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章> 回乡记
回乡记 | 杜西:乡村“返岗潮”为何消失
2023-03-19 19:06 2759 阅读 由 编辑

乡村“返岗潮”为何消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杜西

 

我的家乡位于湖南西北部是典型的湘西地区在往年,农民们会为了生活入发展较快的地区工作,于是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进入工厂。每年春运气氛紧张,不少汽车站、火车站人山人海。因此每年的这时候工人们往返于家乡和城市之间的现象十分常见,人们时常能看到在高速路上排成的堵车长龙这便是颇为壮观的“返岗潮”到了每年的正月初五、初六这两天,本来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最繁忙的时刻,可是,今年春运高峰迟迟没有降临,甚至一些农民工开始辞掉自己在城里的工作纷纷返乡农民工“返岗潮”意外消失

同时通过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的“返岗潮”农民工越来越少。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数量显著下降。例如,2020年农民工总数为2.856亿人,已经2019年减少约517万人。一些农民工放弃了外出工作,选择留在家乡。

 

1.用工单位重金留人

“现在招人、留人一年比一年难……”到了招聘季,许多工厂、工地等农民工聚集的地方,“返岗潮”迟迟未出现。在访谈对象中不少人表示,到工厂、工地干活规矩多,没什么发展空间,不如做“短期工”,不仅自由,还能挣“快钱”。

 “今年春节放假前,甲公司对工人承诺,凡是节后返岗的人,每人发两千元‘慰问金’”。小王坦言,为了能留住工人,公司一年内给工人涨了两次工资,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岗位月薪都超过了六千元,工人却仍招不来、留不住。

大量制造类企业均用高薪和福利吸引求职者,其中,焊工岗位不仅月薪达到了五千元至八千元,还明确注明了提供技术培训并缴纳五险的待遇。然而,这类招聘信息的点击量还没有文案策划、市场营销等岗位的零头高。工厂招不来、留不住人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建筑工地,比如今年春节,乙公司一重点建设项目为保证工期进度,做出了给返岗农民工每人发一万元“暖岗金”的决定。

 2.农民工倾向选择“短期工”

 劳资双方仿佛步入了一个“怪圈”,一边是工厂、工地重金留不住人,另一边农民工则在四处探寻招工信息。出现这样“怪圈”的原因在于,农民工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曾辗转四川、浙江、湖南等十余个工地的农民工小张坦言,他之所以不愿意到工地或工厂工作,是因为“赚钱难”。虽然工厂、工地的工资很高,但干的活也非常累。而且工厂、工地的规矩很多,有的时候还要扣钱,根本拿不到高薪。“所以我就‘想开’了,做‘短时工’,能挣‘快钱’,人也轻松”。他从去年开始做“短时工”,日薪在三百元至八百元不等,尽管不是每天都有活,但总体算下来,一年也能挣个几万元。

小张这样的农民工不在少数。今年 26 岁的农民工小李曾在广东一家服装厂工作了 年,后又在重庆一家电子厂工作了年。在他看来,当“短期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春节假期一过,他就辞去了工厂工作,转而做起了兼职,到工地干活、到家具厂帮工、送外卖……

不愿返岗的原因

事出必有因,农民工做出新选择,可以从两个层次加以审视,其一农民工为何不返程,其二农民工为何愿意留在家乡。过去我国每年春运要持续四十多天,春节之前就会有大量农民工“返乡”,而到春节过后又会有大量农民“返岗”。而最近几年,既看不到春节前大规模的“返乡潮”,春节后农民工的“返岗潮”也没有了。现在只要到各大城市的火车站或长途汽车站看看会发现,今年春节过后,农民工“返岗潮”正在消失,农民工已经不再返城了。

  1. 产业的转移导致农民工回流

过去几十年,我国总体人口流动趋势一直都是由中西部流往东部,由小地方流往大地方,由农村流往城市。因为过去几十年,我国的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一些大中城市。但是从2008年开始,我国东部地区积极进行产业升级调整,很多产业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在经济向好且外部环境稳定时,农民工多因风俗习惯的影响而暂时回流,且多集中在春节前夕。在产业不断转移的背景下,很多农民工也开始回流到中西部地区。而且从中西部地区一些工厂开出的工资来看,虽然跟东部有一定的差距,但考虑到生活成本购房成本等各种因素之后,实际上他们的收入不见得比东部一些工厂低。所以在产业转移大背景之下,很多中西部农民工都不愿意到东部一些发达地区打工,而更倾向于选择离家比较近的地方工作。

  1. 高龄农民工已不外出打拼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主要指50后,60后,70后,80后这几个年代的人。这个年代的人一直是我国农民工的主力,但是目前50后,60后,70后已经开始慢慢老去,对于那些超过45岁的农民工,很多人都可能不愿意外出务工了。而这些上了年纪的农民工,之所以不愿意外出务工,可能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上了年纪之后,找工作很难,比如目前很多工厂在招工的时候就明确要求员工必须在45岁以下,超过45周岁就不要了,所以对那些上了年纪的农民工而言,他们外出找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农民工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的基层建设者,城市的工作也会给他们带来高昂的工资。但是现在很多大城市的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意味着这些农民工在这里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困难。光是房租这一项开支,每年就要花费掉上万的钱,这对许多农民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有些人为了省钱甚至会选择去睡大通铺,没有固定的居所。但是这样的举措是不能够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的,可在没有选择的余地下,这样的条件他们也可以接受。即便如此,农民工每天必需的饮食开销也不小,一年下来也存不下多少钱。

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在年轻的时候远离家乡外出务工,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内心常常感觉到亏欠,所以在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之后,他们更倾向于在离家比较近的地方找一些工作,哪怕这些工作工资低一些也无所谓,陪伴父母和孩子才是最主要的。基于以上原因很多人似乎不愿外出打工了

  1. 年轻人不愿到工厂打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最近几年我国诞生出了很多新的就业形式,比如自媒体,网约司机,外卖骑手等等。相比进入工厂工作而言,这些新业态工作更加灵活,而且也显得更加轻松,所以很多新一代农民工都更倾向于选择这些比较轻松的工作,而不是到工厂里面按部就班上班。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城市基础建设十分迅速,科技、经济都在迅猛发展,很多工厂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机器代替人力,毕竟多一台机械就会少掉好几个人力众多的农工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也是有着这些外在的原因迫使他们回乡。

农民群体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城市找工作,通常干的也是一些体力活,比如保洁工、保安、服务员等,他们随着年龄增加,体力也会渐渐下降,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即使还想继续留在城市谋生,也有心无力,那么就只能选择回家了。

 

 

农民工群体就业困境

农民工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在城市务工,但户口仍在农村的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并形成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民工群体主要位于城市的二级劳动力市场,其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依然存在着身份上的质疑、收入调节以及权益保护上的缺失等问题。所以,相较于城市劳动力而言,农民工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其就业质量也处于较低水平,收入低、劳动强度大、劳资关系紧张等问题更是常态化。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研究仍是相关领域的重要课题。

1. 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

在劳动强度方面,据相关研究显示62.6%的农民工从事重体力劳动。在劳动时间方面,其中又36.6%的人经常在周末加班,有31.3%的人无双休日,说明他们普遍处于高强度工作的状态。从保证生活质量的角度来看,较多的重体力劳动和持续性加班不利于农民工缓解生理和心理压力,易导致其长期处于疲惫的生活状态中。然而,长期的重体力劳动并未给农民工群体带来高收入。大部分农民工在收入上难以与城市平均水平齐平,即使他们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较低的收入也只能让他们徘徊在社会中下层之中。由此看来,农民工群体与城市人群相比,相对贫困程度更深,相对剥夺感更强,这种现状的持续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就业热情,而且易引发他们对于自己目前生活状况的不满,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1. 职业流动频率高,层次低

稳定就业是劳动者保持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前提,也是其实现个体发展的基础之一。已有研究显示,职业的向上流动是个体改善生活水平、提升社会地位的最有效途径。然而大部分农民工在经历了职业流动之后,仍然停留在社会阶层较低的工作岗位上。这说明他们的职业流动更多的表现为低水平的横向流动,此类职业流动不利于获得就业质量较好的工作,对实现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很难有所帮助。农民工群体也意识到职业稳定的重要性。大部分人对职业的首要要求是工作稳定,其次才是收入高、好的升职机会和工作的趣味性等。但是,上文分析来看,大部分农民工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在这种条件下,追求稳定就业几乎成为了一种“奢望”。

  1. 就业正规程度低

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是反映就业正规程度的有效指标,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估算,我国非正规就业人员约占劳动力市场总数的45%其中绝大部分人在与城市居民共同劳动的同时,却难以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来自城市的福利保障待遇,这对农民工群体而言极不公平。按照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理应与这部分调查对象签订劳动合同,并按照相关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但相关数据分析的结果则表明,当前城市中部分用人单位法律意识淡薄,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重视不足,未能执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逃避自己承担的义务。另外,从规范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也反映出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在农民工就业问题上监管不力,这在客观上进一步加深了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困境。特别对于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低收入农民工而言,他们几乎不可能通过就业获得较高的社会身份,并融入城市生活。

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重体力劳动,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险,这极大地提升了他们就业过程中的风险,增加了他们融入城市的难度。农民工虽然能与城市人口一样通过就业获得收入,但长期处于收入低下和不稳定就业的状态,在经济生活上被城市社会逐渐边缘化,难以享受城市社会日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劳动合同缺失的问题导致农民工的就业缺乏法律保护,降低了他们的职业安全性,让他们在劳动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阻碍了其融入城市的进程

 

 

 “招工难”需先解“民工慌” 

“节后‘招工难’已经形成了一种‘惯例’,用人单位年年喊着‘用工荒’,却不知农民工‘就业慌’”。当前,农民工不愿到工厂、工地等相对固定的地方上班,直接原因是薪酬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情感归属、社会认同等诉求未被满足,缺少安全感和获得感。因此,要破“招工难”就需要先解决“民工慌”。“‘民工慌’的出现,提醒城市须更加重视改善农民工的生存条件,维护其合法权益”。“用工荒”是个社会性问题,需有关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打击恶意欠薪等损害农民工权益的行为,真正让农民工不“忧薪”。

 

 

  1. 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

劳动合同缺失是农民工就业困境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农民工群体的劳动合同机制。用人单位要坚决执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积极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合法稳定的就业环境。与此同时,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也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完善检查机制,不定期地对相关单位进行抽查,消除部分用人单位的侥幸心态,督促用人单位尽快落实与农民工的合同。通过这些方式,从政策层面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减少他们与城市就业人群的差距,帮助他们实现城市融入。

  1. 降低农民工群体的生存风险

保证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水平,尽快落实农民工群体的城市劳动保障是缓解农民工就业困境、帮助其实现城市融入的重要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第一,在劳动报酬上,坚持同工同酬,使农民工可以获得与城市劳动力同等的待遇。建立农民工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并实现收入水平的稳步增长。第二,要加大城市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要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农民工城市住房保障工作,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工企业在完善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时,不要提高其收入福利水平,还必须要重视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工作。

小结

虽然家乡的“返岗潮”不再如往日般重现但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究竟如何改善这一局面可以借鉴国内一些省份的积极做法第一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鼓励企业吸纳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重点地区农民工的扶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第二,营造良好的农村就业和创业环境,给予回流人员足够的人文关怀,使回流的人、财、物稳定下来,扎根基层、服务家乡。第,展开多渠道舆论宣传和技能培训工作,在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的同时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工作安全有保障、生活质量有提升、内心归属有方向”。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