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章> 回乡记
回乡记 | 冯士豪:诗书传家:农家子弟教育的家族参与
2025-03-15 14:34 583 阅读 由 编辑

引言

我的家乡H县D村地处华北平原,过年回家走亲访友,亲友之间拉家常少不了涉及教育话题。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每个家庭的关注焦点。通过教育改变农村孩子命运、实现阶层跃升是家长们的共同期待。这不仅对于下一代的发展和家庭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否能为底层民众提供相对公平的上升渠道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然而,农村与城市相比,在各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寒门是否能出贵子”的疑问扣人心弦从家庭主义的视角来看,农村的寒门子弟之所以难以成为贵子,主要受到寒门的经济结构、时间投入、文化陶等因素的影响。寒假返乡期间,笔者发现虽然农家子弟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种种劣势,但是家族参与对其教育获得具有积极影响在同一小亲族、同一姻亲家族中甚至出现大学生集聚的现象农家子弟教育的家族参与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两方面。

一、问题缘起

在我的以往印象中,家乡孩子在村庄中往往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不能为其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玩手机、打游戏成为青少年的家常便饭。第一,由于打工经济的兴起,农村父母需要到城市务工赚取货币收入,往往把孩子丢在农村,让祖父母看管,客观上造成了家庭结构的分化。祖父母往往会溺爱孩子,放任自流。第二,在时间投入上父母在工作的同时无暇兼顾孩子学业。往往等到孩子上幼儿园的年纪,村庄中的夫妻两个便双双出外打工,没有时间管教孩子。第三,农村父母本身文化教育水平有限,不能为孩子的学业提供正确的方法、科学的指导。大多数家庭的家长虽然意识到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但只是泛于口头说教,并不能为孩子提供助力。迪厄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再生产,并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认为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惯习作为文化资本融入了公共教育系统,因而“把社会特权转化为天资或个人成绩,从而不中断地维护不平等”。虽然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家庭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分布不均,城市父母拥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通过抢购学区房、加强课外辅导等种种方式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在亲职抚育方面显然也更有优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去。与此同时,城市父母能够进行频繁的家校互动,及时跟进孩子学习动态。总而言之,城市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参与更多,对子代的教育目的性强、精细化程度高。父母的高度参与使得孩子在日益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占据优势获取优异学业成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学界以往的研究中,探讨家庭资本对子代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重要的视角。布迪厄认为资本是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发挥效用的各类资源和权力,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三种类型。家庭资本是资本理论在家庭维度的体现,布迪厄的资本理论为探讨家庭教育的城乡分化提供了重要的解释思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家庭资本,相较于城市而言,农村寒门家庭均落在下风。虽然家庭逐渐小型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但中国关于“家”的概念本身就意涵丰富,延展性极强。就我的家乡而言,农家子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家族参与影响的经验值得关注。中国的脱贫攻坚成就显著,加之国家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帮扶有力,因经济因素而不能完成学业的农家子弟已十分罕见。家族参与农家子弟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二、经验现象

D村地处华北平原,隶属H县,盛产小麦,该县被誉为“豫北粮仓”。D村是典型的分裂型村庄,村庄由若干个小亲族组成。小亲族以父系血缘的纵向链接而成集合体,小亲族是集体认同的基本单位。与此同时,在亲缘关系上的横向建构也比较普遍,姻亲交往十分频繁。关于家族参与对农家子弟的教育产生影响的素材主要来源于我对村一位同龄朋友冯华(化名)的访谈。冯华家族中的第一个博士生(就读于北京大学)。冯华父亲是村庄前街,他母亲娘家位于本村西街,同样姓冯。他既是家族参与教育的受惠者,同时也是施惠者。冯华的案例具有典型意义。除冯华外,在冯华父亲家族中,3位研究生、2位大学生3位90后,2位00后)在冯华母亲家族中,有13位大学生(其中80后有5位,90后有4,00后有4

冯华的父母学历不高,与大多数普通农民家庭并无二异。冯华的父亲初中毕业,常年在外务工。但冯华所在的小亲族在过去亦属书香门第。清嘉庆年间,冯华的参加乡试,录为副榜,官河阴教谕。H县的知县送了“桂元”匾,至今仍存放在冯华家中。之后,又涌现了抗击捻军、保卫家乡的武秀才,这些都记载在清H县的县志上。1926年,全村出现了第一个大学生,同时也是豫省首批中共地下党员之一,其人即冯华的叔曾祖父,民国县志对此有记录。冯华的叔祖父是民国时期参与抗战的大学生。冯华在求学生涯中受到父母长辈的鼓励。冯华具有亲族共同体意识,在考上大学之后,对堂侄、侄孙等后辈的学习比较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进步。冯华的母亲小学毕业,从事销售工作。冯华考上大学之前,580后的表姨、表舅读大学。逢年过节串亲戚的时候,长辈们会在一起谈论,交流孩子学习,年长于己的表姨、表舅多有指点,不管是选择学校还是学习方法,冯华都曾受益良多。同样,由于冯华在表弟表妹中年纪最大,他在考上大学之后,也经常受邀辅导弟弟妹妹功课。在平常生活中,冯华的长辈们也让孩子们以冯华为榜样,向表哥学习。表弟表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冯华都给予帮助。

三、机制分析

1、家族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基于对文化资源的占有而主要分为身体化形态、物化形态和制度化形态。在文化资本的供给中,家族成员发挥较大作用。第一,家族记忆激励机制每逢小亲族红白喜事或者过年祭祀祖先等仪式,家族记忆总是被唤醒,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冯华的长辈们不断重述、追念,这种家族记忆通过长辈的口口相传和有关仪式不断被唤醒。冯华等晚辈自小就经常听到长辈们谈论过去家族的历史、轶事,同时耳濡目染,经常翻阅家谱传记,了解卓越前辈的生平事迹。第二,教育期待提升机制学习动力与教育期待密切相关。在父亲的小亲族这边,冯华受到了追求卓越的教育,如长辈们曾期许冯华能像家族先辈一样修齐治平、留名县志。在母亲的家族这边,80后表姨、表舅读了大学之后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工作收入较高,使得亲人们对90、00的教育较为重视。第三,课业学习互助机制“先知觉后知,先觉后觉”。冯华回忆道他与表妹在小学时在假期曾经受到正在读大学的表姨的辅导,在冯华读大学后也曾经多次辅导过表弟、堂侄等人。前辈经实践证明有效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在家族中不断传递给后生,先行考入大学的人往往成为家族子弟学业的师者。

2、家族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越丰厚,越能够取得较高的教育成就。科尔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于家庭关系和社区社会组织中,由义务和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制裁组成。在社会资本的供给中,家族成员主要在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信息交流机制在冯华的印象中,小时候每年的家族聚会大概有十数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生日等)。频密的交往形成了稳定的关系网络、长远的社会预期,家族内部社会资本不断积聚,家族成员在教育层面的学习方法传授、学习经验分享提供了条件其次监督指导机制家族中的大学生年龄梯度不等,通常是长者监督幼者,在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上予以建议和指导。如组织英语单词背诵打卡群进行互相监督。除此之外,长者还可以通过他们的社会关系和人脉资源在学校监督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后是舆论奖惩机制家族内部形成了劝学向上的舆论氛围,使得每位家庭成员无所遁形。如果学习落后、不求上进,在村庄交往中往往很没面子,差生也会受到亲戚长辈的督促乃至批评。由此,家族的舆论奖惩机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小结

在城乡差距较大的背景下,寒门未必不能出贵子,甚至同一家门也可能出现贵子集聚的现象。家族参与助力农村子弟教育获得的现象与当地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依托华北村庄小亲族血缘组织和紧密的姻亲网络,农家子弟得以在教育层面整合资源,发挥家族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优势,进而提高学业成绩、取得更好的教育成就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