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老龄化背景下城市退休人口的再就业
李家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城市,传统的观念认为,到了一定年龄的人就该退出工作岗位,颐养天年。但这次过年回家,观察到身边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达到退休年龄后选择继续进入就业市场,通过返聘、再创业、再就业、打零工等方式继续从事劳动。甚至有的老年人表示,只要还能干得动,到八十多岁还愿意继续干活。这种普遍现象与传统的观念相悖,不禁让人反思,为什么这些老年人到了退休年龄不选择在家休息,享受天伦之乐,而去继续工作?支持他们继续就业的动力是什么?他们的收入花在了何处?以及由此造成了什么影响?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我对这一普遍现象的进一步探索。
一、经验现象
(一)基本情况介绍
案例一:A,59岁,是一名教师。原先在一所公立的高中教书,四年前达到退休年龄。随后又接受学校的返聘,进入学校隶属的民办初中教书。A在返聘期间月收入为10000元左右,加上10000多退休金收入,月收入能达到20000元。A家里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国外读研,回国后在一家银行工作,还未结婚,儿子的收入基本能够实现自足。其家庭开销除了日常的生活外也没有其他的重要支出。A目前只教1个班,除了每周回学校上4-5节课,批改作业和试卷外,并没有别的工作任务和压力。问及选择返聘的原因,A觉得自己还年轻,家里也没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顾,二来觉得儿子未来买房、结婚、子女教育等方面开销也大,需要老人帮扶的地方也多,趁着身体硬朗可以为儿子多攒一些钱。
案例二:B,67岁,在家附近的一家酒店工作。B只有一个女儿,早年考上大学来到城市,女儿稳定下来后跟随女儿来到这座城市一起生活。B的女儿和女婿都是公务员,女儿和女婿家里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正在读初中,女儿准备上小学,每个月还需要还房贷。B在工厂薪资待遇为5000元一个月,他将所得工资一部分留给自己日常消费,一部分资助女儿及其家庭。问及继续工作的原因,B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能为女儿减轻负担,女儿的丈夫也是独生子女,他们除了每个月还房贷的开销外,还有双方的老人需要赡养,加上两个小孩正在上学,经济负担较大。B也不敢在女儿家里白吃白喝,所以选择出去工作,在满足自己日常的生活外还能补贴一些钱给女儿的家庭。
案例三:C,57岁,是一所大学的老师。C家里有一个儿子已经成家立业了,没有很大经济上的负担,早些年C和丈夫在这座城市买了3套房,现在自己住一套,一套给儿子住,还有一套出租。C说:“儿子和儿媳都在银行工作,收入可观,他们也没有买房的压力,不需要我们多操心。”因此,没有经济上的压力,C继续工作也不是为了钱。“我退休之后在家里也没有什么事情,老公也还没退休,太早进入退休状态我可能会觉得内心很空虚,如果不上班找点事情干的话我怕我得老年痴呆或者抑郁症。当然,继续上班也没有什么压力,还能给学校做点贡献。”
案例四:D,65岁,现在在一家服装厂工作。D一家都是本地人,但家庭条件并不宽裕。早些年在康乐村开洗衣店做小本生意,后来几年生意不好做就去附近的服装厂工作。家里有一个儿子,儿子长大后出去工作了。D平时除了帮儿子照看孙子外也没有别的事情。至于为什么留在服装厂继续工作,D说:“一来是因为厂里面的工作都是做了几十年的,做起来很熟练很轻松,也不需要动脑,二来是因为厂里也很缺人,现在这些活都是功夫活,需要耐得住寂寞,他们年轻人根本不会做,也不愿意做,就只能是我们这些老人家来做了。另外,厂里的人我也都熟悉,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了,每天见面聊聊天我也挺开心的。”
案例五:E,62岁,是普通工人退休,退休金每个月为4000元。退休后干两份工作,白天去一家学校的食堂做饭,晚上去别人家里做钟点工(周一到周五)。D谈到,平时每天在学校的工作时长为8小时,一般是早上4点到中午12点。随后,D休息一段时间后便去买菜,下午5点到别人家里打扫卫生、做饭、洗碗,到晚上8点离开。D每个月的收入除了4000元的退休金,还包括在食堂做饭的4500,做钟点工的2000元,总共10500元。D家里有两个女儿,都出嫁了,平时也会给D一些钱生活。
(二)为什么会选择再就业?
1、“活到老干到老才心安”
在访谈过程中,问及为什么到达退休年龄了还选择继续工作的原因,大多数人都谈到了工作和收入带来的安全感。大多数工作的老年人处于60岁到70岁之间,这一年龄并不是非常高龄的阶段,老年人在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处于相对良好的情况下,并不觉得工作是一种负担,反而是一种心安。因为看不到未来,所以老年人都希望能给自己多积攒一点金钱,这样等到晚年的时候,就不需要依托子女。如某位访谈对象说:“等我们到了70、80岁的时候,自己兜里有钱,我们也不需要子女为我们操心,他们只当监护人就好。我们老人自己出钱,请保姆也好,还是去养老院也好,不必伸手跟子女要钱,也不用看他们的脸色。”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老年人的个体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他们老了不愿意在家里坐等子女的赡养。靠工作换来的存款,不仅让老年人们觉得心安、踏实,更多的是在子女面前有话语权,能够自主支配钱财的使用。现如今的生活,有钱有存款的日子才有更多选择,没钱没存款就只能活得卑微,活得委屈。此外,老人们还觉得多攒点钱就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如今的城市生活瞬息万变,未来不确定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口袋里有钱会更加心安。所以,只有活到老,干到老才会让人心里感到踏实。
2、“继续工作能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余热”
此外,目前城市的中产阶层对于现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退休者对于退休这一概念在潜意识中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并不满足于物质上的丰衣足食,还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富足。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会觉得退休后突然间没了一切,精神空虚,如果能够继续工作,不仅让自己生活更加充实,还能发挥余热为社会奉献一份力量。在访谈过程中,在大学工作的某位访谈对象说:“还记得2020年,那时候我差一年就可以退休了,我当时心情是激动的,因为我觉得我终于可以在家啥也不做就能拿工资了,真正实现了躺平的愿望。所以那一年我开始慢慢过渡到退休的生活状态,每天不怎么去上班,睡到自然醒,起来做个饭,刷刷手机。但是不久后,当我逐渐进入这种退休状态的时候,我又觉得失落,因为我自己内心始终觉得我还不算老,家里既没有孙辈需要我带,也没有老人要赡养,老公还没有退休,儿子那边也没什么需要帮忙的,就这样整体在家待着,除了追剧、闲聊,会感到生活索然无味,慢慢地,会开始觉得自己也没有了价值。所以,在准备退休那年我又向学校申请了继续工作,我感觉生活又变得充实了很多,自己也能为学校、为社会做点贡献,我觉得内心很富足、很快乐。”这一观念也在目前城市的退休人员中较为典型,自身条件较好的老年人为社会发挥余热的意愿也更加强烈,所以他们选择退休后继续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3、“不是不想退休,是不敢退休”
同时,自身条件较差的老年人会因为家庭养老支持不足而通过就业来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如今,在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养老成本也高。部分老年人跟随子女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属于当地人口中的“广漂一代”。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不少从外地来到这里的年轻人还背负着很重的房贷,此外,家庭日常生活开销、子女教育开销、人情往来的开销等都是很大一部分支出。因此,老年人的子女也都面临很重的压力,更别提高额的养老成本。此外,这些仍在继续工作的老年人大多都是60后,他们的子女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养老的负担会比以前更重,平均一个家庭需要赡养四个老人,这对于面对高额生活成本的年轻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访谈到的某位对象也说:“我们这代人,尤其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必须有终身自立的想法。如果把养老压力都给孩子的话,那孩子的工作怎么办?他们的生活怎么办?所以就算钱不多,能出来干点活,也是自立。起码能养活自己,不给孩子们添麻烦。”类似于的群体在城市也不算少数,有的老年人从农村过来跟随子女同住,在城市找一份工作获取收入,有的老年人会选择留在农村,通过微薄的农业收入贴补子女。但无论如何,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高额的生活成本,老年人也希望在孩子们追求梦想的同时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起码做到不给他们添麻烦。
二、老年人再就业现象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个体层面上看,与老年人观念的转变相关。随着平均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与教育程度的提高,老年人对于其生活的预期也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或者仅仅是老有所养,反而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老年人希望通过继续就业来实现其劳动价值,他们通过持续的劳动投入,完成自我价值的再确定。访谈到的一位老人说:“我们现在最害怕的,是身体还行,但是不被社会认可的那种寂寞,说白了,就是自己不觉得自己是老年人,但是人家眼中你已经老了。”在家庭中,老年人希望能够靠自己的劳动换取收入,不需要依靠子女的付出,为自己积累物质资源。靠工作换来的存款,不仅让老人们觉得心安、踏实,更多的是在子女面前有话语权,能够自主支配钱财的使用。此外,老年人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实现有效的社会参与,不再因没有劳动能力而被社会边缘化,这也正是许多中产阶级的老年人仍然选择不退休而继续工作的原因,他们继续劳动并不主要是为了获得物质财富,更多的是发挥余热,实现自我价值。
从家庭层面上看,老年人再就业还与家庭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模式转变相关。家庭在小型化发展过程中,家庭模式也从三代家庭转变为核心家庭,家庭的劳动力配置和家庭资源,都服务于家庭城市化发展。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有着很明确的人生任务,就是帮助子女成家立业。但对于家庭条件不足以支撑其子女在大城市立足的老年人来说,完成人生任务的成本也在提高。因此,为了加大代际支持力度,他们就不得不继续投入劳动市场赚取收入。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因为子女在城市中面临的压力以及自身的经济情况,他们也无法实现依靠子女赡养的养老预期,因此,没有退休金或者退休金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老年人就不得不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积累养老资源。
从社会层面上看,离不开城市的就业机会给予老年人继续进入务工市场的条件。这座城市今日的辉煌,离不开一个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撑起的大半边天。在城市的老街区,集中了大量服装、皮具、电子等利润微薄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著名的康乐村,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辅料市场,超过十万人在这里从事服装制衣工作。城北的白云区三元里,有着700年历史的古村落,现在坐拥发达的皮具、化妆品和音响市场。本地自上世纪发展工业,当前有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工厂,且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大量的非正式就业和零工机会,这些工作都属于劳动强度较低,且对老年人没有排斥的工作,客观上为低龄老年人就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就业市场。近年来,城市化建设和城中村改造项目也给在村老年人提供了务工机会,让这些退休老年也能找到零工干。
三、老年人再就业现象的影响分析
从个体层面上看,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老年人继续就业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和社会交往上继续融入这个社会,不与社会脱节。例如,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看,老年人继续就业所得的收入,还能够支撑起休闲娱乐及关系建构需求,如与老街坊、老朋友、亲戚日常的人情往来,或在空闲时间一起喝个早茶、逛个公园以保持联系。此外,除了日常维系的家庭、邻里的人情圈,老年人通过继续就业还能够进一步扩展社交圈,在工作中认识新同事、新朋友,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其非正式支持网络,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加融入这个社会。然而,另一方面,老年人继续就业也会对其健康造成影响,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虽然工作可以让人精神上充实,保持活力,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体力上的付出和工作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身心健康。特别是一些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机体功能会逐渐下降,包括视力、听力、运动能力等。同时,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也在逐渐下降,比如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而退休本质上也是基于老年人身体状况的考虑而设置的制度,希望老年人在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的情况下退出工作岗位,安享晚年。但此时若老年人继续工作,面临工作强度和压力,有可能会导致老年人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些老年人可能会忙于工作而忽视自己的健康,导致潜在疾病得不到救治。此外,老年人在工作中还会面临一系列潜在风险和意外伤害,对老年人的安全产生威胁。
从家庭层面上看,老年人通过工作,能够增大代际支持力度,让家庭资源实现进一步整合,从而提高家庭资源的积累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每个家庭都面临着发展压力,同时也暴露在更大的风险当中。一线城市的生活瞬息万变,在节奏如此快的地方,一切的变动都会给人们带来风险,再加上高额的房价、波动的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就业营商环境、内卷化的教育背景,都给在这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带来不小的挑战。在访谈的过程中,有不少老年人谈到,如果没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将来遇到突发情况就只能转嫁给子女,加重下一代生活的负担。面对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家庭内部的劳动力资源的灵活配置就显得格外重要。老人若能通过就业收入补贴家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家庭运转的成本,提升代际支持的力度,服务于家庭城市化的发展目标。
从社会层面上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能够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这意味着中国已正式迈入中度老龄社会。预计到203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多,而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5亿左右,届时平均每3个年轻人要赡养1个老人。可以看出,随着老龄化的逐渐加重,社会保障的压力也在同步加大,刚性增长速度放缓,使得年轻人在工作压力加重的同时,老年人也未能保障拥有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他们得到的转移性收入无法满足原有的消费水平,子女的经济压力也不足以支付足额的赡养费用。若老年人能够积极进入就业市场,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社会和年轻人的养老压力,由消极老龄化转变为积极老龄化。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参与能够补充就业市场,解决城市发展导致的劳动力空缺问题。当前,城市的经济发展依靠金融、高新科技产业壮大的同时,也离不开一个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奠基。而那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到这座城市也并不会选择这些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关的工作,转而追求类似IT、金融、高新科技、公务员等需要高学历、高收入、稳定性强的工作。但这类工作却与老年人的工作技能与意愿契合度较高,老年人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补充这方面的劳动力资源。对于已经有部分养老保障的老年人而言,这类工作作为补充性的务工收入,与老年人的劳动需求匹配度较高,由此可以维持城市化发展过程的高效有序运转。
四、反思
因此,老年人选择再就业除了个人原因外,还受到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生育制度的转变以及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家庭养老的负担也在加重。但同时,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为老年人继续创造社会财富提供了可能,老年人也可以转变为社会财富,而不再是社会的负担。然而,这种现象也存在一定的社会问题,比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认知能力限制了他们的生产效率,或者老年人在工作上容易引发安全问题,或因工作强度超过身体负荷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影响其身体健康。此外,老年人的再就业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年轻人就业市场的严峻程度。上述考量涉及到多方面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就业权利如何界定?老年人是否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在到达退休年龄后继续工作?国家是否能够出于安全原因予以限制?用人单位能否因老年人健康问题和生产效率问题予以限制?是否应当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这些都是今后需要考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