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所动态> 年度回顾
在星光大地间锻造自觉 | 基层法治研究所2022年回顾
2023-01-01 16:31 1484 阅读 由 编辑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不确定、社会情绪跌宕、转折成为年度关键词,历史给每个人出了一份关于思想与行动的题卷。站在2023年肇始的历史端口,回顾过去的一年,对于“志于学”的同仁们,什么是我们的答案呢?

  我们的答案是团队学术。团体学术有其初心,由此回溯至8年前,基层法治研究所正式成立,我们的初衷是通过联合有志者深入理解、探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难题,藉此构建中国自主型法治道路和法治话语的基础。这一理念可以回溯到8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学习社会”的重要命题,倡导坚持研究工作的人民立场、社会立场。这一思想启迪始终在引领我们:只有走向人民,走向田野,聚焦社会生活实践的“事实”本身,学术发展方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们领会到了这一先机,所以有专注做法律经验研究的想法。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把它实现出来。为此我们专门组织创设了基层法治研究所,以凝聚志同道合者。多年以来,基层法治研究所一直立足中国大地,深入聚焦中国法治实践的运行机理,拓展中国法治理论与西方法治理论交流对话中的经验命题,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旨归,全力塑造关注基层法治的学术共同体。

知此初心,面对波谲云诡的时势,面对自身的不足与他者的怀疑,我们便可以自信地展开这一年的答卷:

  我们的答案里有思想与星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坚持通过读书会引领同学们与经典对话、与思想者对话,继续组织学生通过社会科学经典阅读夯实理论基础,鼓励、敦促、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社会科学经典理论著作,训练理论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积累完整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学有所专,并具备跨学科学术视野和知识迁移能力。全年召开读书会20次,参与人数逾100人。为进一步拓展同学们的理论视野,我们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开授法律社会科学专题研讨班,开拓经验研究的理论视域,为同学们关注现实问题完成“思想武装”。 

  我们的答案里有田野与青春。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克服疫情不稳定的实际困难,先后组织湖南郴州调研(3月份)、湖北十堰调研(6月份)、湖北通城调研(7月份)、湖北武汉调研(11月份)等四次集体调研和若干专题调研,老师和同学们将调研的印记覆盖到了中国的13个城市,博士研究生累积调研天数达100多天;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们也深入到家乡、社区开展调研,大家的经验积累进一步夯实,经验质感进一步提升。见多方能识广,在广袤的经验田野里,大家的青春热情得到充分挥洒,思想碰撞火花四射。我们还组织硕博士研究生撰写“回乡记”和“调研随笔”,以“附近”为方法,全方位提升对社会事实的认知能力。

  我们的答案里有历史自觉与行动自觉。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始终坚持学术科研这一基本职能,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开展各项研究。研究所全年共发表论文24篇,其中20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科学》等CSSCI来源期刊。论文主题涉及社会诚信建设、政法教育、三农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基层司法、基层治理等方面,研究论域更加丰富多元。“基层法治”公众号继续秉持服务知识传播与创新的理念,组织专题推文15组,累积推送文章94篇,阅读点击量达到167178次,再创新高。我们坚持组织基层法治硕博论坛两期,通过办会提升大家的“书写自觉”。基于上述丰富的成果,我们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立项14项,获得第八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8项。

  这一切,不唯是个体与团队的努力,更有赖于社会各界同仁的支持与信赖。我们忘不了各位师友在云端与线下的诚恳指点、忘不了飞天山下的促膝长谈、忘不了武当山下的睿见直陈、忘不了善源谷中的妥善招待、忘不了梁子湖畔干部群众的殷切关怀……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成长与收获绝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源自于国家、社会、人民的“情感债”。值此元旦佳节之际,谨向各位长期支持和帮助基层法治研究所的同仁、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将永怀感恩之心,继续前行!

  2022年,我们的答案已经提交。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在星光大地间锻造我们的自觉,在风火锤炼中共同成长进步。

 

一、队伍发展

  2022年,基层法治研究所的团队规模得到进一步壮大,研究所队伍人数首次突破百人大关,其中,2022年下半年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22人,博士研究生6人,背景更加多元、思维更具活力的新生血液的注入,是我们不断奋勇前进的动力。

 

  过去的一年,我们还积极培育优秀师资力量。梁永成、孙明扬与刘雪姣等三位青年博士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研究所的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为丰富学生理论视野,我们邀请了来自境外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进行专题式授课,以更加灵活的组织形态扩展师生交流的视域与边疆。8月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客座教授贺欣老师通过司法中的平等、法律多元、纠纷的转型、制度还是文化、话语和权力、法律意识、作为表演的法律八个专题课程的讲解,展现了法律社会学研究的魅力,为基层法治研究所的师生们提供了一场难忘的学术盛宴。此外,本年度还邀请了赵耀彤检察长、朱政教授分别讲授基层司法、基层政法委等主题讲座,丰富了学生对基层法治的理解。

社科经典读书会

 

  在过去的一年里,读书会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各级同学结合自身的特点、兴趣和老师的建议,沉浸式地读书和交流,在分享和学习中不断提升。

  本科生读书会旨在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同学们对社科经典的兴趣和基本的阅读能力。在刘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本年度共开展6次读书会,同学们均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的著作。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特殊的户外读书会彰显着求知的渴望,寓教于乐,改变了千篇一律的读书会模式,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强烈羁绊,每位同学都收获着知识和快乐。

 

(本科户外读书会)

  研究生读书会强调理论阅读的系统性、长期性、渐进性,力图培养同学的逻辑性思维、体系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以定期汇报的方式实现“比学赶帮超”的目的,在分享和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指导老师于龙刚强调要在内卷的环境下发挥主动性,集中、踏实地读书,坚持阅读经典的理论书籍,由易到难地提升阅读难度,关注作者分析和论证的方式,积跬步以至千里,以无用致大用。

  2021级与2022级硕士研究生处于经典阅读的黄金时间,2022级硕士研究生于今年10月份进入研究所开始阅读训练,经过2次读书会已经逐渐熟悉了读书方式,进入了读书状态,初步形成了各自的阅读体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开展的8次读书会贯穿全年始终,在积累了较为充分阅读量的基础上,每位同学都带着问题意识向知识社会学、哲学、后结构主义等理论领域深化阅读。

 (沉浸式思考的同学们)

  2020级硕士研究生在今年上半年结束了历时两年的阅读训练,于5月份进行了最后一场读书会。这场特殊的“告别仪式”标志着同学们从理论阅读的日常学习阶段过渡到毕业论文的紧张写作阶段。日积月累的知识储备、身体化的阅读习惯和定期化的读书汇报不仅让同学们接受到严格规范的学术培养,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还让同学们在互相借鉴和勉励中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知识团体。读书会虽然告一段落,但求知永远不会停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将在新的征程上继续砥砺前行。

 

(于龙刚老师指导读书会)

田野调研

  社会调研是研究所开展经验训练的重要方式,是“两经训练”在经典阅读基础上迈向田野的关键一步。多年来,基层法治研究所始终坚持定期开展调研,师生们背负行囊、深入基层,通过驻村访谈、集体研讨的方式聚焦现实问题。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基层调研的基本模式和学术传统。同学们在相对稳定的乡村社会结构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解释问题,在经验场域中反复浸泡,培养对基层社会的经验质感,并沿着经验本身的逻辑进行追问,极大提升了经验研究、理论思考和成果产出的硬实力。

  今年研究所共组织了四次集体调研和若干专题调研,分别是湖南郴州调研(3月份)、湖北十堰调研(6月份)、湖北通城调研(7月份)、湖北武汉调研(11月份)。寒耕暑耘,四次调研经历丰富和更新了同学们对基层社会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法律经验研究水平。

(一)集体调研

1)湖南郴州调研

林中之城,惠风和畅

  2022年3月18日至4月10日,研究所15位师生赴湖南郴州开展调研。调研活动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在移民村、拆迁安置村和城市社区展开调研,深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村庄治理工作以及城市社区治理;重点关注了宗族性村庄的家庭、婚姻、养老、文化等村庄内生秩序问题,也关注了务工市场、移民搬迁、干群关系、技术治理、疫情防控等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总结,形成了40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和随笔。此次调研深化了对湘南地区内生性秩序和基层治理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培育了同学们的问题意识,促进了更多优秀学术成果的产出。

2)湖北十堰调研

武当山脚,青衫凉笠

  2022年6月6日至6月26日,研究所16位师生赴湖北十堰开展基层治理调研。调研活动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在山区农村、扶贫安置村和城市社区展开调研,此次调研重点关注了乡村旅游、乡村产业、养老策略、脱贫监测、放权赋能等问题,获得了更为多元的经验材料,为产出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成果奠定了基础,经验训练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3)湖北通城调研

三省通衢,仲夏萤火

  2022年7月4日至7月31日,研究所组织了一年一度的暑期调研,研究所70多名师生共赴湖北通城县开展农村调研。团队成员分为3个中组、12个小组,分别下沉到三个镇(社区)、十二个村进行驻村调研。暑期调研重点聚焦于社区治理、乡镇治理和村级治理等问题,同学们保持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积极作为的精气神,盛夏酷暑中坚持在村庄里走访、在田野中思考,小组交流、中组讨论、大组汇报有序进行,在思想的交锋中燃烧学术的激情,调研成果丰硕,形成了三大卷调研报告和随笔,共计164万余字。此次调研深化了对鄂南地区基层治理问题的认知和理解,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研究素材,产出了一批思想独到的学术成果。

4)湖北武汉调研

梁子湖畔,冬日煮雪

  2022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研究所7位博士生自主前往湖北省武汉市五里界街道开展调研。此次调研尤其关注乡村旅游的工作进程、现实经验和实际效果,通过观察调研乡村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产业和经济、全域旅游的规划实施,直观地见证了乡村振兴这一正在如火如荼发生的历史。

读圣贤书、行万里路,经典阅读与田野调研相得益彰,同学们在调研中普遍提高了经验质感,更新了知识体系,深化了对理论的理解,整体研究水平和学术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同学们在田野中与当地人成为朋友,触及真实生活,进入乡村巨变的时代现场,触摸正在发生的历史。此外,调研也是团队建设的重要一环,师生们不仅加强了学术训练,还培养了共同体意识。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期望同学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在希望的田野上,成就最坚强而宽阔的精神姿态。

(二)专题调研

李爱爽博士研究生赴浙江杭州、江苏连云港、山东荣成、河南南阳等地开展基层社会诚信建设的专题调研。

艾玉博博士研究生赴湖北十堰开展警务改革的专题调研。

周欣、石建博士研究生赴湖北咸宁市、江苏扬州市等地开展基层司法的专题调研。

邓豪博士研究生赴江西赣州、湖北武汉等地开展基层劳动纠纷化解机制的专题调研。

王传发硕士研究生赴湖北咸宁市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专题调研。

谭萱硕士研究生赴广州市开展互联网司法创新的专题调研。

赵俊凯硕士研究生赴内蒙古包头市开展基层公安派出所执法的专题调研。

邹玉兰硕士研究生赴广西南宁市开展灵活就业人员劳动纠纷化解的专题调研。

耿梓晨硕士研究生赴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展基层行政公益诉讼的专题调研。

(三)调研随笔

   2022年总共收到55篇回乡记(其中硕士研究生42篇,博士研究生13篇),共计33万余字。公众号选取了18篇,按照青年婚恋、社会变迁、基层法治三个专题集中推送,点击量共计20413次。

   2022年总共收到18篇暑期调研随笔(其中硕士研究生15篇,博士研究生3篇),共计8万余字。公众号推送10篇,点击量共计13512次。

 

、基层法治硕博论坛

   基层法治硕博论坛是研究所成员进行学术交流、成果优化的重要平台。论坛倡导“真诚犀利、平等对话”的学术研讨风格,旨在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帮助研究生们深化研究思路、优化学术写作和表达、助推学术成果产出。延续往年的学术传统和研讨风格,2022年基层法治研究所顺利举办了第七届、第八届(第一期)硕博论坛。其中,第七届论坛围绕“村组治理与小区治理”“产业发展”“婚姻情感”展开讨论,第八届(第一期)论坛则是聚焦“村级治理的多维研究”“经验研究的新领域”等主题。论坛上师生踊跃发言,讨论热烈,气氛严肃而活泼。两届论坛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术成果

基层法治研究所2021年度论文成果关键词

 

   2022年,研究所继续致力于深耕田野,以深度的研究积极服务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团队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诚信建设、基层司法、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基层执法等领域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本年度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4篇,其中20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科学》等CSSCI来源期刊。

  论文涉及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主题涉及社会诚信建设、政法教育、三农问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基层司法、基层治理等方面,成果发表后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

基层法治研究所2022年度论文学科分布

 

基层法治研究所2022年度论文主题分布

 

   此外,在2022年,研究所还喜增3部新著,分别是陈柏峰教授主编的《什么是法学?》,龚春霞副教授的《全球视野下的水权制度研究》以及王裕根副教授的《法治乡村的治理机制与路径建构》。

    

 

 

、项目立项

   2022年基层法治研究所承接国家级项目两项,省级项目五项。其中包括陈柏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伟力及其创新机制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刘杨副教授主持的湖北省信访局委托横向课题《关于依法处理不同类信访事项的建议》,徐凯老师主持的法治湖北建设研究课题项目《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偏差及其矫正》,王福强老师主持的安徽省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经典-经验教学法与法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梁永成老师主持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党内法规在社会治理中的功用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刘雪姣老师主持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县域“谋生式行政”:样态、缘起与治理》。此外,研究所教师、在读博士研究生与在读硕士研究生也获得校级科研立项七项,这一系列立项的获得,充分彰显了团队的整体研究能力。

 

、获奖与荣誉

   近年来,我们持续关注基层社会治理和法治社会建设问题,打造出了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教学团队,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获得社会高度认可。在团队建设方面,以研究所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理论法学教学团队”荣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立足中国大地开展法学研究,发展从实践出发的中国法治理论。在研究进路上,着力于以田野调研为基础,发掘问题意识,从经验进路展开解释,辨析因果关系,沿着“经验现象—因果关系—事理—法理”的路线开展研究,提炼学术概念、创新理论解释。

   2022年基层法治研究所成员获得多项重要奖项,包括:陈柏峰教授发表于《法学研究》2015年第2期的论文《城镇规划区违建执法困境及其解释》获第八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的论文《中国法治社会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获第十三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于龙刚副教授发表于《法学研究》2020年第3期的论文《基层法院的执行生态与非均衡执行》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刘杨副教授发表于《法学研究》2019年第1期的论文《执法能力的损耗与重建——以基层食药监执法为经验样本》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杨子潇、邓豪等博士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并获奖。除了在学术奖项上硕果累累,研究所同时注重德育。硕士研究生陈帅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事迹被报道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与一致好评,并获得了一系列嘉奖。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