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章> 调研随笔
调研随笔 | 樊启雄:移风易俗为何失败——以活人墓整治为例
2022-10-30 23:56 2460 阅读 由 编辑

《移风易俗为何失败——以活人墓整治为例》

樊启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经验现象

暑期在中部地区某村调研,当地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活人墓,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所谓活人墓,顾名思义就是为活人修建的坟墓,又称活坟或生祠,指人还健在却早已为自己准备好墓地或者提前购买墓地。对第一次参加调研的我来讲,如此特殊丧葬习俗充分勾起了我初入田野的好奇心,为什么人活着却要提前准备后事?活人墓在当地是个别还是普遍现象?这些疑问引发了我对活人墓现象的进一步探索。

根据我们深入调研走访后发现,活人墓在整个村庄并不是我们初见时以为的个例般存在,而是广泛存在于村庄的普遍现象。在村庄各湾组,成员中有60岁以上老人、生活条件较好的家庭,都会提前为老人准备后事,即修建活人墓。村民说:“活人墓是我们这边的一个传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到了年纪条件过得去的都会提前准备。”近年来,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修建活人墓的村民愈发增多,甚至在修建坟墓上面产生了“面子竞争”。有钱有势的村民追求吸引目光、独树一帜的“豪华墓”,条件一般的村民也不想在“身后事”方面再输给其他人,以至于整个村庄的活人墓修筑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一套规范。深入了解后发现,活人墓不仅仅是外人表面看到的简单堆筑一个坟墓,懂行的人表示其中大有讲究,例如在墓地的选择上存在和村庄内生秩序紧密相连的用地规范、换地规范等。活人墓的修建与传统的丧葬习俗相结合,可以说在当地形成了一套“有鼻子有眼”的社会规范,成为村庄秩序的一角,构成了村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对村民和村干部的访谈得知,活人墓不仅仅存在于我们调研的村庄,放眼整个县城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毫不夸张的说,修建活人墓在当地已经蔚然成风。国家发现这一苗头后主动介入干涉,将修建活人墓定义为不良殡葬习俗,通过行政力量进行干预。我们访谈得知,县域内的活人墓修建在2012年左右达到高潮,从2017年开始,县政府大力整顿,成立专班对活人墓现象进行专项治理。政府的整顿从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着手,要求党员干部在规定期限内自主拆除活人墓,号召其他村民响应政策,由点带面逐步推进,由此掀起了活人墓整顿工作的热潮。我们所调研村庄的活人墓的整顿工作由镇政府牵头,村委配合并执行。政府发现活人墓,首先会与墓主进行协商,要求其自主拆除,如果协商不成,镇政府会协调村委会用挖机对其进行强制拆除。截至今年7月,村里已经拆除活人墓192座。此外,政府每年都会对各村进行巡视排查,以防活人墓现象“卷土重来”。但我们在走访中发现,无论政府怎么整顿和排查,总会有村民冒着被拆除的风险,通过土木掩藏、错时修筑等手段“暗度陈仓”,违规修建。通过政府专项整顿等一系列手段,当地活人墓眼下有所减少,但是尚未杜绝,活人墓治理呈现出“治标不治本”“整而未休”的特征。

二、活人墓兴起的原因

活人墓的缘起,据传是因为古代有的地方连年大灾,粮食有限,为了保证子孙后代繁衍生息下去,年老体衰不能劳作的老人“被倡导”应该“提前入土”,以节省粮食给年轻人。而有的孝子贤孙为了不活埋自己的父母长辈,想到一条妙计,就是建造活人墓穴,俗称花甲之墓。花甲墓的墓门有活口,可以按时偷偷给老人送饭,当老人离世后,再封死墓口,作为权宜之计。古代因为生产力不足,为了掩人耳目修建活人墓尚可理解,但是在当代社会还遗存此种习俗,这让我们颇为不解。我们不禁思索:村庄的村民为什么要为活人修建坟墓?带着这些疑惑,我们深入访谈村民,试图了解其中玄机。从村民和村干部的访谈中得知,村民修建活人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是为了提前抢占风水。当地村民普遍相信风水的存在,加上当地所谓的“风水宝地”不多,为了抢占好的风水地盘,村民往往会提早准备后事选好墓址。如果自家没有好的风水宝地,还会和别家进行换地或买地进行建墓,早早准备以免临时找不到风水墓地。

第二是老人提前准备后事,以减轻子女的负担。丧葬费用在农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不提前寻地修坟,老人突然去世会给在外务工子女带来负担。当地村民的代际观念比较传统,在“半工半耕”的家庭生计模式下,老人普遍想趁着自己能够劳动的时候多做点事,想自己出钱或出力解决身后事,不为子女增添负担。

第三是子女为彰显孝心而为父母修建活人墓。当地广泛存在修建活人墓的习俗,并且呈现出相互竞争的趋势,在这种氛围和舆论下,有条件的子女如果不提前为父母准备后事会被村庄人说闲话,因此子女也会通过为父母修建活人墓彰显孝心。

第四则是老人因为意外情况迫不得已生前准备后事。“身后事”是村庄生活的一件大事,当家庭遇到变故老人也会在生前准备后事。访谈得知有部分家庭存在儿子早逝,仅剩一个子女的现象,有的老人担心子女不孝,害怕死后没人负担后事而提前修建坟墓。这种情况较少,但也是我们调研中发现的修建活人墓原因之一。

三、国家整治活人墓的原因

在政府的宣传话语层面,活人墓整治是国家推进移风易俗的必要举措,或者说整治活人墓是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移风易俗一词出自《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认为,音乐可以使民心向善,深深地感动人,使社会风气和习俗得以改变,因此礼乐兼用,能使社会安定。移风易俗在现代社会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1952年,中央号召发起爱国卫生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移风易俗活动,现如今,移风易俗已经从卫生领域转入到社会生活习俗方方面面。概括来说,移风易俗主要是倡导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文明理事的社会新风,遏制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陋习。在我们调研的县城,移风易俗规范内容“因地制宜”,主要是针对五个方面:倡导科学简朴的祭祀祭奠、优良文明的民风民俗、合理节约的文化节日、整洁干净的乡村环境及有益健康的业余生活。

在政策落地过程中,活人墓整治是我们调研某县移风易俗的重点工作,主要领导亲手抓,并由县领导、文明单位、省市直驻点单位结对帮扶建点示范,整体联动,力图在一段时间内扎实稳定推动活人墓乱象整改。当地整治活人墓的具体原因,首要则是政府认为活人墓破坏生态,影响区域环境和外貌美观。有些活人墓为了占领“风水宝地”,往往会侵占山地、林地,造成林木和生态的破坏。其次,村民滥修活人墓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有的村民将坟墓建在自家田地上,还有些活人墓讲究排场和追求豪华霸占着大片非荒土地,活人墓的修建造成不少土地资源的荒废。最后,整治活人墓是殡葬改革的需要,为的是提倡新风尚,破除陋习,推进殡葬改革。基于以上原因,当地政府大力开展活人墓整治行动,甚至一度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或出于行政压力或出于改变治理现状,当地政府对活人墓整治和移风易俗工作非常重视,也正是因为“过度重视”但又没有采取正确合适的工作方法,以至于在政策执行中操之过急,没有达到政策的应有效果,最终导致移风易俗的失败。

四、移风易俗失败的原因

第一,政策执行目标偏差。活人墓整治在政策执行中的目标主要是改变生态环境和形象面貌,而不是实际上的移风易俗,没有触及村民的风俗习惯和社会规范。在我们问及村干部查处活人墓的方式时,村干部道出被拆除的活人墓更多集中在公路两边或者重要设施旁,因为这些是领导视察走访的重点区域。既然上面严抓,下面也要交差,在这些重点区域修建的活人墓往往成为整治重点。对于偏僻地方的活人墓,则是消极处理,领导没有指示就不会动。镇干部说,挖人祖坟是得罪人的事,只要上面检查认可整治结果,有漏网之鱼也可以接受。

第二,被动执行。村委作为活人墓整治具体执行者,没有真正认可政府下达的活人墓整治目标和意义,只是被动的完成工作任务,对上面没有发现的活人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村干部提到中国土葬有几千年历史,也不见生态遭到多大破坏,大家不相信活人墓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可见村委作为政策执行者不是真正认可政策的执行意义,只是以完成任务的逻辑被动执行,这就导致政策落实效果差。

第三,轻视宣传教化。政府在活人墓整治中宣传力度弱,有宣传也只是传达拆除活人墓的要求,而没有向村民解释拆除活人墓的长远影响和意义。村干部在屋场会上针对整顿事项也仅仅就事论事,没有向村民深入宣传、讲其原因,没有在思想上改变村民的观念,村民不知政策施行的缘由,做不到对政府政策的认同。

第四,村民参与缺位。活人墓整治中利用体制的特殊限制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带头拆除,但是作为“吃公家饭”的党员干部毕竟是少数,而且村民认为拆除公职人员活人墓是理所应当,自己没有拿公家钱自然不应该和他们行动一致。总的来说,开展活人墓的整治没有发动广大村民群众,政策的执行具有不可持续性,所以作用有限。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