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读书会> 读书会
时浩涵阅读书目(截至2025年3月30日)
2024-12-04 01:26 1063 阅读 由 编辑

阅读周期:2024年10月26日-11月26日


本月阅读书目如下:《自杀论》涂尔干著;《法律的概念》哈特著;《法律帝国》徳沃金著;《法律的道德性》富勒著。以下简单介绍《法律的道德性》中富勒口中法律的道德性是什么。

富勒在他的《法律的道德性》中首先阐明了其对之前法律与道德关系研究的不满。他认为之前的的对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研究的缺失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分偏重定义法律的含义,缺少对道德内涵的解释,没有很好的对道德的含义进行界定。二是对于正义的法律,即道德如何使法律成为可能缺少深入研究,这就导致人们通常面对恶法而无能为力。这也就是富勒这本著作《法律的道德性》的逻辑起点——通过批判现有研究,从而建构一种新的法律与道德体系。

富勒在书中提到“法是使人类的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他把法当作一种并将法律制度看作不断的有目的的产物,认为人类要成功地生活在一走需要有规则去维护他们之间的和平,使他们公正相处并有效地合作,而法正是从这种需要中产生出来的。作为一种“有目的的事业”,法必须有其道德性。富勒把法的道德性分为两面,也就是“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法的外在道德指法的实体目的或理想,如人类交往合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抽象的正义等,是善的生活的道德、卓越的道德以及充分实现人之力量的道德。法的内在道德也就是从最低点出发确认了有关法律的制定、解释和适用等程序上的原则,是使有序社会成为可能或者使有序社会得以达致其特定目标的道德,也是法律之所能成为法所绝对必需的先决条件。

富勒依照对愿望的道德追求,提出了法律的内在道德,并罗列了良法的八大标准。也就是法律的普遍性、公布、非溯及既往、明确性、不矛盾、稳定性、官方行动与法律的一致性。在富勒看来,这八个原则是自然法的程序要素,属于法治形式,这也使法律成为可能。同时富勒强调,法律的内在道德是一种愿望的道德,而且法律的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是法律道德性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在富勒看来,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愿望的道德,而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义务的道德,具有强制性、必然性和命令性。法律的内在道德与外在道德是法律道德性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


阅读周期:2024年11月27日-12月29日


  本月阅读书目如下:《法律社会学导论》科特威尔著;《古代法》梅因著;《法律制度》麦考密克著;《诉讼的话语》梅丽著。以下简要介绍《诉讼的话语》中梅丽口中的三种诉讼的话语

  从全书来看,梅丽的研究脉络可概述为:一个新的视角、两类意义解释、三种诉讼话语。“当问题进入法庭,双方就会对事情的解释进行争论,其中一部分是对在其中进行解释的意义框架的讨论。”梅丽认为带入法院的冲突,在其相互竞争的意义解释中,存在三种明确的、可分析的话语。

  第一种主要是根据法律的范畴和解决方法,也即法律话语,它是诉讼中的核心,以法律规范和程序为基础,强调事实、证据和法律条文的严谨性。这种话语的特点在于其规范性和逻辑性,通过逻辑推理来构建和辩护案件,它为诉讼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框架,确保了程序的公正性和合法性,是律师和法官沟通的共同语言,是确保诉讼按照既定程序进行的基础。第二种是根据道德的范畴和解决方法,也即道德话语。在诉讼中其引入了对行为的道德评价,超越了法律的严格界限,涉及对行为的善恶、对错的判断。这种话语的特点在于其情感性和价值性,它强调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如诚实、公平和责任。道德话语能通过唤起情感共鸣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进而塑造公众对案件的看法,有助于使法律判决更加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还有一种是根据救助职业的范畴和解决方法,即治疗性话语。它在诉讼中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和需求,特别是在涉及心理健康、家庭纠纷或犯罪行为背后心理动机的案件中。这种话语的特点是其非对抗性和专业性,它更注重理解和支持,要求使用者具备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治疗性话语有助于理解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为案件提供更深层次的解释。

  在诉讼中,三种话语在对特定冲突的讨论中会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转换。“每当一种话语未达到应有的效果或者引起了麻烦时,他们就会转换为另一种话语”。例如书中描述的四种类型的冲突,原告最初都是用法律话语的形式进行诉讼的。但在庭审过程中,法官会更倾向于优先运用道德话语解决问题,当事人也会从法律话语转化成道德或治疗性话语。话语的转换方式因冲突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在法院,这种话语的转换往往是在法庭的权威之下发生的——将诉求的法律话语转换为道德和治疗话语,并在这两种话语框架中解释冲突,被十分频繁地运用在审前调解过程中。其中“适合”与“不适合”之类的具体语言常成为话语转换的用语。法庭经验会在话语转换中不断塑造这些人的法律行为和意识,所以理解这些话语,对于诉讼参与人和法律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阅读周期:2024年12月30日-2025年2月27日


本月主要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迈克尔·布洛维的《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布洛维在书中主要采用民族志的参与观察法,选取美国芝加哥一个公司的工厂作为其田野工作的场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解释了他提出的两个核心问题: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问题。2、工人为什么卖力地工作。以下简要介绍。

布洛维在书中指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和特色在于“同时掩饰和赢得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取得与实现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来源,而对剩余价值的掩饰则是其合法性的基础。

“制造同意”(Manufacturing Consent)是布洛维在本书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指资本主义通过劳动过程中的隐蔽机制,诱导工人“自愿”接受剥削性劳动条件,使剥削关系看似基于工人“自由选择”而非强制。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统治的复杂性和意识形态操控的本质。传统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家通过暴力或经济胁迫(如失业威胁)迫使工人劳动。而布洛维发现,在现代资本主义中,工人表面上“自愿”加速劳动、配合管理,甚至将剥削内化为“自我实现”,事实上这种“同意”是结构性控制与工人主观能动性互动的结果。

维度

强制剥削

制造同意

控制方式

暴力、经济胁迫

意识形态诱导

工人角色

被动受害者

被诱导的主动参与者

剥削隐蔽性

显性、直接

隐性(剥削被“游戏化”)

反抗形式

集体罢工、暴力抗争

非暴力抵抗(怠工摸鱼)

布洛维通过“超额游戏”等机制说明了工人如何被诱导“自愿”加速劳动节奏,误以为自己的利益与资本一致,主动配合资本剥削的隐蔽机制从而实现“制造同意”的。超额游戏(Game of Making Out)即工人通过超额完成生产定额换取奖励(短暂休息、奖金、管理层认可等),将劳动转化为竞争性游戏,获得虚假“成就感”和“自主权”的劳动策略。在超额游戏中资方和工人都积极的参与游戏,管理层协助或默许工人设限产量,工人是游戏的玩家,游戏成为相对满意或马库塞所称的压抑的满意的一部分,在超额游戏下工人们自发建立起自己的工厂文化和生产系统来反对资方,并产生了“自发的奴役”即“同意”。这场“游戏”表面上是工人“自主选择”的竞赛游戏,实则是资本家设计的剥削机制——通过利益诱导模糊剩余价值榨取的真相。这一理论不仅解释了传统工厂劳动,也为理解当代劳动异化(如零工经济、数字劳动)提供了关键视角——控制的最高形式就是让被控制者热爱自己的枷锁。


阅读周期:2025年2月27日-2025年3月30日


本月主要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迈克尔·布洛维的《生产的政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下的工厂政体》、《辉煌的过去:匈牙利通往资本主义路途中的意识形态与现实》。布洛维在《生产的政治》时跳出了工厂的内部视角,将劳动过程、劳动力再生产的方式、市场竞争和国家干预等其他因素综合考虑,并创造出了“生产政治”、“工厂政体”这俩重要概念。以下简要介绍。

“生产的政治”是《生产的政治》一书中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布洛维通过这一概念揭示生产过程中权力关系的动态结构与政治博弈。“生产的政治”(Politics of Production)指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力关系网络,涵盖资本、国家、工人等多方主体围绕劳动控制与反抗展开的斗争。生产政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国家政策、市场制度、意识形态等宏观结构互动,由技术控制、意识形态塑造和劳动组织方式三要素交织而成。布洛维在书中指出生产不仅是经济活动的空间,更是政治权力运作的核心场域,工人既是被支配的对象,也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工人通过 “赶工游戏” 等策略主动参与权力博弈,既内化规则又寻求反抗。

“工厂政体”指特定社会形态中,工厂内部及外部形成的权力关系与治理模式,涵盖劳动过程的控制方式、工人与资本的互动规则,以及国家、市场等宏观力量对工厂秩序的塑造。布洛维指出工厂不仅是经济生产的场所,更是政治权力斗争的场域。工厂政体的形成受到劳动过程、国家干预、市场逻辑三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市场专制主义,以强制劳动为核心,缺乏工人权益保障,常见于早期资本主义和部分后殖民地区如马克思分析的“魔鬼工厂”,工人受饥饿与失业威胁被迫接受高强度劳动。2、霸权政体,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和工会谈判机制制造工人“同意”来掩盖剥削本质。3、官僚专权政体,在国家社会主义下行政指令替代了市场控制,工人名义上当家作主但实际缺乏参与权。4、霸权专制主义(Hegemonic Despotism),国家与资本合谋压制工会,通过灵活用工(如零工经济)削弱工人集体行动能力。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