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读书会> 读书会
贺诗琪阅读书目(截至2025年3月30日)
2024-12-04 01:20 499 阅读 由 编辑

阅读周期:2024年10月26日-11月26日


本月阅读的书目如下:《自杀论》,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涂尔干著;《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指南》,侯猛著;《送法下乡》,朱苏力著。本文主要介绍涂尔干的《自杀论》,围绕“利他性自杀”这一概念展开。

利他性自杀是指在社会整合度较高的情况下,个体为了群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自杀行为。它本身包括三种形式:义务性利他主义的自杀、非强制性利他主义的自杀和强烈的利他主义的自杀。在一些原始社会或特定的文化群体中,这种自杀行为可能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举动,是对群体的忠诚和奉献。涂尔干在书中指出,利他性自杀往往发生在强烈的集体意识和高度的社会整合环境中。例如,在一些军队中,士兵为了保卫国家、履行使命,可能会在战斗中选择自杀式攻击,这便是一种利他性自杀行为。又如,某些宗教团体中,信徒可能会为了信仰而选择自我牺牲;年老体衰的老人或恶魔缠身的人为了不阻碍社会的进步发展而选择自杀。

这种自杀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个体与群体之间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它体现了个体对群体的高度认同和无私奉献。当个体将群体的利益置于自身生命之上时,这种行为展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这种精神可以激励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促进社会的团结和进步。

然而,另一方面,利他性自杀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虽然个体的行为可能出于对群体的忠诚,但我们也不能忽视生命本身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倡导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轻易地放弃生命。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在保持社会整合度的同时,避免过度的利他性自杀行为。社会应该为个体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让个体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能为群体做出贡献。而不是通过极端的方式来要求个体为群体牺牲。此外,对于利他性自杀的研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会塑造出不同的行为模式,我们应该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总之,涂尔干的《自杀论》中的利他性自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思考角度。它让我们认识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生命价值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以更加理性和科学的态度看待自杀问题,努力营造一个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尊重生命的社会环境。


阅读周期:2024年11月27日-12月29日


  本月阅读的书目如下:《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性经验史》福柯著;《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苏力著。

  本文主要围绕《规训与惩罚》这本书展开。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酷刑、惩罚、规训、监狱。福柯通过分析惩罚方式的形态演变以及规训机制的运用(在学校、工厂、医院等场所),深入剖析了权力的本源及其运作方式

  书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刑罚历史演变的细致梳理,展现了从公开处决的残酷仪式到监狱制度下隐性规训的转变。这种转变绝非偶然,而是权力策略的一次重大更迭。在公开处决时代,权力以一种血腥、暴力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彰显自身,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犯罪者身体的极度摧残,在民众心中植入恐惧,以维护社会秩序。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赤裸裸的暴力展示逐渐被视为野蛮与不稳定的因素。于是,监狱应运而生,它代表着一种更为精巧、隐蔽且持久的权力技术 —— 规训权力

  “规训”意为规训化训练,是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干预技术。规训通过对精神和肉体的改造来消除人类犯罪心理和暴力行为,从而使其屈服于权力,为权力所用。通过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以及检查程序的组合成功运用规训权力。书中提到的“全景敞视监狱制度”,试图采用最经济的权力技术设计,让最少的人手来控制大量的罪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心理威慑使这些罪犯自动服从,实现无人的自动化控制。这种规训机构是权力集中,资源优化的产物,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换取最大的权力控制范围。这种规训机制不仅存在于监狱之中,也全面渗透至现代的学校、医院、军队、工厂中。我们身处其中,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按照既定的规范与时间表行事,仿佛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牵引着塑造自身行为,以符合社会整体的期望与要求。

  阅读《规训与惩罚》是一次挑战既有观念的思想之旅,它促使我以一种批判性的视角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意识到权力并非仅仅是宏观政治层面的强制力量,更是深深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处细微纹理之中。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中,我将更加审慎地对待各种规则与制度,思考其背后的权力逻辑,努力在顺应社会规范与保持自我独立之间寻找平衡,不被无形的权力之网完全束缚,而是凭借理性与反思,在有限的自由空间中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与价值。



阅读周期:2024年12月30日-2025年2月27日


本月阅读的书目如下:《支配社会学》、《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马克斯·韦伯著;《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我们的孩子》帕特南著。

本文主要围绕马克斯·韦伯的《支配社会学》一书展开。《支配社会学》是社会学领域中一部极具分量的经典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剖析了权力、权威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让我对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

韦伯将支配定义为一种社会关系,其中一方对另一方拥有命令与服从的能力。他对历史上存在的支配现象进行分类,抽象概括出三种不同的支配类型:官僚制支配、家父长制支配与家产制支配、卡理斯玛支配。韦伯又指出这三种支配类型所服从的基础各有不同。官僚制支配中,服从的基础是规则、法律;家父长制支配中,服从的基础是传统的神圣性;卡理斯玛式支配中,服从的基础是对卡理斯玛魔力的信仰。虽然在理论上,这三种支配类型泾渭分明,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但在现实生活中的支配往往呈现出一种混合形态或是过渡形态。

书中对官僚制的分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官僚制是法理型权威的典型体现,它具有明确的分工、等级制度和规则体系。官僚制存在于国家、教会与公司之中。韦伯将官僚制的特征概括为六点:(1)各部门有明确的权限;(2)通过层级制确立起上下级之间的从属关系;(3)公与私的分开,机关或办公室与私宅严格区别开来,官僚的职务行动与私人活动,公款与私款,皆有清楚的划分;(4)官僚需经专业训练产生;(5)官僚行政全职而非兼职;(6)依法行政。韦伯指出,官僚制在提高效率、维护秩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僵化、缺乏人性等弊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与官僚制打交道,从政府部门到大型企业,官僚制的影子无处不在。它既保障了社会的基本运转,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这让我认识到,官僚制并非完美无缺,我们需要在追求效率和维护人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支配社会学》通过对权威和支配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权力的运作机制以及社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韦伯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权力并非天然合理,权威需要不断地接受审视和质疑;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构建更加合理、公正的社会制度


阅读周期:2025年2月27日-2025年3月30日


本月阅读的书目为韦伯的《法律社会学 非正当性的支配》;《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吉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在《民族—国家与暴力》中,以历史社会学视角系统分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暴力垄断与现代性的关系。本书开头吉登斯通过举例描述了传统国家的主要特征,并将其与现代民族国家进行对比。两者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image.png


一、核心命题:民族国家是“暴力容器”

吉登斯提出,现代民族国家的本质是“权力容器”,其核心特征是对暴力的合法垄断(借鉴韦伯)和时空重组能力:

中世纪欧洲。那时候暴力是分散的,每个领主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骑士们效忠的是各自的领主,而不是某个抽象的国家概念。国王的权力往往很有限,出了首都可能就没人听他的了。这就是吉登斯所说的"传统国家"。

但是到了现代,情况完全改变了。国家把暴力"收归国有"了。警察代替了领主的私人武装,职业化的常备军取代了临时征召的农民士兵。国家说:"只有我才能合法使用暴力。"这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合法暴力垄断权"。

那么国家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吉登斯指出了四个关键机制。

二、民族国家的四大形成机制

1.第一是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推动。现代经济需要统一的市场、货币和法律体系。就像现在开网店要遵守平台规则一样,国家制定了统一的规则,你就得遵守相应的规则。铁路、电报这些现代基础设施,表面上是方便大家,实际上也让国家的控制力延伸到每个角落。

2.第二是监控体系的建立。古代皇帝可能连自己国家有多少人都不知道,现在国家不仅知道你是谁,还知道你的收入、学历等许多个人信息。从拿破仑时期的户籍制度到现在的电子档案,国家对我们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说的"想象的共同体"就是通过报纸、教育等渠道,让我们觉得素未谋面的同胞都是"自己人"。

3.第三是军事暴力转型。战争从领主间的械斗变成了国家间的总体战。普鲁士首创的总参谋部制度,把战争变成了需要精密计算的系统工程。现代战争背后是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在支撑。

4.第四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国家通过教育、语言政策(比如法国打压方言推广法语)来塑造文化同质性。

三、现代性的阴暗面:系统性暴力

吉登斯批判性地指出:

1. 内部暴力:国家对公民的监控(如福柯的“规训社会”)可能异化为极权主义。

2. 外部暴力:民族国家间的竞争导致世界大战(如“总体战”概念)。

3. 结构性暴力: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如殖民主义)被国家机器合法化。

吉登斯的分析至今仍是理解民族国家、战争与现代性关系的经典范式,尤其对反思21世纪的安全国家和监控资本主义具有持续影响力。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