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相亲的特点及冲突
曹仁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当下,“催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寒假回家所要面临的主要压力之一。自从返乡回家,每次见到村子里的长辈和邻居,寒暄的内容大概率是不会超出下面几个话题:首先是和学业相关的,毕业了吗?还要多久毕业?其次就是关于个人情感问题,找女朋友了吗?为什么不在学校里面谈一个?
弟弟高中毕业后就没有继续读书了,今年23岁,他所面临的来自父母的这方面的压力很大,从去年过年回家开始去相亲见面,今年过年在家的这一段时间也去相亲了几次,属于强制去相亲见面的处境,但他比较排斥相亲。我今年26岁,单身,由于仍然在读书,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没给过我太多压力,最多是问问在学校里有没有谈女朋友,旁敲侧击地提醒我要注意一下这个问题,并没有强迫我去相亲。今年回家我明显感觉到爸妈对我的感情问题开始有点着急了,可能是因为比我大一岁的堂哥今年把女朋友领回来过年,爸妈受到了一定的刺激。三奶奶经常来我家和我妈聊天,聊天内容关于三奶奶的儿子,也就是我叔的单身问题,他已经30多岁,相亲多次都没成功。每说起叔叔找对象的问题,三奶奶都一脸愁容,这件事已经成为了他们老两口的心病。去年过年,三奶奶见到我后,问我有没有在学校里谈女朋友,得到否定的回答以后,就对我说:“娃,恁三奶给你说个女朋友行不行,人家女孩可好,现在郑州上班,也是本科毕业。”我妈在一旁附和,说“只要有人说媒,俺就去见。”我以为他们是在开玩笑,就答应了下来。没想到三奶奶真的去办了这件事情,于是在大年初八我不得不去相亲见面……今年也有亲戚想要给我介绍相亲对象,我弟弟也在相亲,三奶奶也经常和我妈讲大龄单身叔叔的事情,听到的和见到的大多和相亲有关,就想写一下我们这个地方(河南周口)相亲的事情。
一、相亲的过程
相亲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的阶段,是媒人获取适龄单身男女信息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适龄单身男女的信息主要靠朋友亲戚之间口口相传,父母主动告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弟弟的几个相亲对象都是靠爸妈的朋友介绍,爸妈见到朋友,谈到孩子的问题,就会说“俺家那个小的该谈对象了,你要是看到好的小妮,给俺说媒。”
“适龄”是相亲的一个重要条件。何为“适龄”?就是20岁到25岁之间,在这个年龄段里面是好找相亲对象的,要是过了这个年龄段,在我们这农村地区就不好找相亲对象了。我妈对我弟弟说“你今年22,属于最好找相亲对象的时间段。你今年不找,等你明年回来就不好找了,咱们这没有和你一样大的女孩了”。
第二个阶段,是男女双方相亲见面的准备工作阶段。一般情况下是男方去女方家见面,媒人和男方母亲通常会跟随。男方不能空手去,一般会买几包烟,两大袋喜糖。至于为什么要带喜糖,解释是“空手去女方家里面显得不好看,两个小孩相亲见面也显得吉利”。烟的价格一般是20多块钱,我去相亲准备的就是20多块的香烟。我妈说:“烟这个东西你不能买太贵的,人家知道你们家是个什么情况,要是买太贵的,人家会看不起你,都是打工的,又不是大老板,拿贵的显得很装。”买的烟给媒人2盒,男方自己拿几盒,方便到了女方家里给那边的人递烟。在结束相亲见面的流程之后,男方还要在桌子上给女方家留一盒没被拆封的烟。同时,找司机的话也要给司机一盒烟。要是男方家里有车,男方又会开车,就不用找司机。要是男方家里没车,要借别人的车去见面,不仅要给别人买烟,还要给车加最起码100块的油,不管去的地方多近。隔壁邻居去年相亲就是借其他人的车,总共花费了一千多块。
到了相亲对象家,女方第一时间是不会出来的。男方会先在客厅里面和女方父母简单聊几句,女方父母一般会问一问男方的基本情况。等说得差不多的时候,女方家长就会让女方和男方见面,其他人都移步院子,给男女双方留出独立的谈话空间。男女双方谈话的内容大多涉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兴趣爱好,工作等方面。由于我是第一次去相亲,对方也是,两个人都没经验,加上我还在读书,没有工作,女方已经工作一年,所以很少有共同话题,双方显得有些尴尬,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20多分钟。在回家的路上,媒人会问聊的怎么样?有没有加个微信?正常的流程是相亲的男女双方在聊天结束以后会加个微信,由于我和对方都是第一次相亲,没有经验,就没有提及。
最后一个阶段,是男女双方见过面,加了微信以后的阶段。短暂的交流和媒人主观的评价并不能很好的了解相亲对象各方面的情况。这一阶段的事情主要是男女双方在微信上面自己聊天,聊得融洽的话,男方就可以约女方出去。双方对彼此条件都满意,就可进入到订婚下礼的环节。如果双方对彼此不满意,相亲活动就到此结束了。
二、相亲活动的特点
以上就是我对家乡相亲流程的一些了解。下面我将分析相亲活动的一些特点:
首先,相亲活动的地域性特别强,范围不会很大,基本上不会超出本县的范围。上文就提到过,亲朋好友之间的口口相传是媒人获取适龄单身男女信息的主要途径。这就说明了相亲对象之间不会离得太远,一般都是附近村子里的。现在婚恋市场上一些专业性的婚介所并没有下沉到县乡,县乡之中只有一些专门从事介绍相亲对象业务的人存在,但是,这类人是否可以信赖值得考量。听邻居讲到,我们镇上也有人专门给人介绍相亲对象,介绍费用大概是3000元,不管后续两个人之间是否能成。邻居就不相信这种收费介绍相亲对象的人,认为肯定是合起伙来骗钱的,见面时说的好好的,后面反悔了,已经交的介绍费就要不回来了。综上所述,和市场化的婚介所相比,村庄里面依靠比较熟悉的亲朋好友给子女介绍相亲对象的方式有着可信赖且成本低的明显优势。村庄里面介绍相亲对象的主力军还是熟悉的亲戚朋友,他们促成一次相亲,花费的成本不会超过百元,介绍的相亲对象大都分布在本县内,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其次,相亲活动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基本上都集中在过年前后的10多天里。参与相亲的大多都是外出打工的20多岁人员,他们每年在家的时间也就是过年返乡的这10多天,相亲活动集中安排在这个期间。叔叔过年回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去相亲,有时候一天可能被安排多次相亲。时间的集中导致相亲双方特别注重效率。如果双方都没多大意见,双方父母就会急切地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订亲。从相亲见面到最后结婚,时间在一年左右。男女双方会商量在同一个城市务工,加深一下彼此了解,如果双方相处的好,来年回家就可以安排结婚的事情。
再者,相亲活动是多方主体之间的“博弈”。相亲不仅仅是相亲男女个体之间的活动,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比较。大多情况之下,男方母亲是要跟着去女方家见面的,客厅里面,相亲活动的主角在互相衡量对方的条件。客厅外,双方母亲也在了解对方家庭情况,双方母亲聊不到一起,相亲活动大概率会失败。我爸就说“相亲的时候,人家不仅是相小孩,也是在相未来的婆婆。”我们这边,父母要承担起照顾子辈孩子的重任,所以一对年轻且身体健康的公婆在相亲时是很有优势的。同时,我们这边的彩礼比较重,有两个儿子的家庭在相亲市场上并不受欢迎。有的相亲对象直接就和媒人讲,对方家里面有兄弟的她们是不会见面的。媒人在相亲活动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相亲案例,离不开媒人在两个家庭之间的斡旋。媒人在给相亲双方介绍情况的时候,都是说对方的优点。陪男方去相亲的路上会给其出谋划策。见面结束以后,媒人也会专门跑到男方家里询问和女方进展如何,有什么问题他可以传达给对方。当然,说媒成功了,媒人也会得到一些物质报酬,不限于钱。我们那有人想给其他人介绍相亲对象,其他人就会打趣地说他是“想吃鱼了”。
最后,和大龄男性相比,大龄单身女性在相亲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从这两年媒人给我叔叔介绍的相亲对象的变更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特点。叔叔今年34岁,在苏州做与摄影有关的工作。他工作还不错,但身高有点矮,相亲多次都没有成功。最近听说,他已经开始通过相亲接触二婚的女性,其中有的相亲对象还看不上他。我妈还讲了我们村另外一户人家娶了二婚带小孩的人,彩礼花了几十万,还要求在市里面买一套房子。当初搞计划生育,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大家都想生一个男孩,怀孕之后经过一些性别鉴定的手段,发现是女孩就打掉,造成现在男多女少的局面,以及当代男性找对象困难的情境。再加上我们这里盛行打工经济,年轻人基本都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务工,能在务工城市找到对象的就都留在当地了,相比于男性,女性留在当地的可能性更高。被当地婚恋市场所淘汰的、条件差的男女只能通过老家的婚恋市场解决自身的婚姻问题。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相亲市场中男多女少的局面,女性自然而然就占据了相亲中的优势地位。
三、相亲过程中的冲突
一场相亲活动的促成,期间必然涉及多个冲突的解决,这些冲突绝大数会出现在子女和父母之间。因为相亲问题,子女和父母之间闹矛盾,几年不回家过年的新闻时有报道。
子女和父母之间最大的冲突体现在双方对相亲的态度。绝大数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到了年龄还没有找到对象,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去老老实实的相亲,赶紧把婚姻大事给定下来。而大部分子女则认为自己在20多岁的年纪根本不着急结婚,非常反感父母给自己安排的相亲。
对于父辈来说,帮助孩子完成结婚生子是他们的人生任务,是他们的一个“大考”,不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心里面不踏实。父母这一代人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之间的介绍结婚的,他们也非常信任这种方式。对于那些20出头的单身农村男性,当他们不能在婚恋市场上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单身问题,父母会通过相亲帮助他们解决,急切地想让他们完成成家的任务。父母急切的原因还在于 “同辈压力”。当同辈的孩子已经结婚,甚至有了孩子,而自己的小孩还是单身,这种情况让自己在村子里抬不起头。三奶奶每次提到我那个叔叔就愁眉苦脸,说她和村子里面其他人在一起谈话的时候,其他人就当着她的面提到“家里过得好不好,就看孩子是否已经结婚”。三奶奶听到后心里面很不是滋味,认为因为孩子找不到对象的事情在村子里面抬不起头。弟弟对于爸妈安排的相亲活动很是排斥,不太愿意去,把我爸气的说“你明年要是还这样,我过年就不回来了,人家好心给你说媒,你不去,好像在摆架子。人家问我,我怎么回答人家。”可以看出,在村庄这样一个熟人社会关系网里面,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推动着父辈抓紧给子辈相亲,完成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
对于子辈来讲,他们大部分人对父辈所安排的相亲持有很强的反感态度。面对父辈安排的相亲,他们的说辞就是自己20岁出头,年纪还小,根本不用着急相亲结婚的事情。“不着急”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农村单身男女对于婚恋生活的经济成本的考量,以及通过相亲能否获得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生活的考量。
首先是经济层面的考量,我们这边结婚成本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对男方家庭。通过和家里的人聊天得知,当前我们这边的彩礼普遍接近20万。如果相亲成功了,结婚也会花费一大笔钱,女方接亲时,改口时都要掏红包。女方还会要求在城里面买一套房子,这对农村普通家庭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在和弟弟闲谈的时候,他就认为当前自己应该先工作赚钱,不应该把重心放到相亲的事情上面去,认为自己在20出头的年纪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承担结婚的巨大成本。高昂的结婚成本确实会打击到农村单身男性的结婚积极性。
其次是对未来婚姻生活幸福度的期望,原生家庭生活是否和睦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我的家庭就不那么和睦,我们兄弟两个从小到大经常见到爸妈吵架,有时候在春节这么重要的节日也会因为琐事吵架。一方面,父母不稳定的婚姻生活造成弟弟对婚姻持一种悲观态度。有时候爸妈说教弟弟要积极地去相亲,我弟就以爸妈通过相亲认识结婚,婚后经常吵架,他不想过这种生活回呛他们。爸妈对于这种回答当然是无话可说。我也会劝爸妈不要再经常吵架闹矛盾,如果一直这样,我弟反对去相亲的态度只会更加强烈。另一方面,父母为了家庭生计,很早就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一年也就春节回家见孩子几天,缺少对子女的陪伴,增加了双方之间的沟通成本,引起双方在相亲问题上的冲突和争执。由此可见,不和睦的原生家庭是造成子辈和父辈相亲观念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
在市场化的婚姻介绍活动难以下沉到农村社会的背景下,传统的依靠亲朋好友介绍对象的相亲活动依然活跃在农村社会,依然是解决农村单身男女婚姻大事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社会中的相亲活动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农村打工经济盛行后,相亲活动的集中性以及特别注重效率的特点逐渐明显,春节返乡的时间段就是解决适龄男女婚姻大事的关键节点。此外,社会上对于男女婚恋观念从强调家庭权威的“父母之命”转变为强调个人的自由恋爱,这种转变使得以父母为主导的相亲活动必然会受到子辈的反感,加上当前高昂的婚恋成本,打击了子辈们相亲结婚的积极性,加剧了父辈与子辈之间关于相亲问题的冲突。一次成功的相亲,离不开其中多个冲突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