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社会中的媒人角色为何存在?
婚嫁自古就受到社会高度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表明婚姻缔结一靠父母,二靠媒人。如今自由婚恋成为时尚主流,婚姻注重双方的自由主观选择,但媒人的角色并未因此消失。乡土社会中媒人角色对于乡土的婚姻制度和社会文化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以媒人视角探索乡土社会媒人自身发展及其功能作用。
一、媒人巧嘴助结婚
婚嫁是人生中的最大时刻,自古以来就受到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婚姻是生育的保障,是生命延续,社会结构稳定的前提。婚姻的形态也经过漫长的演进,从群婚制,一夫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转变。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媒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媒人的界定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给适龄的单身男女介绍条件合适的另一半,撮合双方结成夫妻的人即为媒人,媒人的界定并不以双方真正结为夫妻的结果为主要依据。在古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媒人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礼制的维护者。他们熟悉婚嫁礼仪,了解双方家庭情况,在说合过程中既要考虑门第相当,又要兼顾双方利益。媒人的存在,既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婚姻的重视,也反映了婚姻缔结的规范化要求。随着社会制度的改革,我国于1950年5月颁布的《婚姻法》中,明确规定取缔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由。婚恋自由成为社会追求的主流时尚,媒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社会婚恋自由的风气虽然对媒人角色产生一定影响,但乡土社会中媒人角色并未因此消失,而是随着社会变革继续发展,依旧在乡村婚姻的缔结中发挥一定作用。自由婚恋下媒人的“媒妁之言”不是法律规定的婚姻缔结的必经程序,但媒人对于婚姻缔结和社会结构稳定的作用不可忽视。媒人的形态有所改变,如存在职业型媒人和熟人做媒等形态,但其核心功能——促成良缘、维护婚姻制度的稳定——始终未变。这种延续性恰恰证明了婚姻制度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媒人为视角,不仅可以从法律对于媒人的规定中观察媒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还可以透过媒人看到婚姻制度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发展。
二、父权制下婚姻关系中的媒人
(一)媒人角色得以存续的原因
在大集体生活和计划经济的时代下,生产队实行男女老少齐动手,男女分工不同,女子主要从事插秧,割草等轻体力活,而男子主要从事重体力活,年纪较小的儿童则主要从事放牛等活。大集体生活下,粮食按照人口分配,与此同时部分钱和粮食还要上交给国家。据Y村村民回忆,当时一亩地大概能长200-300斤粮食,村里按人头分粮食,每人大约能分到10-20斤粮食。由于医疗水平落后,粮食政策以及养儿防老的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Y村的家庭多呈现一家多子的现象。(如图1)
序号 | 年代 | 家庭 | 生育情况(不包含由于各种因素离世的孩子数量) |
1 | 40年代 | z1 | 3儿2女 |
2 | 40年代 | w1 | 5儿3女 |
3 | 50年代 | z2 | 2儿1女 |
4 | 50年代 | w2 | 1儿2女 |
5 | 50年代 | s | 1儿5女 |
图1:y村部分家庭生育情况
在大集体的生活下,“大干干到年三十,正月初一开门红”是生产队干活的真实写照。家里的丈夫和妻子忙于生产队和家庭的生计,并且家庭中孩子数量较多,在此情况下,缺乏对于孩子的日常管理,生而不养是Y村常见的现象,大多数家庭对于类似孩子下河游泳的事情,是无法管理和照顾到的,只有结婚等大事情才会受到家庭的重视。随着《婚姻法》的颁布,自由婚恋的时尚之风席卷而来,但自由婚恋之风并未立刻吹到乡村。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观念的灌输和父家长权力支配的影响,使得媒人仍为婚姻缔结的中介,媒人是传统乡村的婚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1.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观念
乡村社会是亚普罗式的,它以稳定为目标,排除一切扰乱稳定的因素。在传统社会,避孕技术和生物技术还未得到充分发展,自由婚恋下性的冲动和复杂带来的问题会影响乡村社会的秩序,例如孩子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出于乡村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追求,自由婚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被乡土社会提倡,与此相反,为了维系婚姻家庭以及乡村社会的稳定,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观念仍受到追捧。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流动性较小的传统乡村,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观念通过代际传递和文化教化,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规范。
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通过一系列制度化安排得以强化。在传统乡村,男女分工明确,男性主要从事户外劳作,女性则负责家务和纺织。这种分工模式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乡村中的公共空间往往具有明显的性别区隔,如祠堂、井台等场所都有严格的男女使用规范。在节庆活动中,男女的参与方式也大不相同,这种差异化的安排强化了性别界限。与此同时,乡村社会还会通过多重机制维护男女界限。首先,舆论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逾越界限的行为都会遭到村民的议论和指责。其次,家族组织通过家规族约对成员行为进行约束,违反者将受到相应惩罚。再者,乡村精英(如族长、乡绅)作为传统道德的维护者,也会对越界行为进行干预。这些控制机制共同构成了维护男女界限的社会网络。
在男女授受不亲的规范下,传统婚配制度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媒人作为婚姻中介,既保证了婚姻的合法性,又维护了社会秩序。访亲、订亲、结婚等环节的确立,使婚姻缔结过程公开化、规范化,有效避免了因自由恋爱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这种制度安排既满足了人口再生产的需求,又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稳定。
2.父权制父家长权力支配
在大集体生产中,男性依靠自身的生理优势,在集体生活和家庭中都占据主导地位。在家庭单位中,男性具有支配他人行动的权力。家庭中父家长的支配权,不仅是经济制约下的产物,也是对男尊女卑,男当家传统规范的顺从。家长对其家共同体的权威,是基于一种严格的、个人性的恭顺。父权制父家长的权力支配不仅体现在对家产等资源的分配上,在男女婚姻关系的形成中也有一定的体现。这种权力结构深深影响着乡村社会的婚姻缔结方式。《婚姻法》取缔包办婚姻后,父家长权力对婚姻关系支配主要体现在媒人访亲的环节。媒人会详细考察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声誉等,这些标准往往反映了家父长的价值取向。媒人的说合过程实际上是在执行家父长的择偶标准,确保婚姻缔结符合家庭利益。媒人向双方家庭传达对方家庭孩子的条件之后,经过双方家庭的同意后,会以家父长点头的形式传达给媒人。这样的形式即表达一家之中对家父长权力的顺从。在媒人访亲的阶段,家父长主要考量“对方家骨头臭不臭”,即对方家庭是否爱干净以及是否讲理两个方面。家父长对对方家庭的看法在婚姻关系的缔结中起重要作用,孩子在决定是否娶嫁对方时,很大程度上会考量家父长的意见,部分孩子秉持着“得不到家长的祝福的婚姻是不幸”的理念,甚至出现父母不同意就不结婚的做法。父权制父家长权力的支配对乡村社会中婚姻关系的缔结具有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家长忙于生产生计,并没有时间为孩子亲自挑选合适的另一半。家父长便将为孩子挑选合适的人选的任务交给媒人。媒人持着家父长的要求和理念,为孩子寻找合适的另一半。媒人是父权制家父长权力支配在婚姻关系缔结的符号体现。
(二)媒人角色的辅助性地位
Y村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八滩渠以南,淮河入海水道以北,平原地区的地势优势和充足的水源,使得该村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种植为主,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地区。村里的人大多数以农耕种植为主,不存在以做媒获得报酬为生的职业型媒人,媒人做媒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的特征。
1.媒人自我修养:高情商,会来事
从西周起,部分地区就要求嫁娶要有“媒妁之言”,“媒妁之言”正式纳入法律条文,则是从唐代开始。《唐律·户婚》中有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包办婚姻被明令禁止,媒妁之言已经不是婚姻的必经程序。但是媒人依旧在当今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对于媒人的自身素养也有一定要求,资源收集和做媒技巧是媒人必不可少的。《战国策》曰:“之男家曰‘女美’,之女家曰‘男富’。”这说明媒人需要在双方面前不断夸对方的优点。在与Y村村民交谈过程中,听到了一则有趣的事件。A村里有个“瘫子”到了适婚年龄,由于身体残疾,一直找不到另一半。家里人着急,找了媒人给他做媒。到了访亲的时候,“瘫子”坐在锅前给前来访亲的人一人摊了一块饼。媒人问“他瘫的怎么样?”。访亲的人说“摊的很好”。两家随后不久订亲结婚,婚后才发现摊饼的是瘫子。那个年代没有离婚一说,B家没办法只能让女儿和瘫子凑合过一生。Y村村民笑着说:“媒人的说媒本领可是能否促进双方婚姻的重要条件哦”。从唐代到清代,媒人要负责对聘金和彩礼数额等进行监督,并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嫁娶。现今,在Y村媒人还部分承担了对婚姻嫁娶的彩礼和条件的商榷,主要表现在对彩礼金额等事项的传达,这要求媒人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不轻易干涉双方的交谈。
2.熟人社会媒人做媒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
以庄邻庄亲形成的村落,媒人做媒大多出于好心和热情,做媒的心态具有随机性。村落里的媒人大多利用个人生活中的资源,比如上班时遇到的青年同事,闲暇时候与对方交谈一下工作、家庭,遇到条件合适的便给两人牵线搭桥,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村落,媒人做媒的对象大多是亲戚和朋友。(如图2所示)Y村媒人做媒具有较强的偶然性,不带有条件性和目的性,遇到条件合适的便向双方家长说一下,双方见个面了解一下。媒人并不执着做媒能否成功的结果,而是秉持“能谈就谈”“我是他长辈”“孩子人不错”的做好事的心态。例如,X村王家的女儿在村里做幼师,家里条件较好,是“米篓”里长大的孩子。Y村王家的儿子在村里经管所任职,家里条件一般,是“糠篓”里长大的孩子。经管所主任觉得王家儿子踏实肯干,虽家里条件不如王家女儿,但好在人长得不错,性格又好,便介绍给X村王家女儿配,最终“糠篓”里的儿子和“米篓”里的女儿结成一对。
序号 | 男方 | 女方 | 媒人 | 报酬 |
1 | Y村w男 | X村w女 | Y村w男的三姑兼同事 | 无报酬,婚宴请吃饭 |
2 | Z村w男 | Z村z女 | Z村w男大伯 | 无报酬,婚宴请吃饭 |
3 | C村w男 | D村a女 | D村w男大队同事 | 无报酬,婚宴请吃饭 |
图2:Y村部分做媒情况
3.熟人社会媒人做媒无固定的报酬
Y村的村民们大多以种植业为生,农业自身的特点使得这里的人口结构相对稳定,男女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这样的环境中,媒人同样身为村民,她们遵循季节气候的规律进行生产生计。Y村的地理位置、生产生计的季节性特点,以及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导致y村没有以做媒为生的职业型媒人。与此同时,媒人做媒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的特点也决定媒人做媒,没有固定的、明码标价的经济来源。熟人做媒,碍于情面,媒人不会主动张口索要费用。乡里风气淳朴,重视人情往来,轻视物质利益。村民们普遍认为,如果因为帮点小忙就伸手要钱,会显得过于计较,被乡里人看不起。因此,当媒人成功促成一段姻缘时,新婚夫妻为了表达感激之情,通常会以婚宴请吃饭的方式作为答谢。这种“给张家做媒,吃张家的酒席”的做法,在Y村已经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如图2所示)在以人情构建关系网络的村庄里,做媒被视为一种无私的帮助,而非商业行为。
(三)媒人角色的作用
1.作为村落人际交往的纽带
媒人要真正想成为媒人,不仅需要撮合婚姻的缔结,还需要得到双方家庭的认可。在结婚前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便是访亲环节,即媒人带着女方家庭去男方家庭进行拜访。访亲不仅考察媒人做媒的技巧,还与媒人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Y村遵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风俗,村落里没有人离婚,大家也没有离婚的意识。在大集体生活下,家庭意识深深根植在大家心中。媒人做媒成功,双方家庭便成为永远的亲家。媒人对于新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中间桥梁作用。媒人与主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映射出了村民与村民之间错综复杂而又紧密相连的社会结构。媒人说媒不仅可以促进媒人与主家之间的关系,也使得主家可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媒人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会影响做媒和人际联络。由于Y村的媒人大多数为主家的亲戚和朋友,这使得他们在做媒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凭借血缘或地缘关系建立起更加牢固的信任基础,还能够通过这一行为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在这样的村落文化中,做媒是一种加强血缘和地缘关系、传承家族情感与村落文化的生动体现。
2.促进村落之间的互动交往
在以大队为生活生产范围的集体生活下,村落和村落之间有着各自的生活领域。经济来往和通婚是两个村落得以联系的重要途径。Y村附近的村落基本上都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通婚便成为周围村落联系交往的重要途径。随着生活空间的变化,媒人说媒的空间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媒人做媒与自身的人际交往密切相关,当女性嫁到男方时,娘家的信息也随之传入男方村落,这便加强了村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熟人社会的村落也构建了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长期生活在村落里,人们不可避免的与对方沟通交往,媒人便获得了说媒的资源。媒人长期的生活空间为其整合了说媒的资源,这使得她们在乡村社会中扮演着婚姻中间人的重要角色。媒人既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文化的交流者,连接着不同村落之间的沟通与交往。媒人先以熟人为中心,熟人关系又进一步扩大媒人说媒的范围,媒人说媒圈的扩大也促进人际关系的交流。
三、乡间媒人:传统和现代的交织
媒人作为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土社会中始终扮演着独特而关键的角色。从古至今,媒人不仅是婚姻缔结的中介,更是社会关系网络的编织者。在传统社会,媒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熟悉婚嫁礼仪,了解双方家庭情况,在说合过程中既要考虑门第相当,又要兼顾双方利益。这种角色定位既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婚姻的重视,也反映了婚姻缔结的规范化要求。在婚恋自由的年代,媒人并未因此消失。在乡土社会中,媒人成为家父长意志的执行者,他们持着家父长的要求和理念,为子女寻找合适的另一半。乡间媒人依靠自身的高情商,会来事,随机给周围的人做媒,并不以做媒为自己的经济来源。乡土社会中的媒人具有加强村民与村民、村庄与村庄之间的交往的功能。理解媒人角色的演变及其社会功能,对于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媒人角色的未来走向,将深刻反映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