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周期:2024年10月26日-11月26日
本月阅读书目如下:《自杀论》,涂尔干著;《经济与社会》(部分章节),韦伯著;《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舒茨著;《社会理论二十讲》约阿斯、克诺伯著;《现象学导论》,索科拉夫斯基著;《现象学入门》,扎哈维著;《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侯猛著;《法社会学信札》,刘思达著。以下简要介绍《社会世界的意义构建》,如书名所言,关键词是“意义”。但由于篇幅所限,所介绍的只是其理论的冰山一角。
1. 为何谈论“意义”?
舒茨的理论出发点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社会学家应持价值中立的态度,着重理解社会行动的主观意义。舒茨同意这种“个体主义”与“主观主义”的立场,但同时认为韦伯没有清楚地阐明与“意义”相关的几个问题。因此,他试图通过胡塞尔的现象学对“理解社会学”重新改造。
2. 如何理解“意义”:主体性的方面
舒茨认为,韦伯的理论缺陷之一是没有区分“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在他看来,“主观意义”是行动者对自身的意义构建,这种构建通过对“意识流”的“反思”而形成。因为事后反思的介入,某一项体验在“意识流”中被凸显了出来,从而成为了有别于其他体验的有意义的体验。这些被凸显出来的、有意义的单项体验就是行为。当然,人们也可以进行事先的反思,这涉及到了“计划”,行动便是计划下的产物。计划是一个“未来完成式”的概念:一方面,计划是指向未来的。另一方面,我们在计划时所设想的目标是一个已完成的行动。这个已完成的行动便体现了我们的事先反思,行动也因这个目标而具有了意义。
进一步,一个目标可以看作是通往最终目标的一个中介目标,由最终目标所统领的一系列中介目标便形成了一个意义脉络。而一个个意义脉络又可以不断整合出更高阶的意义脉络,舒茨称最高的意义脉络为经验脉络。借由对自己以往各种经验的安排,我们便形成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经验图式(舒茨后期借此发展出了库存知识的概念)。主体之间共享的经验图式和库存知识便形成了“客观意义”,这是我们构建自我意义与理解他人意义的重要参照。
3. 如何理解“意义”:主体间性的方面
舒茨认为,在面对面式的共同在场的关系中,因为你我共处于一个时空中,我们的“意识流”交错进行,彼此间对“主观意义”的理解也成为可能(这个过程也渗透着“客观意义”的使用与修正)。他将这种共同在场关系称为“周围世界”。而在缺场的关系中,我们对他人的理解是通过“客观意义”进行的,我们通过“类型化”来理解具有不同“匿名性”层次的他人,这种关系被舒茨称为“共在世界”。周围世界与共在世界构成了社会世界的两个分层。
阅读周期:2024年11月27日-12月29日
本月围绕两个主题进行阅读:符号互动论与法律意识。书目包括:《心灵、自我与社会》,米德著;《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Blumer;《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著;《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贝克尔著;《诉讼的话语》,梅丽著;《日常生活与法律》,西贝尔著。以下简要介绍《日常生活与法律》,对此将从三个方面把握“法律性”这一关键词,进而厘清本书的主线。
1、问题:提出法律性的缘由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普通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意识。作为法律意识研究中霸权(Hegemony)派的一员,西贝尔意图通过分析法律意识,揭示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参与建构与再生产法律霸权,又如何抵抗并维持法律霸权。在某种意义上,西贝尔用“法律性”这一词指代法律霸权,并借此展开对法律意识的具体分析。
2、方法:分析法律性的理论工具
西贝尔在本书中所使用的理论工具丰富多样,但从核心内容上看,至关重要的是休厄尔有关调和个体能动性与结构制约性的综合性理论。在这种理论框架下,西贝尔把法律意识定义为对法律性建构过程的参与,而法律性是一种社会结构,包括图式与资源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图式使我们理解法律并参与相关活动,资源使得图式变得清晰和可行。法律性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法律的看法和有关行动构建起来,同时又会对我们之后的行动产生结构性制约。
3、解释:法律性的谜与解谜
西贝尔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提炼出了人们建构法律性的三种方式,也就是三种法律意识类型:敬畏法律、利用法律、抵抗法律。她以规范性、限制、能力和时空这四个维度作为解释中轴,对以上三种法律意识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敬畏法律与利用法律看似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法律意识类型,这就产生了一个谜题:法律性或法律霸权是如何产生并维持的?西贝尔对此作出了富有辩证色彩的解释:正是这种矛盾维持了法律霸权,正是敬畏法律和利用法律共同构建了既具有理想特征又有实践性质的法律性。如果人们只是单纯地敬畏法律,那么它就会远离日常生活;如果人们只是把法律当作游戏对待,那么它就不会具有持久而稳定的结构性特征。也正是这种矛盾,也为反霸权(对抗法律)的解读和构建成为可能。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本书的理论分析与经验佐证是交错进行的。受篇幅所限,以上介绍不仅忽略了较多的理论分析,而且也完全脱离了经验材料。
阅读周期:2024年12月30日-2025年2月27日
本月阅读书目如下:《社会行动的结构》,帕森斯著;《经济与社会》(部分),韦伯著;《污名:身份受损管理札记》,戈夫曼著;《Rights of inclusion: law and identity in the life stories of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Engel DM, Munger FW;《一个案例五种方法》,弗雷德里克著;《街头的研究者》,贺欣著。其中,《Rights of inclusion》是美国法律意识经验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以下围绕“身份与权利”这一关键词介绍本书。
1.问题意识
本书旨在研究ADA(美国残疾人法案)的对其预期受益人的实际影响。从法律文本的预期受益人——残疾人的角度看,本项研究也是一项“法律意识”研究。以往对某一项具体法律及其实际影响的研究,仅关注法律的预期受益人与正式法律制度的互动。但作者的对ADA经验研究表明,他所调查的所有残疾人都没有提出正式的法律诉讼。这能说明ADA没有实际影响吗?
作者认为,一旦跨越制度的边界进而关注残疾人的生平叙事,就会发现尽管这些残疾人虽未提出正式的法律诉讼,但ADA还是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潜在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重要集中在就业方面)。
进一步而言,这种影响也有程度上的不同:有些残疾人积极拥抱ADA所赋予的权利(尽管他们没有提出诉讼),从而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有些人则对权利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认为ADA所规定的权利对自己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因素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身份(Identity),身份与权利的互构关系决定了权利的活跃程度(法律意识)。
2.解释策略
作者提出了身份与权利的递归理论以解释这种现象。总体上,递归理论认为身份决定着权利的活跃程度,权利同时也以潜在而深刻的非正式方式(不同于正式法律诉讼的方式)塑造着身份,两者在长时段的彼此影响的过程中持续发展。
简单来说,身份有两个重要的特性:主体间性和互动性、叙事性。它包括了一个人对自己是谁及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的基本理解。身份的形成过程会影响个体对权利的看法:在经验中形成的身份,可能会让残疾人认为他人对自己的排斥是自然和正当的,也可能会让残疾人把这种排斥视为不公并借此寻求权利的帮助。同时,权利也能够通过三种非正式方式活跃起来,进而塑造身份和职业:转变个体的自我认知、转变文化和话语、转变第三方机构的态度。
阅读周期:2025年2月27日-2025年3月30日
本月阅读书目如下:《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利益偏好与身份认同》,理查德·斯科特著;《现实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论纲》,伯格、卢克曼著;《疯癫与文明》《知识考古学》《话语的秩序》《必须保卫社会》,福柯著;《福柯的界限》,汪民安著。以下围绕外化——客体化——内化这一辩证过程,介绍《现实的社会构建》中所分析的社会现实的构建过程。
伯格与卢克曼认为,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并不是天然的存在,而是通过“外化——客体化——内化”三个步骤被人为建构的。外化指人类将主观意义通过行动表现在外,并使他人能够在社会互动中感知这种意义。比如人类可以通过雕刻石头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人便可以通过石头这一物品感知其中的主观意义。又如,在古代,一方会通过鞠躬表达对另一方的尊敬态度。
当外化的主观意义获得了独立于个体的客观性时,意义便进入了客体化阶段。意义的一阶客体化表现为制度化,而制度化是通过惯例活动的交互类型化形成的。交互类型化指惯例活动被互相归类,形成模式。如古代的人们提出用鞠躬表示尊敬,这种行为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固定的行为模式),在实践中又逐渐形成了跪拜、拱手等其他方式。我们便会把这些方式归类为表达尊敬的方式,也就是说这些方式被类型化了。进一步而言,不仅行动被类型化了,而且行动者也被类型化了。行动者的类型化意味着角色的产生。因为我会知道以我的角色,面对其他不同的角色,分别该采取哪一种方式表示尊敬。交互类型化指不仅我有这样的理解,你也有这样的理解,大家在社会层面上达成了共识。这样一来,见面时的礼仪制度就形成了。礼仪制度一旦形成,便具有了独立于个人的客观性与控制力。
意义的二阶客体化表现为制度的正当化,也就是说制度需要被解释,需要被证明它为什么正当,因而需要被遵守。正当化所实现的功能是把已经制度化的“一阶”客体化变得客观上有效,主观上合理。书中讨论了四个层次的制度正当化方式:直接言说、初级理论、高级理论、象征世界。
内化指客体化的现实嵌入个体意识的过程,也就是制度的“门外汉”逐步理解并接受制度的过程。内化主要通过社会化完成。初级社会化是个体在儿时所经历的第一次社会化,个体一旦出生便身处制度化的世界中,在这里他遇到了负责自己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他人,如父母。父母会向我们传授见面时的礼仪,让我们内化礼仪制度。次级社会化是对以制度为基础的子世界的内化。劳动分工和相应的知识的社会分配有多复杂,决定了次级社会化的范围和特质。在职场中学会自己职业的专业知识并将其内化,就属于次级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