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章> 回乡记
回乡记 | 曾青:村庄公共空间的建构:从乡村小卖部谈起
2025-03-08 19:29 941 阅读 由 编辑

提及乡村小卖部笔者脑海中便浮现出如此景象:下午三四点钟,小孩儿们背着书包,三五成群,手里拿着几块钱的现金,嘴里说着“我今天要买一包辣条,你买一包那个糖吧,咱俩分着吃”,满怀期待争相涌入出来时,手里拿着辣条、各种各样的糖果、颜色缤纷的饮料和雪糕等,脸上洋溢着笑容,迫不及待地撕开包装,嘴里说着:“来,这个给你,咱们分着一起吃!”有时,在小店门口遇见熟悉的大人,便会打声招呼:“伯伯好,阿姨好!”

这是笔者关于乡村小卖部的童年印象,它是小孩儿们的“零食百宝箱”,是大人们无事时的娱乐场所。乡村小卖部它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村民们在此聚集,既有消费,也有娱乐。乡村小卖部是一个透视镜,反映着村庄公共生活,建构着村庄公共空间。如今,有的乡村小卖部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场所,村民们在此兑换文明积分、集会议事等。然而,随着电商的兴起,乡村小卖部也面临着冲击,许多小的小卖部逐渐衰落乃至消失,即使生存下来也面临着客流量减少、营业额大幅下降的困境。

. 乡村小卖部的历史变迁

乡村小卖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计划经济时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供销社作为农村主要的商品流通渠道,承担着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用品的任务。供销社的商品种类有限,主要以粮油、布匹、日用品为主,且供应量受计划控制,农民的需求往往得不到充分满足。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经营逐渐兴起,乡村小卖部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小卖部多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较小,商品种类相对丰富,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小卖部的经营者多为当地农民,他们通过灵活的经营方式,逐渐在农村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进入新世纪以来,乡村小卖部经历了进一步的变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小卖部的经营规模和商品种类不断扩大,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现代小卖部不仅提供日常生活用品,还增加了农资、农用种子、小型家电、新鲜蔬果等商品,甚至开始提供快递等便民服务。与此同时,随着基层治理深入推进,乡村小卖部也担当了村庄治理的场所角色,为村庄事务提供公共空间。

近十年来,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乡村小卖部遇到了新的挑战从数量上来看,村庄小卖部在历史变迁中,尤其是在最近十五年来,数量逐渐减少。笔者所在村庄,在十五年前左右,有三家小卖部。其中A紧邻乡村小学,B紧邻乡村卫生室,C位于与另一个村的交叉地带——本村的边缘地带,顾客较少。后来,乡村小学被撤销,A小卖部逐渐没落,两年后便倒闭;乡村卫生室搬迁,B小卖部老板随之搬迁到附近地带,至今依然存在,且成为村里最大的小卖部;C由于顾客较少,没有和村民形成稳定且广泛持久的联系,后倒闭。如今B小卖部的收入也不如从前。十年前,B小卖部老板可以依靠小卖部收入养活一家人,且是村里较为富裕的人家。在春节期间,一天的营业额可高达两三万,工作繁忙,需要三四人同时工作才能正常运转。如今,小卖部的营业额大幅减少。问及原因,老板说到:“现在,电商的发展,大家都习惯网购了,网上的东西又多而且还便宜,除了一些急需的东西外,一般很少来店里买东西

. 作为村庄公共空间的乡村小卖部

乡村小卖部作为一个场所,具有公共空间的属性。具体可分为:作为销售场地的物理属性,作为村民聚集地的社会交往属性,以及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其逐渐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衔接点,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村民自治的交接处,具有治理属性

1.经营属性:小卖部的物理空间构造

笔者所在的乡镇辖于湖北省L,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属于山区。通过走访镇内几个行政村,发现乡村小卖部作为个体经营户有如下特征。

经营者来看,笔者所走访的小卖部老板,年龄主要在55岁以上,且学历较低,他们多是专职经营,不干农活从地理位置上看,所有的村庄小卖部位于村内主干道上,该干道与通往乡镇中心地带的国道直接相连。此外,大部分小卖部位于村内各道路交叉处。究其原因,主要是乡村小卖部的经济性,交通便利方便进货,以及人流多汇集于此。从建筑特征和空间布局看,村庄小卖部都依托宅基地民房改造。民房一般为两层或者三层,纵深较长,一般有三四间房,第一层最外层的作为销售场所,往里一般是居住场所和仓储第二层和第三层作为店主一家的居住场所。房子门前有较大面积的空地,一般在二十平方左右,常设长凳和木制椅子,上方有遮雨遮阳棚。柜台多为木制桌子,带有可用金属锁锁住的抽屉。经营范围看,经营范围广,以食品为主,辅之以生活用品、小型农业工具,还有农用化肥种子和小型鞭炮。食品中,零食为主,且多为散装和小包装零食,单价在十元以下,既有知名品牌,也有小品牌。货品会应时而变,夏季时冷饮和雪糕很多,春节期间会增加大品牌的礼盒装的水果、零食和饮料的数量,且会根据当地习俗购入祭祀所用之物和玩耍用的鞭炮和烟花等。此外,村庄内部的核心小卖部都设有快递驿站,作为快递的最后一站。每个工作日,镇上的邮政会将每个村的快递送到相应的小卖部,村民到该处领取即可,领取时需要登记姓名和电话号码。大多数小卖部近年来开始接入多多买菜和美团优选等服务

进入小卖部内部,会发现柜台上都有一个手写本子,这是账本。账本里有销售记录和赊账记录。店主向笔者说到:“现在,这个账本用的数量大大减少。以前可能几天就能用完一本,现在可能一个月大半年才能用完询问原因,店主解释道:“以前,村里的人比较穷,但又需要这些生活用品和农业用品,没钱,那就只能赊账。现在,经济发展,村民们虽说不至于大富大贵,但购买这些基本生活用品还是不在话下的,很少有人赊账。即使赊账,也主要集中在耕种季节,主要是购买化肥。而且,现在微信支付这些很方便,不需要再在纸质账本上记录

C:\Users\青木\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6xauf0ygnt5t22\FileStorage\Temp\327074a1ebf7ed5b10e703ae9377bf4.jpg

2.社交属性:村民互动与信息交流场所

场所不同于场地,场所既包含了物理空间属性,也包含了空间内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互动、产生联系的社会交往属性。乡村小卖部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公共场所,成为村庄人口的聚集地

返乡期间,笔者多次走访附近村庄的小卖部,每一次前往都能发现小卖部门口坐着一群人。村民们聚集于此,有的在打牌、下棋,有的在聊天,且以中老年人为主。问及他们为何经常来这里,他们说到:“在家没事做啊,年轻人小孩儿都出去了,就剩我们老年人在家,每天没啥事干,很无聊。想着出去逛逛,和村里的人聊聊天、解解闷。刚好这里又有可以做的地方,还宽敞,人又多,就来这里了可见,村庄小卖部的社会交往属性来自于小卖部本身的方便性、个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社会互动的需求

村庄小卖部大多处于居民聚集区、村委、学校、村卫生室周边或者道路的交叉口位置,且多位于村庄中心位置,距离村庄各组的距离较近。这种地理位置方便村民前来。另外,就小卖部自身而言,小卖部可以满足村民们的紧急日常购物需求,同时还拓展了快递业务和网购服务等,村民们日常购物、领取快递会来此地。而小卖部老板也喜欢这样的人群聚集,会专门在门口免费提供桌椅板凳,因为有了较多的人,才能扩大其商品的销售潜力,增加收益。若村民只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无法在此处停留,小卖部的收益会减少。可见,村庄小卖部因其自身的购物功能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对于它成为村民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具有关键作用,并构成了这一转变的重要基础

人是场所的主体,赋予场所意义和灵魂,并在与场所产生联系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建构以及与他人、社会的互动过程笔者走访所在乡镇中的几个村庄小卖部,发现聚集于此的村民主要是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鲜少看到年轻人。这一现象的背景是村庄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年轻人多通过外出务工、经商、升学等方式从村庄中迁出,留在村里生活的主要为老人。人是社会性的,需要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互动交往,需要面对面的情感互动。家庭成员的身体缺位,家庭情感的支持缺位,对现代村庄治理的知识和兴趣缺乏,使村庄中的老人产生一种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此时,便需要一个场地为个体提供情感互动空间,让个体和个体之间产生链接,彼此之间形成情感支撑。村庄小卖部天然地具有如此条件契合了村民在此会客休闲娱乐的需求。在熟人社会中,村民们相互交流、交换信息,所讨论的主题多为身边的事情,既有自己家的也有别人家的,包括子女上学和工作、婚姻以及自己在工作期间遇到的“奇闻轶事”等。谈论期间,有人离开,又有人路过时看到熟悉之人加入,流动性和随意性较强。由此,小卖部这一场地内,人的加入使其具有了场所的意义,而其开放性则为公共性提供了条件,村庄小卖部便成为了一个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和互动性的公共空间。在这一空间场所内,村民们相互交换信息,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作为社会性群体对于社会交往的内在需求,彼此之间建立了联系,并在无形中构筑起了情感支持的纽带

C:\Users\青木\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6xauf0ygnt5t22\FileStorage\Temp\cb844d4b1b1b5e6e3b2868b8e413df9.jpg

3.治理属性:嵌入村庄治理中的小卖部

走访期间,笔者发现小卖部的外墙上,贴着一些宣传单,如农技培训通知、保政策宣传单、燃气使用安全告知书等,可见,村庄小卖部还是国家政策信息的传播地虽然当前村庄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已经修建得较完善,且相关国家政策和村庄信息都张贴于服务中心房屋的外墙上,甚至有的政策信息张贴于每家每户的外墙上,但村民多不愿意去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娱乐聊天。问及原因,他们谈到:“感觉那里都是当官的,在那里说话根本说不开,在那里着很不自在。有时候去看看那里张贴的告示,被一些熟人看到后,可能还被他们说闲话,说我管得宽之类的。而在这个小卖部,大家就很放得开了,聊得也开心可见,当国家政策借助于小卖部的公共场所功能进行传播时,小卖部在某种程度上便具有了治理属性,助推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而且小卖部作为村庄内部产生的公共场所,为村民所熟悉,是村民愿意前往之地。在这里,村民们经常聊天交流,使得小卖部自然而然地演变为了一个信息交换的中心,从而在政策信息的传播上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另外,笔者在走访调研期间,还发现有的村庄实行文明积分制。乡村治理中运用积分制,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通过民主程序,将乡村治理的各项事务量化为具体指标,对农民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评估并累积积分,据此给予相应的精神表彰或物质奖励,从而构建一套高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当村民通过积极行为累积到定积分后,这些积分可以在特定场所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此时,小卖部摇身一变,成为了文明积分超市成为推动村庄治理的重要力量

. 商冲击小卖部的衰落与转型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经历深刻变革。以淘宝、京东和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通过“渠道下沉”略,采取“村级代理+次日达”模式逐步渗透至乡村地区,极大冲击了传统零售业态的生存坏境。作为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一环,乡村小卖部因电商的迅猛冲击而遭遇了客源流失、利润缩减等严峻挑战

1.小卖部的衰落原因

在与电商平台的市场竞争中,乡村小卖部显然处于弱势。其弱势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传统经营模式固化乡村小卖部多属于个体经营,传统经营模式以快消品为主,服务单一,难以满足当前消费者多元化、便捷化的需求而且,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消费需求碎片化,传统“大而全”的备货策略导致库存周转率下降,过期损坏率攀升,压缩了利润空间。相比之下,电商平台面向全国消费者,具有规模化优势。可通过规模化采购和高效物流,压缩商品销售边际成本,进而以更低价格提供同类商品,形成竞争优势第二,物流体系与供应链劣势农村地区处于交通末端,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个体小卖部受限于采购规模,进货成本高且商品种类有限。而电商平台通过仓储、冷链技术及第三方物流,实现了“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的高效流通,进一步削弱了小卖部的渠道优势;第三,村民消费习惯的数字化转型随着电商的发展,农村居民尤其是年轻群体逐渐接受且忠于网购即使农村当前出现老龄化现象,老年人不会网上购物,但其子女可通过网上购物将商品直接送至村庄驿站收件人只需指定地点取货即可,操作简单便捷。此外,当前,村庄中六十岁左右的老年人大多已掌握智能手机的使用技能,并养成了观看短视频的习惯。众多电商平台借此契机,在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上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成功吸引了这部分消费者转向线上购物。数据显示,2025年农村网络零售额占比已超过40%电商平台中多元化的高性价比的商品和购物的便利性,促使村民的消费习惯转型,小卖部难以留住客源

2.小卖部升级转型

面对电商平台的竞争,乡村小卖部也在积极挖掘自身潜力,运用自身的终端优势进行调试转型以求生存转型路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从经营方面看,小卖部尝试突破单一的零售功能,向综合服务终端转型,名字也由原来的“XX小卖部”变为“XX村综合服务站”村庄小卖部位于村庄主干道上,交通便利且距离村庄各处较近,与村民的联系密切。利用该优势,笔者所在村的乡村小卖部借助电商平台的流量与技术资源,转型为“村庄服务枢纽”,融入电商生态。例如,美团买菜、多多买菜等平台合作,承担“前置仓”功能,提供商品暂存与配送服务。此外,在政府打通“最后一公里”政策的支持下,乡村小卖部变为快递收发驿站,提供快递收发服务,成为村民和乡镇快递中心的枢纽。通过这种“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乡村小卖部不仅可赚取服务费,提升门店利用率,可吸引客流量村民来领取快递商品时成为潜在消费者,可顺便在小卖部购买饮料、零食等快消品,增加小卖部收入第二,从参与村庄治理来看,村庄小卖部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交属性,作为村民的互动场所和信息集散地,积极和村两委合作,为村庄公共事项提供空间和支持。比如,在文明积分制中成为“文明积分超市,协助开展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等文明政策宣传。小卖部通过积极参与村庄治理,不仅能够吸引村民前来聚集,增强村庄活力,还能够提升小卖部经营者个人的社会声誉,进而重新树立并巩固小卖部在村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C:\Users\青木\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6xauf0ygnt5t22\FileStorage\Temp\5e14c6ab8f99f2d8e76ee5c9b1f9809.jpg

. 结语

乡村小卖部的存续不仅关乎农村零售业态的多样性,更是乡村振兴中“最后一公里”服务的重要载体诚然,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电商平台的冲击下,村庄小卖部的经营属性已经被削弱,经济效益日益减少,其变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与此同时,其社会交往属性,对于村庄公共空间的建构作用却依然坚固存在笔者在走访期间,向村民问及小卖部是否还有作用,居住在本村的老年人表示“对我来说,还是有作用的有时候还是会去小卖部东西。比如家里临时来客人,去买点饮料、零食之类的。小卖部距离近,方便。而且村里现在都没啥人了,孩子都在外工作、上学,家里没人说话,空落落的,去那里还能聊聊天说说话,热闹热闹

英国建筑理论学家布莱恩·劳森在《空间的语言》一书中谈到:“无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人聚居,你就能发现使用空间的支配规则。这些规则……既反映了我们心里最深层的需要,又反映了人类的本质。人们需要这样的空间,个体精神情感需要公共空间中的交往获得满足村庄小卖部是村民生活的透视镜。它于村民的日常购物需求,也衰于社会发展和村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但却始终存在于村民的心中它为城市化进程中坚守农村的村民提供了一片天地,以其独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构筑起一个公共空间,让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够维持日常生活所需,交流谈天,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获得生活上的便利和精神上的满足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