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文章> 回乡记
回乡记 | 张文婷:大学生回家过年:相亲的大好机会?
2025-02-27 00:04 468 阅读 由 张文婷 编辑

大学生回家过年:相亲的大好机会?

张文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家庭”一词在中国人心中的具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成家立业都被视为是人生圆满的标志。婚姻也从来不被看做是私人的事情,它更多是扮演家族中繁衍后代的角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00后的婚恋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比之前的“搭伙过日子”,年轻一代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将人与人之间灵魂的契合放在了首要位置,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择偶的困难。面对社会大量“剩男剩女”的出现,父母期望孩子步入婚姻殿堂的心情更加迫切,并不断将目光投向了仍处于校园中的大学生群体。

近日笔者的朋友小张,似乎就遇上了这么一件“麻烦事”,小张是就读于淮南某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不同于以往兴高采烈的假期回家,今年的寒假小张总显得忧心忡忡,一番询问得知,小张原来是被妈妈安排相亲了。尽管小张已明确告诉妈妈自己今年在学校谈了对象,但是妈妈问明了小张男朋友的家庭情况后并不满意,依然把自己亲戚推荐的“金龟婿”介绍给了小张,并让她先聊着。按照小张的说法,这个比他大四岁的相亲对象,说话呆板无趣,“和他聊天就像在和一个四十岁的大叔聊天”,相貌学历也不尽人意,但是妈妈却看中了对方的家庭财力,一阵浮夸吹嘘之后让小张务必认真对待。小张被夹在中间苦不堪言,目前的策略是假意顺从,冷淡对待,等自己返校时再溜之大吉。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小李身上,小李今年比小张大两岁,目前已经毕业半年,仍在家备考公务员中,面对“单身大龄”在家的孩子,小李的妈妈坐不住了,一边催促儿子认真备考,尽早上岸;另一边趁着过年亲戚朋友都在家,就给小李安排了相亲对象。不同于以往,小李这次“还在上学不着急”的借口没有用了,最终还是被妈妈按去了和相亲对象见面。据小李事后回忆,这是一场尴尬到极致的饭局,对方也是被妈妈逼来相亲的大学生,双方沉默着吃完饭后就回去了,也默契的没有再联系。

image.png 

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2017年,一项由中国高校联盟向927位在校大学生用户发起的调查中显示,其中有33%的大学生表示被家人安排过或者正准备安排相亲。而在关键词“相亲”的百度搜索指数中,数据波峰也与中国的寒暑假期不谋而合。当“相亲”遇到“假期”,不少大学生似乎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旋涡正中心。很多大学生由此心生怨言:高考前父母千方百计阻止你谈恋爱,而在上大学后,他们由巴不得你早点找个对象,并在毕业后马上结婚。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开玩笑揶揄道:找不到对象就回家相亲。相亲在大学生年轻一代里已经不知不觉变了味,并逐渐成为被排斥抵触的对象。大学生相亲群体具有什么特点?大学生为何谈“相亲”就色变?父母又为何如此焦虑给大学生们安排相亲对象?这背后反映了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对传统相亲模式的抵触以及社会的婚恋焦虑加重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以下逐一论述。

一、大学生相亲群体的特点

通过以上发生在笔者身边的案例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被父母逼迫的大学生相亲群体具有以下特点:这一类人群学历普遍较高、处于学生时代和打工人之间的过渡期并普遍对相亲行为表现消极。

(一)学历普遍较高

大学生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注册并正式接受学术教育的学生群体,这类人通常已经接受三年制或者四年制以上的大学教育,视野得到普遍拓宽,对自己的人生对具有较为清晰的规划,并普遍不认同父母毕业就要结婚生子的观念。除此之外,受大学群体中盛行的“只恋爱不结婚”以及“单身主义”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加向内关注自我情感需求满足,对谈恋爱呈现出“佛系的态度”。

image.png 

(二)临近毕业或刚工作

从以上小张和小李的案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二人被父母安排相亲时,他们正处于大学已经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标志着学生时代的尾声或终结,意味着个体即将从校园步入社会,面临人生角色的重大转变。在完成学业这一重要任务后,如果子女尚未建立起令自己满意的恋爱关系,父母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并主动介入子女的婚恋事务。

(三)对相亲行为表现消极

通过对小张和小李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两位受访者在面对父母安排的相亲活动时,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期待或情感投入,而是呈现出一种被动接受的态度。他们将相亲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并不乞求在这段相亲中遇到真爱。而研究显示,当个体将某种社交行为定义为“任务”而非“机遇”时,其参与度和投入度往往会显著降低。此外,父母过度干预子女婚恋选择的行为,容易引发子女的逆反心理,在这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情感框架下,大学生相亲很少取得成功。

二、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行为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与父母一代相比,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时代嬗变,这种变迁主要体现在婚恋目的、择偶标准、恋爱方式以及婚恋时间四个方面。

(一)婚恋目的——注重个人情感需求与自我实现

相比于“找个人搭伙过日子”,大学生群体更注重个人情感需求和自我实现。他们倾向于将恋爱和婚姻视为寻找灵魂伴侣、满足情感陪伴与交流的途径,同时也希望在婚恋关系中保持自我独立,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例如,有的大学生选择伴侣时,会优先考虑两人是否有共同话题和兴趣爱好,能否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一起追求共同的目标或个人的成长;而父母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往往将婚恋视为延续家族、稳定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他们更强调婚姻对于家庭的意义,如传宗接代、家庭的稳定与繁荣等。在为子女考虑婚恋对象时,可能会更看重对方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能否与自家匹配,以维护家族的声誉和利益。

(二)择偶标准——强调个人品势与情感基础

在择偶标准上,大学生更加把个人品质和感情基础放在首位。他们看重对方的性格、价值观、才华等内在特质,认为这些是维持长久关系的关键。一个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方善良、有责任心且与自己价值观相符而选择在一起,而不太在意对方的经济状况或外貌,相比之下,父母会更注重外在条件和社会因素。父母通常会考虑对方的经济实力、职业前景、家庭状况等,认为这些条件能为子女的婚姻提供物质保障和稳定基础。

(三)恋爱方式——追求自由与浪漫

在恋爱方式上,大学生追求自由、开放和浪漫的恋爱方式。他们喜欢通过共同参加活动、朋友聚会等方式自然地结识异性,自由地发展感情。在恋爱过程中,注重个性化和情感体验,会通过送礼物、旅行等方式营造浪漫氛围,表达爱意。父母的恋爱方式相对传统和保守。在他们那个年代,很多人通过相亲等方式认识对方,恋爱过程较为含蓄,更注重实际行动和相互照顾。父母可能会觉得现在年轻人的恋爱方式过于注重形式,不够务实。

 

image.png 

(四)婚恋时间——更倾向于单身或者晚婚

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中,“只恋爱不结婚”现象逐渐盛行,大学生普遍倾向于晚婚,希望先专注于学业和事业发展,积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后再考虑婚姻。他们认为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多追求个人梦想,拓展人生视野,不想过早地被婚姻束缚。父母则通常希望子女能在合适的年龄结婚,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完成婚姻这一人生大事,遵循传统的人生轨迹。他们可能会担心子女晚婚会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和社会舆论,也不利于生育和家庭稳定。

三、传统相亲婚姻的刻板印象

大学生对相亲产生排斥心理,除了上述婚恋观念的变化外,传统相亲的自身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在追求自由与浪漫化的大学生看来,父母的过渡介入安排的相亲往往具有“包办婚姻”的性质。

(一)形式与过程特点

传统相亲形式较为固定和刻板,通常是经人介绍后,双方在特定场合见面,这种模式让大学生觉得缺乏浪漫和情感的自然萌生过程。对追求个性化与浪漫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按部就班的方式难以激发他们对爱情的美好想象,与他们期望的恋爱开端相去甚远。除此之外,相亲的交流环境往往比较正式和拘束,双方带着明确的交友目的进行对话,这会使大学生在交流时感到不自在,难以展现真实的自我。在这种氛围下,正常的情感沟通与互动会受到阻碍,导致他们对相亲产生抵触情绪。最后,传统相亲通常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在有限时间内双方需要快速了解彼此,做出是否继续交往的判断。这种时间压力会让大学生感到焦虑,无法从容地去了解对方和表达自己,担心因为时间仓促做出错误决定,从而排斥相亲这种形式。

image.png 

(二)目的与期望特点

传统相亲往往将双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职业等现实因素放在重要位置,这种以物质和现实条件为导向的目的,与大学生追求纯粹爱情和精神共鸣的观念相冲突。他们认为将这些因素摆在首位会让爱情变得功利,使恋爱和婚姻失去了原本的美好。除此之外,父母安排的相亲通常以结婚为直接目的,这对于还处于求学阶段或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过于紧迫和沉重。大学生正处于探索自我、追求事业发展的时期,他们更希望先专注于个人成长,对婚姻的规划相对较为长远,因此对这种直奔婚姻主题的相亲目的难以接受。

(三)相亲信息真实性存疑,成功率较低

在传统相亲中,双方获取的信息往往经过了介绍人的筛选和传递,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和片面性。大学生担心基于这些不完整或不准确的信息做出的判断会有偏差,导致在见面后产生较大心理落差,进而对相亲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失去信任。由于相亲双方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面了解彼此,往往容易出现双方期望不匹配、缺乏共同话题等问题,导致相亲的成功率相对不高。大学生可能会认为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成功率不高的方式上,不如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更合适的对象。

综上所述,传统相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年轻人的需求。他们渴望在相亲过程中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标准去寻找那个真正契合的人。相比之下,一种新颖的专属于年轻人大学生的“相亲方式”正在兴起:在音乐节、狼人杀、剧本杀、徒步等休闲活动中寻找爱情。相比于传统相亲模式,“搭子社交比较轻松,有相同兴趣谈得来,大家也不急着马上就要凑成一对,这种与人交往的过程令大学生感到更加舒适自由。

四、大学生相亲背后折射的深层次社会问题

从深层次来看,大学生或自愿或被动卷入婚恋这个市场之中,成为相亲大军中的一员,其背后反映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代际观念冲突、城市青年面临的婚恋窘境以及当今这个社会关于婚恋焦虑的进一步加重。

(一)父母与子女代际观念冲突

在传统家庭观念中,婚姻被视为人生的重要里程碑,父母往往希望子女在适龄阶段完成婚姻大事,以符合社会期待和家庭责任。然而,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发展、职业规划和情感自由,这种观念差异导致代际之间的摩擦。尽管现代社会倡导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但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仍然在婚恋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父母安排相亲往往注重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现实因素,而忽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匹配。这种矛盾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文化观念的断裂与融合,也暴露了年轻人在追求个人幸福与满足家庭期待之间的两难境地。

(二)当下城市青年面临的婚恋窘境

许多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会留在较为发达的城市发展,成为“都市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入社会后,他们在社交和生活上面临的多重压力,由于生活方式的惯性,许多人都会为了职业晋升或者教育深造等前途发展错过适龄结婚的机会,而交往圈里狭小、通勤距离长、自由支配时间不多等现状更使都市青年情面面临的困境愈发艰难。父母通过安排相亲,试图为子女提供一种“捷径”,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伴侣,以减轻未来的生活压力。这种行为反映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和年轻人向上流动困难的现实。

(三)社会对于婚恋年龄普遍退后的焦虑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结婚的平均年龄为24.98岁,而根据中国妇联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平均结婚年龄为26岁,结婚年龄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从生活中观察可知,婚恋网站、相亲大会中适龄或“大龄”未婚男女到处可见,“剩男剩女”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男男女女的“主动相亲”,还是父母代劳的“白发相亲”,本质上都是社会对婚龄推后这一现象产生焦虑的真实写照。

五、结语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回家过年期间被父母安排相亲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是家庭内部的代际冲突,更是社会转型期婚恋观念变迁的缩影,这一现象也折射出城市青年在婚恋问题上的现实困境以及社会对婚恋年龄推迟的普遍焦虑。未来,如何在尊重个人选择与满足家庭期待之间找到平衡,如何缓解社会对婚恋问题的焦虑,将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课题。而通过深度理解代际观念存在的显著差异、关注年轻人真实的情感需求,并积极推动婚恋观念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或许能够为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更为切实有效的方案,助力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婚恋关系。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