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他们却不想回家
上官雅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过年回家团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是大家一年的期盼,然而我今年却碰到几个不太想回家的人。
我的表哥文哥今年不想回家,原因是他三十多岁了还未成家立业,害怕老家亲戚的催促和“关心”。文哥在学生时代的成长步骤和同龄人一样,上学、毕业、工作。但就是出外打工之后,他的人生步骤与同龄人“脱节”。文哥毕业之后想要到大城市打工,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拼搏几年也只是公司的小员工,还是没有稳定下来。不仅工作没有稳定,婚姻也没有结果。文哥的父母说:“我们总是劝他回老家工作,不断地给他相亲,希望他赶快结婚,但是他每次不是找借口搪塞过去就是大吵一架收场。”当同龄人都结婚了的时候,他于是成为了别人眼里异样;当比他年纪还小的人都生孩子的时候,这种异样变成了看不起;再加上他的事业也只算是普通,于是这种异样彻底变为了偏见。他的母亲曾经说:“我自卑,我都不想出去和他们玩,我怕人家看不起我,人家都做了奶奶,我儿子还没有着落”。文哥说:“一回家我妈的话题就是叫我回老家工作,然后赶紧结婚,搞得我都不敢回家了。”
小芳过年不想回家,因为她害怕亲戚七嘴八舌对她婚姻状况的问候和指指点点。小芳有过两次婚姻。小芳头次结婚时,母亲劝告她要过好日子就必须从农村嫁到县城,她听从母亲建议嫁给了一个带一子的在城里有房的二婚男人,谁想到中年丧夫,独自带着继子和一个亲生儿子生活,两个儿子至今未婚。小芳从年轻未婚到丧夫一直都有人劝告她:“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她身上的负担如此之重,一定要找一个可靠的男人,才能撑起家庭。关于小芳为啥必须尽快结婚,家里的长辈曾给出了各自认为的理由:“她个子矮,容易被欺负,必须找个男人帮她”“她有两个孩子,必须找个男人挣钱养家,帮孩子结婚”“她兄弟常年在外,实际上娘家就像没有兄弟,必须有个人顶门立户”。小芳说:“其实这次我不想听他们的,我在外面打工好多朋友,她们都很自立自强,我觉得不依靠男的,我也可以养活我儿子。我一和我妈说这样的话她就反对”。亲朋好友热心的帮小芳介绍对象,在亲戚口中,这些对象是别人根据她自身情况为她介绍的合适对象。小芳说每次都想拒绝,但是又怕和亲戚长辈发生冲突,脸面上不好看。
一、沟通不了的父母长辈
每年总会有人不回家过年,不是想回而不能回就是能回而不想回。有的人因为买不到车票回不去家;有的人因为孩子太小不方便回家;有的人因为工作脱不了身而回不去家。总之,这些没有回家过年的人都是因为想回而各种各样的客观情况导致难以归家。但是文哥和小芳却是能回而不想回。虽然他们不想回家原因并不相同,但他们二人的理由却有一个共性:不想面对老家七大姑八大姨的“关心”。回到老家,便会有人唠叨“男性就应该在合适的年龄成家立业,女性就必须有一个可靠的对象才能立足,获得幸福”。文哥应该在合适的年纪成家立业,如果合适的年纪没有结婚生子,不仅年年被父母唠叨,在亲戚中也是教育小孩的案例。小芳倒是按照长辈们的关心结婚生子,但是她的感情却不如人意,不仅自己在感情中受伤,老家亲朋好友的唠叨也仍然继续。相信这样的“关心”大家过年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听过。“高三了,收收心别玩了,看看人家孩子怎么学习的”;“不知道你怎么想的,你看谁谁谁考老家的公务员多稳定”;“快三十岁了,赶紧结婚生子吧”。过年回到家,家人亲戚关于工作、婚姻、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关心”就像闹钟一样定时响起,提醒我们“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情”。听到这样的“关心”时,有的人会一笑而过,但有的时候还是会和父母产生言语上的冲突,如果冲突到了难以调合的地步,干脆选择不回家,便有了一些人过年能回家而不想回。
子女们和父母的出身和成长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年轻一代所接受的文化、所塑造的价值观以及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和年长一代截然不同,导致他们在教育观念、工作选择、婚姻观念等等方面难免产生冲突,这就是代际冲突。这种代际冲突生活中表现为多方面:一是话语冲突。最主要表现在和父母沟通时双方言语上的冲突。一些人谈到每次和父母谈话都控制不住的不耐烦,甚至不想和他们多讲话,感觉话不投机半句多。当你想要分享喜悦的时候,他们冷不丁的泼盆凉水;想你想要寻求安慰时,又会听到责备的声音。大家表示也不是不孝顺,不想和父母多沟通,实在是有时候和父母的交谈不是扫兴就是无效沟通。我朋友和我说:“有一段时间网上搞活动,我特别开心能以低价在网上买好多的书,兴高彩烈和爸妈分享,他们却不屑的说这有啥用,不是占地方就是当废纸卖了,你又不看,顿时觉得很扫兴。”有的时候当你遇到困难时,父母肯定会帮你,但嘴上却要先责怪一通:“你为什么没有提前想到会遇见这些事”。爱之深,责之切,在聊天时父母用他们认为的观念回复出他们的看法,用他们的语言表达爱,尽管并没有害孩子的心,但是有些不合时宜的话语难免导致两者之间的言语冲突,他们所说出的话在无形之中为亲子交往埋下了雷。二是生活方式冲突。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产生摩擦,和父母在一起更是如此。过年回到家,父母总是唠叨不要熬夜,要早睡早起。如果有一天告诉他们熬夜了第二天不吃早饭了,可是他们基于自身吃早饭的习惯还是会叫你起来吃早饭。过年在家我告诉父母洗衣机洗的衣服也很干净卫生,可是他们却习惯有些衣服手洗的才是最干净的,偏要叫我也如此做。除了这些,许多生活方式的细节都会和父母有所不同,当双方不能容忍另一方的习惯并要求对方改变时这些差异就会转化为矛盾冲突。三是价值观念的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地发生变迁,网络的快速发展更是为青年多元、复杂价值观的形成提供肥沃的土壤。父母传统的价值观和子女多元的价值观难免擦出火花,产生碰撞。比如婚姻观念的冲突,父母认为适龄的年纪就该早早结婚生子,而年轻人更想要寻找真爱。过年回家一个表姐告诉我:“今年我就28了,没有他们眼里稳定的工作和伴侣,他们就天天催着我回家。”“安排了相亲,觉得我应该踏实地找份工作,再生个孩子。可是,为什么28岁就得安稳?为什么30岁之前不结婚生子,就好像犯了什么大错?”“不听父母的话要和他们吵一架,听了他们的话又不甘心”。还有职业选择观念的差别:父母觉得在老家安安稳稳的上班,拿着所谓的固定工资就是完美的好工作,在外打工总是孤苦漂泊的。而年轻人却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亦或在外拼搏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这些多方面的观念差异导致过年和父母亲戚矛盾频发。一旦回到老家,工作、婚姻等一切隐私都成了比较和“关心”的话题,许多人是能回老家而不想回老家。
二、 逐渐增加的代际冲突
代际冲突就是年长一代期待了解孩子的生活,“担心孩子在外过的不好,工作不顺利,但是孩子总是不愿意说。”而年轻一代期待父母理解自己的生活,“想多听到父母鼓励和安慰的话,但每次回家都会面临各种批评,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双方不同的想法就像硬币的两面,并非想要互相伤害,却总是难以沟通。这背后是多维因素交织的结果。
其一,在现代化对乡村的冲击下代际差异出现。现代化的背景下,年轻一代的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冲击着传统的集体主义。任何社会只要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就难以避免产生“个体化”现象。子女要求和父母的相处能够实现个体之间的平等尊重。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到西方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就像是田里的捆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一根柴与另一根柴的区别,二者界限分明。现代社会这种个人主义的观念在年轻人身上表现的较为明显。无论是从婚姻选择、职业规划还是到生活中的细微习惯,年轻一代都希望年长一代能保持合理的界限,尊重个体的选择。比如过年在家一起坐在客厅,年长的父母或者亲戚无意的将手机音量大声外放,忽略是否打扰到他人;而年轻人则更注重互相尊重对方的空间,不要干扰到他人。同样,年轻人对婚姻、职业等的选择,更注重自身的感受,认为“这是我自己的私事,和别人有什么关系。”传统乡土社会的人与人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讲究亲疏远近。根据这种波纹关系,最亲的父母子女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私人界限之分。所以父母干预子女的各种人生大事都是理所应当的。传统社会的人对人的关系也不是个体对个体的关系,而是一个家庭对另一个家庭。如果子女没有在合适的年纪结婚或者不婚,整个家庭都要承担外界的压力。我相信年轻人在老家肯定听过:“你怎么怎么样,别人怎么看我们家?”其次,现代社会的弱关系冲击着强关系网络。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不断因为兴趣爱好、职业分工、专业分化等形成弱关系结构,以往的以家庭、宗族、村落等为基础的强关系共同体不断消散。强关系和弱关系对比下,相处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强关系时代是典型的人情社会,如果没有熟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而维系人情关系难免就要涉及到隐私话题。而弱关系不再需要费心维系人情,自然也不允许他人随便过问自己的人生大事。比如以前搬家喜欢叫亲朋好友一起帮忙,而现代社会下,年轻一代一般选择找个搬家公司轻松解决。
其二,在文化传承模式的变迁和话语权的转向下代际冲突显现。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传统社会讲究“父为子纲”,父亲在一个家庭中掌握绝对的话语权。拥有话语权的长辈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阅历积累传播给后代并以此接力,一代一代传播下去。随着社会的变迁,年长一代的阅历以及知识水平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文化传承的方式发生改变,年轻一代选择向同辈以及外界平台获取独立的知识。尤其是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年长一代被迫适应新的文化和事物,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年轻一代的帮助。我的朋友曾说“我爸以前经常给我转发养生的链接,我直接告诉他不要相信都是骗人的,他还训我一顿。后来我找了好多科学依据帮他分析他才相信我。”这种文化获取能力的偏差直接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话语权。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文化传承模式变迁的阶段,在此阶段必然伴随父母话语权的衰落和丧失以及年轻一代话语权的建立,此时家庭内部的摩擦以及代际冲突就会不断发生。我妈的朋友说:“我每次打电话叫我儿子从外地回来工作,赶紧相亲找个对象结婚,他一听这些就立刻把我电话挂了,再打就不接了,我记得他小时候可乖了呀。”当年轻一代逐渐掌握话语权他们便会自己掌控自己的婚育选择以及职业选择等人生规划,而习惯了掌握话语权的父母出于“关心”孩子依然干预孩子的生活状况,极易产生冲突。
其三,代际界限不清,相互卷入太多,代际冲突的机会增加。如果完全界限分明的两个人几乎不会产生摩擦,就像两条平行的线,如何也不会相遇。而现代社会即使年轻人追求独立,不喜他人干涉自身,但和父母千丝万缕的亲密联系是逃不掉的客观事实。现在社会结婚的经济压力不小,从彩礼到举办婚礼到买房买车几乎都需要父母的全力支持。“我买房的时候是父母给我出的首付,后面还房贷的时候他们也出了一份力,甚至有的时候周转不开他们也会给我钱。”我相信这样的情况大部分人都遇到过,这也是当前年轻一代结婚的普遍状况。同时,年轻一代夫妻双方都出去工作,经济上又承担不起请保姆,只能选择请老人在家帮忙带孩子,一个家庭住着三代人的情况比比皆是。经济以及生活的难以分割,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客观依赖反而使得两代人的联系更加紧密,相处的机会更多。在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把握不了分寸,关心过头难免变成过度干涉。
三、充满矛盾的亲子关系
远了惦记,近了冲突。过年回家是为了恢复元气,让下一年有充足的动力继续工作。但是回家之后长辈没有边界的唠叨和“关心”依然会让人身心俱疲。也许在外地时父母视频里的甜蜜关心以及回家归途的满心期待和憧憬才是整个过年最让是放松和喜悦之处,回家之后的五味杂陈让人不由得想要对抗和回避。代际冲突影响年长一辈和年轻一辈的相处关系。我表姐过年的时候说:“过年回到家我妈简直和我在外地工作的时候判若两人,打视频的时候对我可温柔可关心了。我一回到家,她就看我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眼,老是和我吵架,我还不如回去上班呢。”在代际冲突的影响下,年轻人更愿意隔着互联网与长辈相处,面对面的相处反而为代际冲突的显现创造了更多的条件。这些过年能回而不想回家的人,肯定也会想念一家人团圆的温馨场景,但是也会从内心回避躲不掉的代际冲突,从而选择不回家。
相互都难以放松。年轻一代从小就开始想父母什么时候才能不管我,什么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自由。上了大学以为放松了,父母又开始担忧工作的事情,工作之后结婚生子的催促又在耳边响起。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不想和老人住,想要单独生活。但是工作的压力、照顾孩子的压力接踵而至,压得普通大众喘不过气,又不得不求助父母。从学习到成家立业,年轻一代只能按照社会的步调拼命往前冲。而父母也是一刻也不能放松:小时候担心孩子的学习问题,考不上大学怎么办;长大后担心孩子的婚姻工作是否稳定,为子女结婚付出一生的积蓄;退休后担心孩子忙不过来,为孩子照顾下一代。
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的相处是“剪不断理还乱”。其实父母催促下按照社会整体既定步调,在合适的年纪完成合适的事情,走完自己的人生并非就一定能获得幸福;年轻人在外拼搏也未尝不是体验一种独特人生经历。子女要多包容逐渐老去的父母,父母也要学会慢慢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