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章> 回乡记
回乡记 | 郭婉儿:老年大学:“夕阳红”的文化养老
2024-02-28 14:29 905 阅读 由 编辑

老年大学:“夕阳红”的文化养老

 

郭婉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我的妈妈在前年三月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离开了她执教三十余年的讲台。退休初期妈妈感到很不适应,仿佛一天忽而从二十四小时制变成了四十八小时制,闲暇时间多到令她发愁。后来在朋友的鼓动与引荐下,妈妈报名了本市的老年大学,去声乐班学习唱歌、器乐班学习弹钢琴,这才将生活再次充实了起来。因为我们当地的老年大学合唱团也算小有名气,经常受邀参加各种节日的晚会,作为主力队员的妈妈经常奔走于这些活动表演之间。我每逢假期回家都会充当妈妈的后勤人员,负责化妆、拍照、看衣服,因此也有了机会近距离观察到“夕阳红”们在老年大学的求学之路。

一、当老年大学成为一种流行

能够进入老年大学就读在本地城市老年人眼中是一种流行风尚。这群老年人多为第三龄人群,处于法定退休期到80岁之间的年纪,生活负担不重,自由时间充足。他们对于养老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具备较高的品质追求,比起农村老年人,他们更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养老变为享老。

(一)“名额有限,竞争上学”

我妈妈退休后,在小区内交到了一位女性朋友A阿姨,她从原本的岗位退休后,因为喜爱唱歌,就在身边朋友的引荐下加入了一个公务员、事业编单位的退休职工自发组织的小歌友团。在与我妈妈相识并得知她也喜欢文艺活动后,A阿姨鼓动我妈妈去歌友团参加审核。在顺利加入后,妈妈从歌友们口中得知本地老年大学有免费的声乐课,课上有专业的老师教导,还定期有电视台等组织邀请他们去演出,歌友团的很多人都在那里上课。起初妈妈并不太想去,认为平常歌友团一周活动几次已经足够,但架不住身边的朋友劝说,再者妈妈也表示“人家都去呢,说在那里认识了很多歌友,平时还可以一起出去聚一聚”。本着学习、交友、打发时间的想法,妈妈开始着手报名老年大学的事情。她现在微信上找到老年大学的公众号,仔细研究了课程后,在网上提交了报名表。妈妈说除了网上报名以外,还有线下报名渠道,但是需要很早去排队,场面异常火爆。据说有的老人不会网上提交报名表,但又想上课,于是早晨六七点提着小马扎去学校门口等候领取报名表填写后现场提交。等到正式开始上课,妈妈才发现,原来上老年大学早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退休人员们争相报名就读,因为名额限制而未成功入学者遗憾之余还会在第二学年招生时继续报名。

(二)“课不能停,情不能断”

在我看来,老年大学学员的上课热情比我这个年轻学生上学要高涨百倍:有人在上课前早早就位,努力使自己坐在教室最前面;有人身兼数课,上午上声乐下午上舞蹈。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会互相加微信建群聊,定时在群里打卡完成作业,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会有老师组织开展线上课程。课余闲暇时候,同班同学会组织聚会,比如声乐班,就会组织大家去KTV包场,唱罢再一同去吃饭,甚至在吃饭期间也会接龙唱歌,并由人用手机拍摄视频发到微信群,大家下载过后再发到各自的视频号中。不仅如此,老年大学各班的优秀学员还会被选拔纳入老年大学下属的艺术团内,承接各种公益演出、去电视台里录制新年晚会等。有了这种激励,学员们更加愿意上课,都希望能够被选进艺术团参加活动。妈妈曾经的同事听说了她在老年大学上课后,十分羡慕,并向她咨询很多细节,也想要在招新时去报名看看。我跟随妈妈去过几次老年大学的学员演出,认识了几位她的同学。这几位阿姨年纪都比我妈妈大,她们有几位是从铁路、税务等部门退休,也有几位是被儿子女儿从下面县市接到这里来安度晚年的。她们的孙辈基本都上了小学,不再需要人看护,无论是上老年大学还是参加演出,都得到了子女老伴的鼎力支持。有一位阿姨的丈夫每次都接送她上课,并在她演出无法回家吃饭时送来热腾腾的饭菜;还有一位阿姨的女儿还会请她老年大学的朋友同学一起来给母亲庆祝生日,并拜托大家多带着母亲玩。自然,并非所有人都能如那几位阿姨一般轻松,也有家庭负担重的老年学员,也依然挤出时间来上课参与活动,哪怕兼顾家庭与课程逃脱不了要忙忙碌碌,但也甘之如饴。对于老年大学学员们来说,难得的就读名额,免费的课程,花样多多的活动,是退休生活里的快乐源泉,因此他们尽量协调自己的时间,尽量不让跟不上课程、参加不了活动这种事情发生太多次。我妈妈因为一个小手术而被迫暂停了一段时间的课程,她每天都念叨自己能快些康复继续去上老年大学的课,除了怀念和朋友们相处的时光,也害怕跟不上大家的课程进度。

 

漫画.jpg

二、   老年大学为何成为一种流行

首先,老年大学就读门槛低,课程设置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牢牢抓住老年人的心。本地老年大学并没有设置就读门槛,只要是符合年龄的人员都可以就读。老年大学的招生简章上明确规定:女性年满50周岁,男性年满55周岁,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身心健康,能够坚持正常学习即可。对于78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则有特殊规定:出于安全考虑不招收至学校内学习,建议通过网络课程在家中自学。报名方式也顾及到部分老年人不会上网而设置了现场报名与网络报名两种方式,还在招生简章中针对现场报名细致讲述了报名地点的公交车站、可到达的公交车有哪些,针对网络报名清晰列出了如何从公众号、官网主页报名的流程。在课程设置上,老年大学拥有6大系共55个专业,不仅包含了书法、声乐、器乐、舞蹈、京剧等传统艺术课程,还增添了美妆、智能手机使用教学、短视频制作、中医养生等极具功能性的课程,对接老年人在智能时代的生活需求,如图 1。老年大学还开设了老年心理学、中医养生学、老年疾病防治等多个对接老年人日常保养的课程,如图 2所示。此外,随着近两年来老年模特走秀在各社交平台上的爆火,老年大学也跟上潮流组建了专门的走秀班,为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增添时尚色彩。

图1.jpg

图1

图2.jpg

图2

  其次,老年大学成为了老年人拓展社交圈的好去处。老年大学紧密的课程安排和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能够有效帮助老年人扩大社交范围,填补老年人退休后产生的空虚感。一周五天老年大学基本都有课程,平常的演出等活动也需要定期排练,让老年人在学习中有更多同龄人可以交往。我的妈妈就在老年大学交到了不少朋友,她们除了平常相约上课以外,还会攒饭局,组织短途旅行。阿姨们人手一个蓝牙话筒,经常在天气好时出去公园里唱歌拍照,还有几位阿姨承担起剪视频的重任,为大家每一次活动制作精美的视频。妈妈在加入老年大学认识了这些朋友后,发朋友圈的频率都比以前工作时高了。假期里妈妈和他的朋友们会在每天早晨互相道早安,分享看到的或有趣、或感人,甚至是“转发这条保佑你的亲人朋友平安健康”的小视频。我的妈妈表示,她当了一辈子的高中老师,身边的朋友也几乎都是老师,大家虽然相处愉快,但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烦恼,让大家的话题围在这些上面“打转转”,时间久了也颇为无趣。自从去了老年大学,她认识了很多其他行业退休下来的同龄人,他们的生活对于妈妈来说显然是更新鲜的。这些朋友给妈妈讲述行业趣事,还带着妈妈徒步于戈壁滩上看沙枣花开,甚至在某些时候还能借助自己在原单位的人脉帮助妈妈解决一些事情,比如在我订婚时妈妈就通过她在老年大学认识的朋友以出厂价买到了品质不错的酒。

  最后,老年大学为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提供了帮助。现时代的第三龄人群,经历了中国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见证了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这种高速发展中逐日衰老,被各种新事物抛诸脑后。最明显的就是在数字化的今天,人类的衣食住行甚至身份证明都与智能手机和网络紧紧捆绑在一处,拒绝智能化只会让人沦为数字时代的余数生命,与时代格格不入。为了缩小因数发展产生的老年人数字鸿沟,也为了帮助老年人在数字化发展进场加快的背景下快速调节、适应新角色,完成继续社会化,老年大学应运而生。如图 1与图 2所示,老年大学开设了许多帮助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课程,如智能手机使用教学、短视频剪辑等,还关注到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问题,而增设了老年人心理学等课程,主打一个“内外兼修”,帮助老年人跟上时代发展的轨道,为生活增添便利;也通过这些功能性课程的教授,培养老年人适应智能化生活,纾解负面情绪,一定程度是也为其儿女减轻了些许的负担。

三、老年大学: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文化养老”

老年大学的设定目的即是为契合国家对“文化养老”的号召。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从单纯的吃饱穿暖逐渐上升至精神层面,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据,当今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明显更偏向处于金字塔顶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而“文化养老”的内核就是满足老人心灵和情感的需要。1999年,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快老年文化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地方文化部门认真搞好老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办好老年大学,建立老年教育网络,搞好老年文化活动的管理和规划。201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加强老年教育工作、老年文化工作、老年体育健身工作,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任务。2015年,《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将老年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活动。政府主导建立并健全养老制度体系,是“文化养老”的坚实后盾。在“文化养老”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向特定机构、社会组织等提供资源输入,比如拨款、建校、教师招聘乃至于提供演出机会等行为,将原本属于个体家庭的养老转变为由社区、社会组织、市场提供养老服务。政府旨在以资源输入为手段,改变养老格局,将传统的被动养老变为与现代社会发展更为适配的主动养老。本地老年大学在招生简章的开头,就明确表明以打造“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教”为教学指导方针,落实国家“文化养老”的政策号召,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文化养老”不仅契合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还是一种消解老龄化所挟的风险的方式。第三龄人群乍逢退休,失去了对家庭资源的掌控地位,在家庭分工中退居二线,成为辅助子代的存在。与此同时,第三龄人群所能够享有的社会资源也逐渐变少,他们开始被高速发展的社会边缘化。老年大学面对这样的人群,既为他们消磨过多闲暇时间,满足精神层面的滋养需求,也在开设课程中帮助他们进行继续社会化,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甚至通过教授技艺帮助老年人再次成为家庭的重要生产力。此时,老年人的心理落差得到了纾解,子代的养老负担也可以得以减轻,相应的家庭矛盾也得到了极大的缓和。也就是说,以老年大学为代表的“文化养老”,不仅是一种养老体系的顶层设计,更是一种纾解第三龄人群心理落差、缓和子代与父代家庭矛盾的方法之一。

漫画2.jpg

四、结语

“文化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在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增进社会参与等方面展现了显著的优势。它不仅仅是提供给老年人的教育机会,更是一种全面的社会参与,涉及文化、教育和社交活动的融合。这种模式强调了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为老年人开启了新的生活可能。“文化养老”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参与文化活动和继续教育有助于老年人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延缓认知能力的衰退。此外,这种模式促进了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和社会孤立,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通过参与艺术创作、学习新技能等活动,老年人能够发现新的兴趣爱好,实现自我价值。然而,“文化养老”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首先,资源分配不均是一个主要问题。许多老年教育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设施支持,特别是在偏远和农村地区。其次,课程内容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所有老年人的需求和兴趣。再者,数字鸿沟是另一个重要问题,许多老年人难以接触或适应数字技术,这限制了他们参与在线教育和文化活动的能力。

在未来,“文化养老”模式还需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首先,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改善老年教育的基础设施,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如开发更加友好的数字学习工具和平台,让老年人更容易获取和使用。此外,应该鼓励社区和民间组织参与,通过社会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和参与机会。对“文化养老”的发展与完善还需关注宏观的社会环境建立。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尊重老年人的社会环境,能够为相关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定的保障。通过文化养老,不仅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代际沟通和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希望在未来,“文化养老”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所有老年人提供充满活力和意义的晚年生活。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