大城市中复制的社会资本。在县城,青年人可能不会找到与大城市相同的职业发展机会,但他们能获得的是一种更为紧密、持久和满足情感的社会关系网络。尽管回归县城和接受其中的社会关系对青年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妥协,但这种妥协背后隐藏着对深层社会联系和情感支持的渴望。

回乡记Ⅱ.jpg

三、返乡青年的就业选择

尽管回归家乡带来了生活成本的降低和更紧密的社会关系网,但县城提供的工作机会相较于大城市确实有限,这一现实对于求职的青年群体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面对县城求职机会少和工资待遇低的现实问题,县城的青年群体将求职的主要考虑因素转向了稳定性与家庭两方面。

(一)“稳定大于其他”的求职倾向

F县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县区,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十分稀缺。由于县域经济一般没有发达的产业作为支撑,所以自然很难找到高薪工作,这种情况使得拥有高等教育背景的青年人难以在本地找到符合自己技能和期望的工作,从而导致他们的职业发展受限。

在这种薪资与晋升条件受限背景之下,不少人将基层公务员和其他较为稳定的工作岗位的职业选择,期望借助稳定的职位保障生活质量,并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春节期间,相遇的亲戚中既有在民政局、县城初中和农商行工作一两年的,也有刚毕业、在家复习省级考试的。其中,不乏经历了两三年备考努力后终于成功的例子。与几位关系较好的亲戚朋友交流后,笔者了解到影响他们职业选择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求职压力、稳定性、父母期望、家庭经济条件。他们在毕业时并未将成为县城公务员设为首选目标;多数人更希望能够在大城市尝试闯荡,尝试是否有机会留下。然而,最终在多重压力或家长的期望下,他们选择回到县城备考公务员。尽管清楚公务员考试难度大,但相比在大城市面临的工作、心理及经济压力,回家中备考显然压力小了许多。除了县城备考压力小以外,县城求职相比于大城市的高薪来说更看重稳定长久。县城的生活成本相对低很多,这意味着即使是较低的薪资也能够保障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水平。这种经济条件下,追求高薪职位的紧迫性相对减弱,稳定的工作带来的生活保障成为更加吸引人的选择。父母的观念和期望对于青年的职业选择影响深远。在许多家庭中,父母更倾向于公务员或者国企这类稳定的工作选择,因为这些职业不仅提供稳定的收入,还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和退休保障。父母的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青年的职业观,使他们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受父辈影响自然会更偏向于那些能够长期保持稳定的工作。家庭的经济支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县城,许多青年能够在求职过程中获得家庭的经济支持。相对于必须立即找到高薪工作以支付高昂生活成本的压力,县城青年可以选择那些初始薪资不高但长期稳定的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在经济上有家庭的支持。

回乡记Ⅲ.jpg

(二)兼顾家庭的跨城生活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县城与周边地级市之间的交通连接越来越便捷,一种新的就业模式逐渐兴起——跨城工作。跨城工作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它能够让县城青年在保持低生活成本的同时,利用地理和经济优势,在地级市寻找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在假期从市区回老家的途中笔者了解到开车走高速公路从F县开车前往市区的用时已经被压缩到了40分钟左右,这使得每天通过高速公路实现跨城通勤成为可能。便捷的交通不仅缩短了距离,更重要的是,它为县城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更灵活的生活选择。在地级市工作,意味着青年人能够接触到更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与县城相比,地级市通常拥有更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更广泛的职业选择,这为追求个人职业发展的青年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平台。这种多样性不仅限于职位种类的增加,更包括了职业发展路径的多元化,为青年的职业规划和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尽管在地级市工作,但青年人选择继续居住在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县城。即使部分人因为工作不能实现每天往返于县市之间,但是在市区租房的成本仍然远低于在一二线城市。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青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储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青年人能够在经济上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既能享受地级市的就业机会,又能利用县城的成本优势,实现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家庭关系的维护是跨城工作模式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青年们可以在不牺牲家庭生活的情况下,追求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这种模式允许青年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保持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对于许多青年来说,家庭是他们情感依托和精神支柱。通过在地级市工作而居住在县城的方式,他们能够在不牺牲家庭生活的前提下,实现职业上的追求。

回乡记Ⅳ.jpg

四、总结

县城基础设施的逐渐改善和生活成本的相对低廉,使得回乡置业,就近求职成为面对一二线城市重压的青年群体的生活新选择,这既反映了对高压生活状态的妥协,也是对家庭关系和县城社会网络的重新接纳。对于F县来说,这一趋势为县城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青年个体来说,回乡置业求职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县城青年们重回县城展现了当前一部分青年在面对职业和生活选择时的新动向和新思考。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新选择,更是对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和价值观的一种积极反思和调整。通过稳定的职业选择、跨城工作的双城模式,以及利用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的优势,县城青年们在县城重新找到了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点。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