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周期:2024年10月26日-11月26日
这个月我一共读了4本书,分别是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和《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及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这个月的读书脉络是延续上个月的脉络,在上个月中我主要读了马林诺夫斯基的书,在马林诺夫斯基的个人传记中,有学者赞誉马林诺夫斯基打破了涂尔干“集体主义”的泡泡。在读完马林诺夫斯基书之后,我开始阅读涂尔干的著作,去寻找涂尔干“集体主义”的线索。在读完涂尔干的三本著作后,我选择了阅读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帕森斯师从马林诺夫斯基,也属于我读书脉络中的一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这本著作中,帕森斯整理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以及马克斯韦伯关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脉络,完善“社会行动理论”。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帕森斯书中的“社会行动理论”。帕森斯是西方第一位将古典社会学做集大成式研究的人,他将古典社会学四位大家的理论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将他们打造为殊途同归的理论脉络,继而推出自己的全新理论,将社会学从古典时代推向全新的现代社会学。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一本书是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三大理论的一次综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
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部分或单位概念;二是组成具体行动体系的单位及其结构上的关系。帕森斯聚焦单位行动,认为单位行动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行动者,目的即行动指向的未来事态,行动处境以及达到目的手段的选择即规范性取向。行动的处境根据是否可以控制,可以控制的称之为手段,不可以控制的叫做条件。概括来说,单位行动是由目的,手段,条件和准则四个部分构成。行动理论的公式等于一个单位行动,即行动理论=一个单位行动=一种处境(具体表现在行动者具有科学的正确知识+行动者的知识来说可以是正确的加以科学阐述)+条件+规范成份的符号表达(情感)+目的+目的和处境和选择标准。而激进理性主义的实证主义=处境+目的+标准。帕森斯认为传统的实证主义是个人主义,每个人都是孤单的并且无目的的。书中涂尔干等人是研究的集体主义,属于社会学实证主义,即激进的理性主义。
帕森斯试图通过分析马歇尔、帕累托、涂尔干以及马克斯韦伯关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脉络,构建出一个宏大的“社会行动理论”。
阅读周期:2024年11月27日-12月29日
这个月我一共读了6本书,分别是韦伯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法律社会学》、《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和《非正当性的支配》以及波斯纳的《性和理性》和《法律的经济分析》部分章节。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波斯纳关于性问题中的“理性”。对性的问题的传统分析大多限定在道德领域,波斯纳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在法律经济学视域下,采用经济学的方法论对有关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法律经济分析以理性经济人为前提建构理论,对现象背后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追求和体现效率价值。波斯纳法律经济学的方法论主要体现在其实用主义立场、个人主义方法论以及博弈论与信息费用的分析工具上。波斯纳法律经济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财富最大化理论,它把“效率”作为“财富最大化”主要目的,并融合传统的伦理价值。
波斯纳认为性的问题同样受到成本和收益的影响。波斯纳在《性和理性》中指出性的成本主要是指生育的成本、避孕的成本、性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范围以及搜索伴侣的信息成本等,性的收益主要包括生育、性欲望的释放、情感享受和通过联谊,强化与他人的联系。性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性的不同形态,例如机会型同性恋的出现是由于男性和男性发生性行为的成本低于男性和女性发生性行为的成本,这些成本中包括搜寻成本、避孕成本等,在有合法的避孕措施渠道的社会,性行为的成本会低于没有避孕措施的社会。波斯纳在《性和理性》一书中通过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许多性行为,例如同性恋、强奸等问题。对于是否存在婚内强奸行为,波斯纳基于财富最大化的方法论,运用成本和收益的手段分析,主要从离婚、证据收集和贞洁节操等方面论述,认为婚内不存在强奸,对于婚内强奸行为持否定的观点。波斯纳后来在《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中,对于自己先前对婚内强奸行为的认定的观点又做了反驳和批判,认为其在《性和理性》一书中不将婚内强奸认定为一种犯罪的大多数理由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日渐丧失说服力。
阅读周期:2024年12月30日-2025年2月27日
这个月我延续上个月读书的脉络,继续阅读了韦伯的书。本月一共读了四本书,分别是韦伯的《支配社会学》、《经济与社会》第一卷以及第二卷的上下两册。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韦伯《支配社会学》一书中的“支配”问题。韦伯在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支配的概念,支配乃是共同体行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韦伯将支配分为两类,分别是利害状况的支配以及权威支配。利害状况的支配主要是指市场的独占性支配,例如,某些企业通过垄断资源或技术,能够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影响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而权威支配指的是家父长权力、官职权力或者是君侯权力。支配是支配者所明示的意志来影响他人的行动。权威支配的核心在于支配者的合法性被被支配者所认可,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权力关系。支配的动机多样,主要包括义务感、恐惧、不假思索的习惯以及为自己牟取利益四个部分。
韦伯通过对支配的界定,引申出对官僚制支配本质的探讨。官僚的典型是任命制,是不经选举的会比较精准的执行任务的体现。官僚制中官僚行动的准则就是严格的“切事化”的国家理性,官僚追求和献身于切事化。官僚制具有“理性的”性格,其行动乃是在规则、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计算,“即事化”的支配下,其兴起及其普及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在官僚制的支配结构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就是家父长制支配。家父长制和官僚制的共同之处就在于稳定性,对于规则的顺从。官僚制的规则是合理制定的,对抽象的合法性的感受;而家父长制支配的规范却来自于“传统”,不可侵犯的信仰。家父长制支配中家长对其家共同体的权威,是基于一种严格的、个人性的恭顺。
韦伯在《支配社会学》中对支配问题的探讨,不仅揭示了支配的本质和类型,还深入分析了官僚制和家父长制这两种重要支配形式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通过对支配动机、合法性来源以及支配形式的比较,韦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权力与社会关系的全新视角。
阅读周期:2025年2月27日-2025年3月30日
这个月我阅读了波斯纳和福柯的部分书籍,共五本,分别是波斯纳的《正义 司法的经济学》和《法官如何思考》两本书以及福柯的《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以及《性经验史》三本书。福柯的《性经验史》和《规训与惩罚》两本书都讲述到“权力”相关问题,不同的是《性经验史》讲述的是权力如何通过话语建构性经验;而《规训与惩罚》透过惩罚方式的变化讲述权力技术的转型。波斯纳的《正义 司法的经济学》和《法官如何思考》两本书关注的都是司法问题,《正义 司法的经济学》通过对种族歧视等问题的研究,揭示许多问题的出现背后都有共同的原因,即信息流通问题。而在《法官如何思考》这本书内,波斯纳更多从法律心理的方面,关注与法官行为紧密联系的认知和情感的社会和制度塑造,探索法官行为背后的因素。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福柯《疯癫与文明》一书中的“疯癫与理性”问题。“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在第一章的愚人船中,福柯用船、水手、水流等象征物勾勒出疯癫的地位。舟船载着理想中的英雄、道德的楷模、社会的典范,开始伟大的象征性航行。而愚人船即载着那些神经错乱的乘客从一个城镇航行到另一个城镇。让乘客去寻找自己的理性。将疯子交给水手是为了确保这群人真正的远离城镇,而水本身就是一种净化。福柯用愚人船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在文艺复兴时期,作为社会秩序最大威胁的麻风病逐渐被控制后,人们对于疯癫的态度。疯癫在人世中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符号,它使现实和幻想之间的标志错位,使巨大的悲剧性威胁仅成为记忆。它是一种被骚多于骚扰的生活,是一种荒诞的社会骚动,是理性的流动。 人们处理疯人的方式是让他们随船出航离开自己的城镇,他们在某一区域内游荡或以被驱逐的方式在城镇之间流浪。某些城镇里设有拘留所,这些城镇象征一个疯人的专属地。文艺复兴之后,疯癫便一直在理性话语下活动,成为理性研究的对象。在古典时期的疯癫已经不再被视为一种个人生理或是心理的特异现象,而是被当作一种社会危害来对待。在十九世纪,疯癫被约束在纯粹理性道德话语里,疯癫被赋予道德意义,开始成为某种道德过失的效果。
福柯认为疯癫视为一种理性权威的载体,通过对一系列社会制度的追根溯源和社会意识的分析,将附着于疯癫概念之上或者是构成疯癫意识的种种理性预设予以逐层区分,以解构的方式来把握理性权威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