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读书会> 读书会
胡世超阅读书目(截至2024年12月29日)
2024-12-04 01:20 143 阅读 由 编辑

阅读周期:2024年10月26日-11月26日


本月阅读书目如下:《自杀论》,涂尔干著;《经济与社会》(部分章节),韦伯著;《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舒茨著;《社会理论二十讲》约阿斯、克诺伯著;《现象学导论》,索科拉夫斯基著;《现象学入门》,扎哈维著;《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侯猛著;《法社会学信札》,刘思达著。以下简要介绍《社会世界的意义构建》,如书名所言,关键词是“意义”。但由于篇幅所限,所介绍的只是其理论的冰山一角。

1. 为何谈论“意义”?

舒茨的理论出发点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社会学家应持价值中立的态度,着重理解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舒茨同意这种“个体主义”与“主观主义”的立场,但同时认为韦伯没有清楚地阐明与“意义”相关的几个问题。因此,他试图通过胡塞尔的现象学对“理解社会学”重新改造。

2. 如何理解“意义”:主体性的方面

舒茨认为,韦伯的理论缺陷之一是没有区分“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在他看来,“主观意义”是行动者对自身的意义构建,这种构建通过对“意识流”的“反思”而形成。因为事后反思的介入,某一项体验在“意识流”中被凸显了出来,从而成为了有别于其他体验的有意义的体验。这些被凸显出来的、有意义的单项体验就是行为。当然,人们也可以进行事先的反思,这涉及到了“计划”,行动便是计划下的产物。计划是一个“未来完成式”的概念:一方面,计划是指向未来的。另一方面,我们在计划时所设想的目标是一个已完成的行动。这个已完成的行动便体现了我们的事先反思,行动也因这个目标而具有了意义。    

进一步,一个目标可以看作是通往最终目标的一个中介目标,由最终目标所统领的一系列中介目标便形成了一个意义脉络。而一个个意义脉络又可以不断整合出更高阶的意义脉络,舒茨称最高的意义脉络为经验脉络。借由对自己以往各种经验的安排,我们便形成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经验图式(舒茨后期借此发展出了库存知识的概念)。主体之间共享的经验图式和库存知识便形成了“客观意义”,这是我们构建自我意义与理解他人意义的重要参照。

3. 如何理解“意义”:主体间性的方面

舒茨认为,在面对面式的共同在场的关系中,因为你我共处于一个时空中,我们的“意识流”交错进行,彼此间对“主观意义”的理解也成为可能(这个过程也渗透着“客观意义”的使用与修正)。他将这种共同在场关系称为“周围世界”。而在缺场的关系中,我们对他人的理解是通过“客观意义”进行的,我们通过“类型化”来理解具有不同“匿名性”层次的他人,这种关系被舒茨称为“共在世界”。周围世界与共在世界构成了社会世界的两个分层。


阅读周期:2024年11月27日-12月29日


  本月围绕两个主题进行阅读:符号互动论与法律意识。书目包括:《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著;《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Blumer;《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著;《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贝克尔著;《诉讼的话语》,梅丽著;《日常生活与法律》,西贝尔著。以下简要介绍《日常生活与法律》,对此将从三个方面把握“法律性”这一关键词,进而厘清本书的主线。

  1、问题:提出法律性的缘由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普通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意识。作为法律意识研究中霸权(Hegemony)派的一员,西贝尔意图通过分析法律意识,揭示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参与建构与再生产法律霸权,又如何抵抗并维持法律霸权。在某种意义上,西贝尔用“法律性”这一词指代法律霸权,并借此展开对法律意识的具体分析。

  2、方法:分析法律性的理论工具

  西贝尔在本书中所使用的理论工具丰富多样,但从核心内容上看,至关重要的是休厄尔有关调和个体能动性与结构制约性的综合性理论。在这种理论框架下,西贝尔把法律意识定义为对法律性建构过程的参与,而法律性是一种社会结构,包括图式与资源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图式使我们理解法律并参与相关活动,资源使得图式变得清晰和可行。法律性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的看法和有关行动构建起来,同时又会对我们之后的行动产生结构性制约。

  3、解释:法律性的谜与解谜

  西贝尔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提炼出了人们建构法律性的三种方式,也就是三种法律意识类型:敬畏法律、利用法律、抵抗法律她以规范性、限制、能力和时空这四个维度作为解释中轴,对以上三种法律意识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

图片.png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敬畏法律与利用法律看似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法律意识类型,这就产生了一个谜题:法律性或法律霸权是如何产生并维持的?西贝尔对此作出了富有辩证色彩的解释:正是这种矛盾维持了法律霸权,正是敬畏法律和利用法律共同构建了既具有理想特征又有实践性质的法律性。如果人们只是单纯地敬畏法律,那么它就会远离日常生活;如果人们只是把法律当作游戏对待,那么它就不会具有持久而稳定的结构性特征。也正是这种矛盾,也为反霸权(对抗法律)的解读和构建成为可能。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本书的理论分析与经验佐证是交错进行的。受篇幅所限,以上介绍不仅忽略了较多的理论分析,而且也完全脱离了经验材料。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