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起来: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实践逻辑
李荣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的家乡Z组原本是一个自然村落,全村有六十多户人家,后经撤村改组成为西南某省S镇J村的23个村民小组之一。寒假期间,我通过访谈村民,了解到Z组两次建设篮球场的经验,这激发了我对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的思考。农村公共品,包括村庄道路、水利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等,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借助Z组两次建设篮球场的经验,观察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实践逻辑。
一、两次篮球场建设
2018年始,Z组与周边村组自发举办起了篮球比赛,连续两年获得“亚军”。2020年J村组织23个村民小组举办“村BA”,同年S镇在全镇范围内举办了第一届篮球赛。大年初一开始举办的“村BA”已经成为农村人民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
村BA的球员均是村中的年轻小伙,唯有春节返乡过年时才有机会碰头并通过篮球联络感情。篮球赛作为村组与村组之间的较量,代表着各村组村民的脸面,在春节能获得一个好成绩便证明此村组的年轻人更有能力、更有士气、更加团结。因每个村组村民基本都是同姓同房,祖上荣光也能体现在篮球赛的胜利中。Z组连续两年获得亚军的成绩让村民们觉得总是“差了口气”,这口气究竟差在何处?
许多村民认为这口气就差在Z组没有自己的篮球场:周围的D组、S组甚至隔壁村的M组都修建有自己的篮球场,本组却没有篮球场可供村民训练、娱乐。春节期间村民若想运动,必须到D组或S组的篮球场,时常要跟当地人争场地,不少人觉得十分憋屈。隔壁D组连续两年获得“冠军”的成绩让村民们十分眼红,由于村BA均是在D组举办,村民们便认为其能获得“冠军”主要是因为拥有主场优势,若本组也能建设一个自己的篮球场,没准能与D组一决高下,夺得篮球赛的冠军。Z组2019年、2023年分别提出了修建篮球场的提议,虽然两次篮球场建设的初心相同,但结局却大为不同。
1、第一次篮球场建设
2019年春再次获得村组篮球赛亚军后,Z组不少村民们开始提议要修建自己的篮球场,前任村民小组长向村民们传达这一消息后,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篮球场场址选好后,第一次修建尝试却仍以失败告终,问题出在了资金筹集这一步。
隔壁S组刚好有一个村小学,他们无须再建新篮球场;D组的篮球场是由村民自愿出资+中国体彩捐赠的方式修建,Z组的村民没有能力获得外界捐赠,只能依靠本村组村民出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因此,前任小组长与村民们商议,强制每家每户出资至少200元,以支持篮球场的修建。尽管村民们先前对建设篮球场的提议表示了同意,但当强制要求村民出钱时,许多人却不乐意了——部分村民考虑到自家常年不在村或家中无孩子、孩子小,没有打篮球的需求,不愿出款。虽然以前的村民小组长十分热心、挨家挨户走访动员,最后也只筹集到两万多元,有些村民不愿出资,甚至直接改口反对修建篮球场。凭前任小组长一人之力无法动员大家出资,便只好作罢,将已收资金退回,第一次篮球场修建最终以失败告终。
2、第二次篮球场建设
村BA的火爆又重新激发了村民们建设篮球场的热情,尽管Z组第一次篮球场建设失败了,但愿意出资的许多村民仍未放弃心中的想法,建设篮球场一直是村民心中未落地的石头。2023年,Z组再次召开村组会议商议修建篮球场,大部分村民同意了该提议,并提出本次修建资金的筹集采取村民自愿捐款的方式,但每户金额必须在千元以上,特殊情况除外。令人意外的是,本次资金筹集十分顺利,大部分村户均进行了捐款,目前已成功收集到五万多元资金,并进行了公示。篮球场目前已经开始动工。
在村组会议中,村民们针对篮球场场地重新挑选了地点,占用的村民土地经与相关村民商议无须支付流转金。与此同时村组还成立了篮球场建设小组,由现任组长甲和另外5位村民组成,组成人员均是村中事务的活跃人员,属于村民当中“说得上话”的那批人。资金预计用于修建地基、购置水电设施、采购材料、租赁设备和人工支出等,同时还要修建乒乓球桌、储物间和厕所等。
二、篮球场建设为何先失败后成功?
篮球场作为村组的公共娱乐设施,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公共品是指满足集体成员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典型的村庄公共品如村庄道路、水利设施、学校等。公共品的首要特征便是“消费上的极端非排他性”,意味着一旦公共品成功供给,就不能像私人物品那样排除任何集体成员的使用和消费,除非愿意承担高额的成本。其次是非竞争性,即增加一单位公共品的消费时,对社会或集体所需增加的成本为零。篮球场作为一项公共品,也展现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在篮球场建成后,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可以以各种方式使用它——无论是打篮球、晒粮食还是停车,村组不会因为更多村民的使用而增加成本。
Z组第一次篮球场建设的失败显示出公共品供给存在一定的困难:集体成员收益不均,得不到明显的利益诱导,在利益诉求占据首位的情况下,资金收集的组织成本高,村组动员能力不足,村民们拒绝配合集体行动,导致修建计划夭折。第二次建设虽未完全克服利益诱导不足的问题,却通过成立篮球场建设小组,专人专项负责制从组织上解决了修建的阻碍。许多村民虽然无法获得明显的私人利益,但随着村组将村民们组织起来,调动起他们对于村庄生活的长远预期,使得他们积极参与村庄公共事务,从而顺利推动了篮球场的修建工作。
(一)第一次建设为何失败:利益分配不均
第一次建设的失败并非前任村民小组长能力不足所致,真正的原因是公共品供给普遍面临的利益分配不均、村民组织不足。篮球场等公共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其不像私人物品供给那样简单,它需要集体成员的积极参与。然而,篮球场与村庄道路等公共必需品又有所不同,其修建的必要性并不明显,不少村民无法直接从中获利,或只想搭便车坐享其成,村组长强制出资的决定引起了这部分村民的反对,最终导致了集体行动的失败。
1、利益诱导不足
篮球场的建设需要大多数村民共同出资和出力,但由于时间、距离等因素,这一公共设施无法被所有村民在同等条件下、同时利用和享受。并非每位村民都能平等享受到篮球场提供的利益,这导致其所能带来的好处是不均等的。因此,很多村民缺乏足够的动机出资建设篮球场。
一方面,对于那些家中没有青少年、不常在村中居住、或对篮球毫无兴趣的家庭而言,篮球场的修建费用无疑是一笔无用的负担。且篮球赛仅在春节期间举办,大部分时间村中年轻人较少,青少年在市区、镇区读书,这导致篮球场的利用率不高,从而不是一项划算的投资。另一方面,篮球场场址位于村组边缘,若用作晒场和停车场,只有那些离场址近的农户才能利用这一便利,在村居住的大多数老年人根本不会去那里娱乐。因此,在受益不均、甚至无利可图的现实与看不见、摸不着的村组荣誉之间,村民更加重视实际利益的考量,这就导致了许多村民基于实际利益的考虑,反对篮球场的修建。
奥克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指出集体行动的进行“既可以通过惩罚那些没有承担集体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强制,或者也可以通过奖励那些为集体利益而处理的人来进行诱导。”篮球场的建设并不能为村民提供直接的实际利益,即便在娱乐生活和身体锻炼方面,选择多样,并不一定非得通过篮球这一方式们,没有利益激励导致了集体行动的失败。然而,若想采取强制或惩罚措施更是不可取。虽然第一次筹集资金时曾强制要求每家每户出资,但村组实际上缺乏执行这一提议的强制手段;而且,即便采用了惩罚措施,也可能损害村民之间的和谐关系,把本应是好事的事情变成坏事,导致得不偿失。
2、村民组织不足
利益诱导不足是第一次集体行动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村组组织动员能力的不足。在资金筹集过程中,部分村民可能会在全村组的微信群中表达他们的意见,但许多持不同意见的村民却选择沉默,以免被贴上反对村里事务、与村组利益对立的负面标签,成为众矢之的。因此,村民们既不出资也不公开反对,深谙村组事务参与的奥秘——避免成为出头鸟。此外,由于过去几年Z组的组织结构过于分散,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老年人各执己见,难以统一意见,组织成本高昂。单靠前任小组长一人协调此事面临重重阻碍,难以说服村民们齐心协力完成此事,失败几乎成为了必然。
Z组作为J村23个村组之一,距离村委会有5公里之遥,驾车往返需半小时,因此许多事务只能由组内自行处理。所以说在村民自治制度下,J村的各村组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治理角色,它们如同最小的细胞单元,每个村组都拥有较大的空间来灵活处理组内事务。村组组长比村委会书记、主任更接近百姓生活,更关心村组的事务。这意味着村组内的一些事务需要村民自主决定和承担,有时甚至无法获得村委会这一半正式权力组织的支持。鉴于村委会的注意力和资源有限,它无法细致入微地关注每个村组的事务。在缺乏半正式权力支持的情况下,村组带领村民办事变得更加困难,村组组长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也相应增大。这就导致了Z组组长职位无人愿意担任,成为了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角色。
西部农村普遍面临的组织动员能力不足在J村也有所体现,何况J村是一个具有23个村民组、共1664户6697人的大村。这些村组大多是自然村落,居住分散,没有行政权力和半正式权力的介入和支持,组织能力相比村委会更显不足。Z组篮球场的修建是Z组村民自发形成的提议,但实际落实过程中却面临着比村委会更严重的组织能力缺乏问题,没有帮手的村组组长无能力也无权力扫清阻碍,无法动员村民办成事。
(二)第二次建设为何成功:村民组织起来了
第一次篮球场修建的失败打击了部分村民的信心,“Z组的人做不成事”的评价在村民中传开了,这让整个村组人心涣散。但不少村民仍然坚定想法:想修建属于自己的篮球场,2023年村民戊在微信群中重新提起了修建一个属于Z组的篮球场,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同意,随后村组召开村组会议通过了修建决议。篮球场建设从资金收集到施工都进展得十分顺利,第二次采取自愿出资而非强制出资的方式反而得到了村民的更多支持,道理究竟为何?
1、篮球场建设小组的成立
Z组共计六十多户人家,组织成本高,想要成功修建篮球场的成本的阻碍大,光靠组长一人无法办成此事。加之村组无法获得就J村村委会的支持,Z组村民们只能“撸起袖子自己干”。第二次修建总结了前一次失败的经验,村组成立了篮球场建设小组,人员名单如下:
姓名 | 年龄 | 房头 | 职责 |
甲 | 50+ | 一房 | 组长;统筹规划 |
乙 | 40+ | 一房 | 资金收集 |
丙 | 50+ | 二房 | 土地流转 |
丁 | 40+ | 二房 | 个人出资负责场地硬化;联系挖掘机;购买设备材料 |
戊 | 50+ | 一房 | 监督施工情况 |
己 | 50+ | 一房 | 协助组长处理事务 |
篮球场建设小组成员们居住在Z组的各个区域,通过分工合作更能发挥各自的力量,分别说服和动员周围邻居支持本次集体行动。整个小组在资金筹集方面都“发了力”,他们在微信群中号召、利用酒席多方宣传,减少了组织成本,得到了许多村民的支持,成功动员大部分村民在自家能力范围内进行了捐赠。专人专项负责制、及时在微信群公示资金筹集情况、施工进展等工作方式,都显示了小组成员们的上心和村组的重视,村民们看到了小组成员们在干实事,配合程度也更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篮球场修建工作得以顺利推行。
篮球场的修建离不开建设小组的努力,然而,小组成员们之所以积极参与此事,也暗藏了自己的“小心思”,例如村民丁之所以自愿承担场地硬化费用,是想在篮球场修建完成后,独占剩余的150平方米场地面积用以建房。村民戊和己则想以70元/车的低价购进篮球场施工过程中多余的石头,市场价为500元/车。
无论是信息传递、资金收集,还是建设过程的监督,均具有一定的成本,篮球场建设小组的成立将这些成本平摊给了每个成员。相比于前组长一人动员的无力感,或者直接由组长将任务派发给原子化村民的方式,小组协作、微信群即时联络的方式将使每个成员负担的监督、信息传递成本最小化,并且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成员们的智慧。加之部分小组成员试图从中谋取私利,这更能激励其为完成篮球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村民方面对成员的“小心思”也心知肚明,但大部分人均表示理解:“为村里办点事,费心费力,没点利益人家为什么去?如果能把篮球场建起来,只要不太过分,拿点小利也没什么。”村民与小组成员们之间便形成了某种默契:小组成员若能把事办成,不太过分的“小心思”均可接受。这种村民之间互相看穿“小心思”反而让人心安,在“知根知底”的状态下减少了村组村民对篮球场建设小组的监督成本,毕竟双方的考虑均以“篮球场顺利建设”为大前提,在这一大前提下,其余不太过分的小前提能否得以存活,也是篮球场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条件之一。
以篮球场建设小组为核心集团,带动了整个Z组村民配合修建球场:人工从村民中挑选,运输材料的车由村民提供,村民们也能从中获得一部分收入。
2、乡村生活长远预期的调动
篮球场的两次建设相隔不到五年时间:在第一次建设期间,村民们对即时利益的追求压过了对村庄生活长远规划的考虑,这最终导致了集体行动的失败;然而,在第二次建设时,通过有效地组织和调动村民,利用他们对乡村生活的长期预期,村组成功激发了村民们积极参与篮球场建设的热情。
Z组村民主要分为两房:一房和二房,两房人的祖先虽是一对亲兄弟,但后代之间关系并不融洽,村民之间互生间隙,常因土地、灌溉等问题而争吵。两房村民酒席也是分开举办的,即使是邻居之间,只要不同房,便不会帮忙。农忙时期换工必须在同房人之间进行。近几年彻底结束了此种状态,在建立了村组微信群后,村组提议既然两房人都是一家人,就应当互相帮助,若有酒席,Z组村民都应去帮忙,一房二房之间不再作区分,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同意。2022年,经村组会议决定,每家每户出资100元为两位老祖先在同一处分别立了碑,后续还制定了族谱,每户50元/本。至此,Z组结束了两房对立的状态,村民之间关系更加和睦。
Z组本作为一个原子化程度很高的村组,去外省打工者众多,独留老人孩子在家。过去几年外出务工待遇不佳,许多中青年村民陆续返乡发展,不少人留在市区、镇上做生意、打工。Z组距离市区70公里,距离镇上18公里,虽距离不算近,但许多村民家中均购买了小轿车,老年人则购买了三轮车,出行十分方便。村中有事时,不少村民均会返村处理,例如篮球场建设小组成员戊和己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市区,但村中大大小小都事务他们都十分上心。村民己及其兄弟均是疫情后从外省返乡的网约车司机,他们时常免费接送回村参加酒席的村民,并帮助外省打工的村民解决家中困难。
无论是为祖先立碑、制定族谱,还是村民从外省返乡,这些行为都标志着许多村民开始将生活重心和关注点转向家乡事务,从而调动起他们对乡村生活的长远预期。村民间的和谐关系变得日益重要,能否办成事项成为检验村民关系的试金石,而篮球场的修建正是验证村民是否真心支持村庄事务的关键。尽管第二次资金筹集是基于自愿出资,但许多村民出于对村民关系的考量,感到不得不出资,某种程度上带有“心不甘情不愿”的成分。他们的这种考虑是基于对村民关系的重视:只要为村组作出贡献,就能证明自己是村组的一部分,有资格获得其他村民的帮助。例如,即使个别村民私下关系不佳,但在一方举办酒席时,另一方仍会去帮忙。对方的Z组村民身份,将优先于个人恩怨。这种思维是近年来村民经常提到的“格局”。Z组通过成功地组织村民,调动了他们对村庄生活长远预期的关注,这不仅有利于村民对村庄事务的积极参与,而且成功解决的公共事务又反过来强化了村民的预期,有效提升了村组的组织动员能力,从而形成了“组织-预期调动-公共事务参与-预期强化-组织”的正向循环。
除了篮球场外,道路、水电供给也是Z组村民十分关注的事情,夏天干旱时,灌溉、饮水经常引发村民之间的争吵,但近几年村组通过开会听取村民意见,解决了相关公共品供给的问题,也能明显感觉到村民之间更加团结了。村组公共品供给一直是Z组的大事务,如何集全村之力办成事尤为重要,Z组村民常说“Z组都是一堂一景的人”(Z组村民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这份乡情在村民心中十分可贵,他们也对村组事务报以美好期待和支持:Z组若想办成某事,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采取合理方式,一定能办成!
三、进一步讨论
篮球场等公共品供给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但因利益分配不均,村组无法对群众进行有效动员,导致了第一次建设的失败。第二次尝试采用自愿出资的方式,成立了专门的篮球场建设小组,通过分工合作、积极宣传和动员的方式处理具体事务,提高了项目的可行性,村组通过调动和利用村民对村庄生活的长远预期,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最终成功推进了篮球场的修建。
农村公共品,如村庄道路、水利设施等,通常需要村民既出资又出力才能成功供给。然而,由于公共品的利益分配不均以及其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特点,常常导致村民出现搭便车的情况,或者他们既不反对也不参与,加之村组动员组织能力的不足,无法调动村民积极性必然导致集体行动的失败。从Z组的经验来看,公共品供给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未能有效组织起来。如果能够解决组织上的难题,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就能够消除公共品供给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