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章> 回乡记
回乡记 | 曾文铎:“选择至上”——年轻人如何看待婚姻
2023-02-16 19:45 1993 阅读 由 编辑

作者:曾文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很难产生共同语言,但是在每年过年的茶话会上,婚姻的话题总是可以引起不同背景人之间,长辈和晚辈之间,同龄人之间的热切讨论。老一辈人热衷于关注二十出头晚辈的婚恋情况,年近三十甚至更大者未成家在老一辈眼里是“不得了的罪状”,年轻人表面迎合着,内心却十分抗拒这种热情,认为恋爱和婚姻都是自己的事情,更何况二三十岁的年龄也算不得多大。对于婚姻的看法,两代人之间截然不同。

一、两代人对婚姻的看法

传统社会的婚姻听从父母的安排和媒人的介绍,父母认为合适的婚姻在本人看来就是幸福的婚姻,因为此时的婚姻并不是两个人单独组成一个新的家庭,而是两个家族的连结,构成了由血亲和姻亲为基础的庞大社会关系网络。父母的安排和家里长辈的看法往往是重要的,相比之下个人的看法和喜好显得微不足道,这样产生的婚姻是一种压抑个人情感的“分工式婚姻”,分工体现在夫妻双方事务具有明显的分界线,这种婚姻和爱情并不具有明显的关联。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之下,传统的婚姻是非伴侣性的,老一辈也觉得理所当然,女性依附男性是传统婚姻的显著特点,女性主内,依靠着操劳家庭内部的事务彰显自己的价值,男性主外,依靠务农和一些劳力活成为家中的经济支柱,双方各管一片事务,家里的大小事都是父亲说了算,在生活上夫妻之间也过不到一起去,各有各的娱乐方式,夫妻之间的话题除了家中的打算以外是鲜有的。

传统婚姻的延续塑造了一代代人对于婚姻的观念,在老一辈人看来,感情并不是结婚的充分必要条件,有与没有并不影响婚姻的存在,传宗接代、家族的延续、基于结婚而产生的人情往来才是结婚的价值所在,其中传宗接代尤为重要,因此许多老一辈在当下看到年近三十的子女还未结婚生子时,就会觉得这是莫大的不孝顺。家中曾有长辈,因急于让自己的孙子成家,在数次相亲无果后竟说出“只要是女的就可以嘞!”这样的看法在年轻人眼中是难以接受的,仿佛结婚并不是找一个对的人,而只是举行一个仪式。

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婚姻和恋爱都是自由的,是自己的事,是两个人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并不取决于其他人的意见。在此之上,作为伴侣的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体现在家中的财权和大小事务的决定权之上。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性别差异带来的经济差异不断缩小,不论男女都可以找到一份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而不必依赖于他人,社会的变迁体现在年轻人婚姻观念的自由化上,在男女平等的背景之下,传统社会婚姻的目的变成了结婚双方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恋爱和婚姻都是需要感情来维系的,结婚的唯一目的就是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婚姻是选择的和自由的。

二、“选择至上”的伴侣寻求理念

在访谈的许多年轻人中,当问及理想的婚姻配偶时,不论男女,很多人都回答希望找到“有缘的”、“合适的”......诸如此类表达。但是对于什么是有缘的、合适的,当事人都很难给出明确的界定,或者说评判的标准很多,每个人都不一而足。有人喜欢真诚的,有人偏好可以长久陪伴的,有人希望配偶家庭条件优渥......这些想法体现着一种独特性和选择至上的理念,大多数人普遍渴望比随便上床更为深刻精妙的东西,存在一种对“关系”的饥渴,而这种因人而异的“选择”,只有在双方同时认定某一品质时才有发展的可能,从而变成“关系”。尽管人人都是一个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愿望和天赋的综合体,但普遍的信念是:在此之外的某处,这个独特的人可以找到一个与之相配的人,就像鞋子合脚、钥匙配锁一样般配,这种理念是现代年轻人婚姻观的精神基础。

这种选择观念体现在寻求伴侣的方式和要求两方面上。在寻求方式上,由于家庭不再包办婚姻,青年男女必须自己完成这项事务,通过现实的、网络的社交去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现实中的餐厅、桌游室、电影院、学校等场所都可以提供交际,但现实的见面并不为多数年轻人所喜好,有些人认为付出的资源和收获并不令人满意,另一些人认为难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方的喜好去匹配适应的人选。与之相对的,网络交友则受到大部分年轻人的偏爱,青年男女通过微信、QQ和各种交友APP设置自己的信息,性格和偏好,以此来进行自我推荐和筛选“应聘者”,可以自由的决定见谁或者不见谁。网络交友极大的减少了搜寻成本,并可以按照每个人心中灵魂伴侣的形象进行匹配,让每个人都可以在数量极多的备选者当中挑选出最符合自己心意的那一个,并决定接下来如何行动,但这些信息很难说是完全客观的,每个男人都帅气、迷人、风趣,每个女人都热情而富有魅力,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信息都是重要的社会档案。网络交友者通常列出习惯、兴趣和好恶,公开年龄和背景(当然不一定真实),自由讨论所钟爱的音乐和喜欢什么样的食物,每个人都显得魅力十足。受到网络交友者信息的吸引,很多青年男女快速的感觉到自己找到了完美匹配的另一半,沉醉于对方的魅力、体型和克里斯玛,但又常常因为信息提供者与其现实形象的巨大差异而灰心丧气。这也是年轻男女结婚越来越晚,对爱情越来越失去期待的部分原因。实际上,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总是混合着进行,不断地体现青年男女对于伴侣的选择。

在寻求要求上,每个人所期待的和需要的都不尽相同,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横向来看,某一时期青年男女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其差异取决于自身的经历和喜好,例如校园中的青年男女更偏好于外貌、学业、性格等因素,具体又可以分为帅气、幽默、上进、努力、温柔等因素。工作中的青年男女更偏好于职业、年龄、家境等因素,具体又可以分为薪资,职位上升空间、家中资产等因素。除此之外的某些要求极具个人特点,有访谈者因恐惧生孩子的痛苦而要求丁克或者领养,有访谈者因对财产的看重而要求婚前和婚内协议,有访谈者为掩饰自身的同性性偏好而要求表面婚姻......纵向来看,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体也会产生不同的要求。曾有一男访谈者表示,自己寻求配偶的标准曾经一直是三观相符,有共同话题,但这种三观相符实际上是建立在同等学历及以上,以及相关的知识面也接近的基础上,该访谈者为某985硕士毕业,因为三观相符的寻求要求在相亲时屡屡受挫,他总是对女孩子不满意,在年近三十时终于意识到问题,转变为只要求对方家境尚可,有上进心即可。其实不难理解,在择偶层面,女生的面向是向上的,而男生的面向是向下的,并没有绝对的男女平等。

不管是寻求伴侣的方式还是要求都明显地体现了青年男女“选择至上”的理念,这种选择强调自我权利的实现而很少顾及他人的权利,在现代的青年男女看来,寻求伴侣甚至结婚本就是一件私事,是自由的、不被约束的和不被评价的,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可以选择的。

三、表现型个人主义的婚姻观念

表现型个人主义意指每个人都趋向于自己内心所渴求的某种人设,与此同时又试图以自我充分的表现来获取社会认可,是一种通过界定个人身份获得存在感的观念,美其名曰“做你自己”。

通过两代人婚姻观念的对比以及当下的青年男女如何寻求伴侣可以发现,年轻人对于婚姻呈现出一种表现型个人主义的看法,而这种看法的的内涵实质为:可塑性身份的个人选择。

首先是可塑性身份,在访谈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青年男女并不想太早结婚甚至不想结婚。有一位相识多年的男性访谈者,本科毕业两年,未曾谈过恋爱,每次交流时都会表露出渴求恋爱的想法,但现实中存在机会时总是婉言拒绝,谈及是否会结婚时回答道“我也想找啊,实在找不到那就不结婚呗。”口气轻快,似乎婚姻对于其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事。另一位女性访谈者对于婚姻也不抱期望,其原因在于其性偏好也是女性,她认为只要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在一起,不结婚或者为了应付家里表面上结婚都是可以接受的......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看出许多青年男女与其说是对婚姻的渴望,还不如说是对一种“亲密关系”的渴望,而在传统社会中,这种“亲密关系”是被婚姻所垄断的,必须经过婚姻来正式化其身份,但是对于高度个人化的现代社会来说,这种“正式化身份”模糊了,亲密关系和婚姻的关联并不是那么强烈,人们保持单身、同居、结婚、离婚......用不同的身份不断地实践着承诺、稳定和爱这些婚姻的关键要素,却不必以婚姻的身份,甚至某些身份并不为正式婚姻所认同。这些可塑性身份体现了我们的选择和个人主义,我们再也不怯于将之表现出来,只为与我们认定的灵魂伴侣建立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这在传统社会的婚姻中是不可想象的。

个人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了从恋爱到离婚的全部婚恋过程。爱是婚姻的基础,但爱却不完全关联着婚姻,与其说当代年轻男女在寻求婚姻,不如认为他们在寻找意义、感情和承诺。在恋爱中,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搜寻,成为纯粹的感性动物,被吸引的一方会因为对方的细微动作而产生丰富的联想,两个人都根据片段化的交往来判定感情和意义,甚至会通过同居来进行试婚(一种更复杂的生活分享,从而形成一种关系),以及通过性来维持一段关系,贞操在现代社会是很难说有价值的,而且仅通过性行为往往会形成一种虚假的亲密关系(恋爱中的劈腿现象屡见不鲜)。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是缺乏承诺的,感情也仅仅是个人的,随着一方的选择标准改变,这种关系就会轰然崩塌,有一位访谈者说过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包括想念什么的,一个人就完成了,没有未来,那不是还有过去。”因为承诺,许多情侣进入了婚姻阶段,但离婚对于年轻人来说也十分寻常。在一个重要的意义上,离婚根本不是对婚姻的威胁,而是人们高度重视婚姻的一个标志。离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再婚。当然有些人只是想结束一桩不幸的婚姻,但有些人想要另结新欢,为此他们当然需要离婚。当一桩婚姻没能给予人们所期待的东西时,离婚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人们对婚姻的期待,除了意义、感情和承诺之外,还包括了各种极具个人主义的“小事情”,当双方选择的冲突一旦越过婚姻包容的边界,这桩婚姻就会像过度充气的气球一样骤然爆裂。因此年轻人充满了各种不同的离婚理由,其本质就是:我认为他(她)并不是我的灵魂伴侣!

总的来看,现代的青年男女对待婚姻的态度都是选择的和自由的,每个人都掌握着自定义亲密关系的权利并且追求个人的自我满足和实现,“婚姻”的内涵和外延都随着极具个人主义的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无论如何,关乎私人生活的人类普遍理想依然把相爱之人的结合当作是一生之久的盟约,无论境遇,双方“执手迈过人生的悬崖峭壁,走过缓坡和绿岗,最后一起长眠于山脚下。”在现代社会背景之下,这对每个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