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章> 回乡记
回乡记 | 刘杨路:“断亲”现象悄然兴起,为何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
2023-02-24 08:38 2241 阅读 由 编辑

 

“断亲”现象悄然兴起,为何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刘杨路

 

对于个体而言,亲戚关系在众多社会关系中始终处于第一位。从出生之日起,每个人就处于一定的亲戚关系网络中,并在这个网络中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从整个社会的视角出发,亲戚关系也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深刻地嵌入到了传统社会之中,在社会运作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影响力,并且这种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在许多年轻一代的眼里,亲戚和亲戚关系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相比于父母辈,更多的年轻人现在不愿与亲戚们打交道。他们排斥和抗拒“走亲戚”,甚至会主动切断与亲戚的往来,在事实上解除亲戚关系。这就是青年群体中出现的所谓“断亲”现象。

针对年轻一代中出现的这种“断亲”现象,笔者在春节期间采访了许多身边的青年朋友以及家中长辈,他们中有人用传统的亲戚关系代际弱化来解释这一现象,即长辈口中所说的“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也有人将“断亲”视作青年对于社会传统的反叛,认为它代表了“家庭传统在青年自我意识崛起面前正日渐式微”;更有人“断亲”视作当代年轻人“不讲礼信”“不懂事”的象征。基于前期的访谈经验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本文试图揭示当代青年选择“断亲”背后的行为逻辑。

一、再亲的亲戚不走也不亲

人与其成长和生活的土地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天然联系,并且会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过程中围绕土地形成众多具有地缘联系的社会关系,亲戚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强地缘联系的社会关系。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一个大家族总是生活在一个相对小的地理空间之内,亲戚之间往往比邻而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一个来往密切、守望相助、情感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共同的地理空间塑造了共同的生活空间,二者共同维系着传统亲戚关系的运作与稳定。

然而,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改变了一切。我国在过去数十年间经历了世界范围内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9%,而202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高达65.22%。轰轰烈烈的城市化浪潮在创造中国经济腾飞奇迹的同时,也扩大了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土地级差,催生了数以亿计的人口大规模流动与迁徙。前所未有的社会流动撕裂了人与土地原本紧密的联系,亲戚关系赖以生存的共同地理空间、共同生活空间被打破。时至今日,一个家族内部的各个成员散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已经是一种常态。

空间距离的拉远使得亲戚之间的日常交往锐减,原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亲戚现如今只有每年春节时才能见上一面。因而,如何克服地理距离造成的疏离感便成为了城市化背景下维系亲戚关系的重中之重。但在访谈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新老世代对于这个问题的感受存在明显差异。两代人迥异的人生经历塑造了这种差异。

眼下这一批青年人的父母普遍都是60、70后,他们的整个成长经历是伴随着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从农村走向城市。在人生前半段的农村生活中,他们还与家族内的亲戚们有着频繁的往来,曾经共同生活的记忆仍旧历历在目。这些记忆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后来因为空间距离而造成的疏离感。在访谈中,中年父母基本都能详细地回忆起当年在农村时与亲戚们共同经历的往事。这些往事也会成为家族团聚时被反复提及的谈资,人们以此来拉近亲戚间的距离。但如今年轻一代中的许多人是在城市里出生、成长和生活的。父母辈共同的生活记忆并不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现实地理距离的遥远又使得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亲戚们几乎没有任何交集(除了春节时期的寥寥数面之外)。因而,疏离感是许多年轻人对于亲戚最直观的感受,访谈中就有一位青年朋友用“最熟悉的陌生人”来形容他眼中的亲戚们

正如访谈中一位长辈所说的那样,“再亲的亲戚,不走也不亲”。既无曾经美好的共同记忆作为支撑,又无平日里的日常交往来维系,新世代青年们与亲戚的情感联系当然十分脆弱。这种脆弱的情感联系使得年轻一代对亲戚身份的认同更多是基于父母而存在,换言之,青年们往往将亲戚视作父母的亲戚而不是自己的。在访谈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许多年轻人包括笔者自己,我们都没有太多亲戚的联系方式。如果有联系亲戚的需要,我们甚至还需要去寻求父母的帮助。这一个小现象或许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何谓“父母的亲戚”。

当代青年视亲戚为“父母的亲戚”而非自己的,这其实反映出了如今青年群体与亲戚之间的疏离,而这种疏离感恰恰源于双方在地理空间上相去甚远。可以说,城市化背景下亲戚间日益遥远的空间距离以及由此产生的青年世代与亲戚之间脆弱的情感联系是当前年轻人加速“断亲”的首要原因。

二、没有边界感的亲戚们

受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教育背景等多方面差异的影响,亲戚关系内部的新老世代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价值观冲突。而且,由于如今亲戚间见面的机会集中在春节假期的数天之内,这种价值观冲突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以一种极高的烈度爆发,造成新老世代在许多问题上的尖锐对立,继而引发年轻世代对于亲戚们的排斥甚至厌恶,这也是导致年轻人“断亲”的一个重要诱因。我们可以透过新老世代对“边界感”一词的不同理解来直观地感受目前新老世代之间存在的价值观念冲突。

“边界感”是当下年轻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时髦词汇,“没有边界感”也成为许多青年抱怨自己亲戚们的一个重要理由。作为一个词汇,“边界感”对于上一个世代来说确实是陌生的。在访谈中几乎很少有长辈听说过或者是了解这个词汇的具体含义,但其所指的内容其实并不新奇。年轻人口中的“边界感”是指人际交往中的界限问题,其核心是“各人管各人的事情,不去插手别人的事情”。而在跟长辈进行一番如此直白的解释后,他们也纷纷对边界感这一概念表示了认可,没人会对“各人管各人”的观念提出异议。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界限感本身,而在于两个世代之间对于边界在哪儿这个问题存在着根本性的分歧。

对于年轻世代来说,个人的婚恋、工作、生育甚至怎么待人接物都属于自己的私人事务,除了自己的父母作为直系亲属有发言权以外(当然部分认为父母也不应当干涉,但大多数都是认可父母的参与权),七大姑八大姨们都是无权对这些事情指手画脚或者说三道四的。而站在亲戚们的视角来看,从亲戚的身份出发他们认为自己是当然有权去参与这些事情的,至少也是有评说一番的权利。

两方的观念其实都有各自的道理。传统社会中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而且一个家族是一个联系紧密的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个人的行为不仅仅影响他自己更影响整个家族。因而无论从规范的角度还是现实利益的角度,长辈对于晚辈的人生指点一二是再合情合理不过的事情,传统赋予了年长的亲戚们干预晚辈个人生活的权力。但如今的青年世代恰好成长于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剧烈变革的转型期,传统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年轻人更加关注个体的需要以及个体的自由,不再认为晚辈需要无条件遵从前辈的意见,否认私人事务与亲戚们的关联性。所以每当亲戚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化身人生导师开始进行说教的时候,年轻人总是充满抵触情绪,将之视作是逾越边界的行为。但来自晚辈的抵触与反抗在亲戚们眼中却又成了“不礼貌”“不懂事”“不近人情”的表现,进而激化矛盾并加剧双方的对立情绪。结果就是每到过年的时候,围绕着婚恋、生育、择业、学业、性别观念等敏感议题,许多家族内部总是免不了会有一番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结果往往就是年轻人对亲戚们仅存的一丝情感也在争论的过程中被消耗殆尽。笔者一位已经在大城市参加工作数年的亲戚,就因为忍受不了家中长辈们连年的催婚、催回家工作以及长期对其“不懂人情世故”的指责,终于在今年通过家族微信群公开宣布“断亲”并缺席了春节期间的家族聚会。虽然被亲戚们公认为“无情无义”的代表,但她并没有后悔自己“断亲”的决定。“我也没想着他们能够理解我,现在春节终于可以在家好好休息几天,他们要议论就随他们去吧”,在接受访谈的过程中她如是说道。

说到底,夏虫不可语冰。一代人有一代人成长的时空背景和社会结构,不同世代会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长环境形成迥异的价值观念,实现代际沟通和代际理解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三、透视亲戚关系后的失望

在访谈的过程中,不少年轻人在言辞之中透露出了对于传统亲戚关系不加掩饰的嘲讽。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亲戚关系显然有着与父母不同的看法,或者说他们敢于说出父母辈不敢说出的内心话。

“披着亲情外衣,实则充满了利益关系的算计”这是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对他所接触的亲戚关系的理解。作为家族第四代的他,刚刚目睹了一场因为争夺遗产以及对丧葬费用分摊比例不满而引起的家族风波。远在千里之外工作的他通过家族微信群见证了这场闹剧的全过程。他坦言:当目睹几十年的亲兄弟居然为了几千块钱大打出手甚至出言辱骂时,他觉得既可笑又可悲。“亲情有时候在现实的利益面前是不堪一击的”他最后这样总结道。

“希望你过得好,但希望你过得没我好”在互联网上被许多年轻人奉为金句,并将其视作春节聚会期间亲戚之间互相打探近况时的内心潜台词。这其实反映出了年轻一代对于亲戚关系里攀比之风盛行的反感与厌恶。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亲眼目睹了亲戚间无所不在的比较,从工作、收入、财产到日常的穿着打扮、吃穿用度,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拿来进行比较的。其中最令年轻人反感,但也是最让长辈乐此不疲的便是对于孩子们的比较。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伴随着自己整个成长历程的噩梦。试想本应是亲情洋溢、充满温馨的春节团聚时刻,年轻人的所见所闻竟然都是亲戚之间的暗中较劲,甚至自己也在沦为比较的工具后被人评短论长,他们又如何对亲戚和亲情抱以积极的看法呢?

可以说,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断亲”也是基于自己成长经历而做出的他们认为理智的选择,反映了一部分年轻人在透视亲戚关系中虚伪与丑陋的那一面后的失望。既然对先天形成的亲戚关系失去信心,转而投向各种社会生活中后天形成的社会关系就成了一种理所应当的选择。于是,有着共同人生经历的同学、共同爱好的朋友甚至网友、共同童年记忆的玩伴正逐渐取代令人失望的亲戚,在年轻一代的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一代又一代的变与不变

在传统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亲戚关系也会一代更比一代疏远,因此民间有了“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的说法。但这种亲戚关系的代际弱化是被动的,是随着血缘联系的减弱而自然衰减;今天青年群体中出现的“断亲”现象则是年轻人主动选择的结果,是年轻人用新的逻辑取代血缘联系,并以此重新定义亲戚关系中“亲疏远近”后的产物

从宏观层面来说,当代青年“断亲”现象的出现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年轻一代所处的社会结构、过往的成长经历、眼下的生活方式都与他们的长辈们有着很大的不同,对于亲戚关系的理解和选择自然也会区别于他们的父辈。而具体到青年个人,“断亲”其实也意味着青年开始试图从父母既有的亲戚关系圈层中跳脱出来,是青年走向社会性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这里我们不妨借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来理解“断亲”对于青年人的意义。费孝通先生用“差序格局”来形容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就好比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在每一个青年出生之初以及他们的童年时代,他只是依附于父母已经建立起的社会关系网之中,并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而随着年岁渐长,当青年逐渐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多样的社会关系后,他便着手开始编织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而当青年人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已经足够成熟时,他们就会离开以父母为核心的亲戚关系圈层,转而进入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社会关系圈层中,此时“断亲”就成为了某种必然。当然,在以青年人自身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圈层中,亲戚关系仍旧占据着相当大的部分,只不过这种亲戚关系已经在范围与内容上与父母辈有着明显的差距了。毕竟青年人总是会在断父母辈旧亲的过程之中,适应、继承并改良上一辈亲戚关系中的习惯与规范。

从这个角度来看,“断亲”并不意味着青年世代完全抛弃了血脉亲情以及家庭传统,而是当代青年逐渐成长为社会人的一个标志。没有谁会永远年轻。当如今的青年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稳定社会关系圈层之后,他们仍旧要如他们的父母辈一样与这个关系圈层中还留下来的亲戚们打交道。只是,彼时亲戚间打交道的方式、亲戚关系中的行为规范以及人们对于亲戚范围的认定都将大为不同。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文化也正是在这一代又一代的变与不变中不断发展着。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