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周期:2024年10月26日-11月26日
本月阅读的书目如下:《自杀论》,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涂尔干著;《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指南》,侯猛著;《送法下乡》,朱苏力著。本文主要介绍涂尔干的《自杀论》,围绕“利他性自杀”这一概念展开。
利他性自杀是指在社会整合度较高的情况下,个体为了群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自杀行为。它本身包括三种形式:义务性利他主义的自杀、非强制性利他主义的自杀和强烈的利他主义的自杀。在一些原始社会或特定的文化群体中,这种自杀行为可能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举动,是对群体的忠诚和奉献。涂尔干在书中指出,利他性自杀往往发生在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高度的社会整合环境中。例如,在一些军队中,士兵为了保卫国家、履行使命,可能会在战斗中选择自杀式攻击,这便是一种利他性自杀行为。又如,某些宗教团体中,信徒可能会为了信仰而选择自我牺牲;年老体衰的老人或恶魔缠身的人为了不阻碍社会的进步发展而选择自杀。
这种自杀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个体与群体之间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它体现了个体对群体的高度认同和无私奉献。当个体将群体的利益置于自身生命之上时,这种行为展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这种精神可以激励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进步。
然而,另一方面,利他性自杀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虽然个体的行为可能出于对群体的忠诚,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生命本身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倡导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轻易地放弃生命。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在保持社会整合度的同时,避免过度的利他性自杀行为。社会应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让个体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为群体做出贡献。而不是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要求个体为群体牺牲。此外,对于利他性自杀的研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会塑造出不同的行为模式,我们应该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总之,涂尔干的《自杀论》中的利他性自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角度。它让我们认识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生命价值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看待自杀问题,努力营造一个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尊重生命的社会环境。
阅读周期:2024年11月27日-12月29日
本月阅读的书目如下:《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性经验史》福柯著;《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苏力著。
本文主要围绕《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展开。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酷刑、惩罚、规训、监狱。福柯通过分析惩罚方式的形态演变以及规训机制的运用(在学校、工厂、医院等场所),深入剖析了权力的本源及其运作方式。
书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刑罚历史演变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从公开处决的残酷仪式到监狱制度下隐性规训的转变。这种转变绝非偶然,而是权力策略的一次重大更迭。在公开处决时代,权力以一种血腥、暴力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彰显自身,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犯罪者身体的极度摧残,在民众心中植入恐惧,以维护社会秩序。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赤裸裸的暴力展示逐渐被视为野蛮与不稳定的因素。于是,监狱应运而生,它代表着一种更为精巧、隐蔽且持久的权力技术 —— 规训权力。
“规训”意为规训化训练,是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干预技术。规训通过对精神和肉体的改造来消除人类犯罪心理和暴力行为,从而使其屈服于权力,为权力所用。通过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以及检查程序的组合成功运用规训权力。书中提到的“全景敞视监狱制度”,试图采用最经济的权力技术设计,让最少的人手来控制大量的罪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心理威慑使这些罪犯自动服从,实现无人的自动化控制。这种规训机构是权力集中,资源优化的产物,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换取最大的权力控制范围。这种规训机制不仅存在于监狱之中,也全面渗透至现代的学校、医院、军队、工厂中。我们身处其中,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按照既定的规范与时间表行事,仿佛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牵引着塑造自身行为,以符合社会整体的期望与要求。
阅读《规训与惩罚》是一次挑战既有观念的思想之旅,它促使我以一种批判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意识到权力并非仅仅是宏观政治层面的强制力量,更是深深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细微纹理之中。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中,我将更加审慎地对待各种规则与制度,思考其背后的权力逻辑,努力在顺应社会规范与保持自我独立之间寻找平衡,不被无形的权力之网完全束缚,而是凭借理性与反思,在有限的自由空间中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