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周期:2025年5月30日-2025年6月30日
本月阅读书目: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性经验史》,舒国滢的《法哲学沉思录》,应星的《中国社会》。
以下简要介绍《规训与惩罚》,
第一部分讨论了古代的酷刑,通过描述一个断头台这种公开处刑的场景,展示了权力如何在肉体上施加影响。公开处决不仅仅是一种司法仪式,也是一种政治仪式,因为违法者除了侵害受害者它也冒犯了君主,因为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公开处决的仪式中,不仅是对犯罪者的惩罚,主要角色其实是民众,也就是以儆效尤和唤起恐怖感,对权威的敬畏。
第二部分惩罚方式的转变是出于内心或义愤的呼喊,凶手的人性也值得尊重,就引发了刑罚制度的变革,要求排除酷刑,主张惩罚适度原则,应当以温和的方式进行,从而促进了监狱制度。这种转变是权力运作方式的变化,即权力从公开的肉体惩罚转向更为隐蔽和日常化的规训,在观念上对人予以控制。“愚蠢的暴君用铁链束缚他的奴隶,而真正的政治家则用奴隶自己的思想锁链更有力的约束他们,这种联系更牢固。”
第三部讲的是规训的机制。福柯通过分析学校、军队、医院工厂这些机构中的规训实践,对人的空间分配进行控制(比如学校座位、名次定等级),还有对人的活动进行控制,(比如通过时间表来规定节奏、安排活动),以及通过层级监视、检查这些规训的手段,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日常的规训程序来控制和塑造个体。另外特别强调了全景敞视主义,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了一种有意识的和可持续的可见状态,在这种方式下,无需使用暴力来使犯人改邪归正,强制疯人安静下来,强制工人埋头干活,强制学生专心学问。
最后一部探讨了监狱制度如何成为现代社会中权力运作的关键机制。福柯认为,监狱不仅仅是惩罚犯罪的场所,他并不能消灭犯罪,反而它还生产犯罪,使犯罪专业化。之所以需要监狱就是通过对犯人贴上危险标签,来维持对非法活动的控制,因此来为权力执行提供正当性。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是处于全景敞视监狱的居民,考勤系统记录着上班族的每分钟,社交媒体的算法评估我们的言行喜好,以及各种绩效指标量化我们的价值,但是这种规训从物理监视升级为数据监控。
阅读周期:2025年7月1日-2025年9月28日
本月阅读书目: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现代性与大屠杀》,费孝通的《乡土重建》《生育制度》,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
以下简要介绍《流动的现代性》:
在本书中,鲍曼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在现代社会,流动性已经取代固定性成了事务和事情追求的理想状态。在流动性的状态下所呈现出的特征是不确定性,无知感,无力感。“生活在流动的现代性的条件下比得上在危机四伏的雷区行走。”具体从解放、个体性,时间空间,劳动,共同体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流动的现代性的特征表现。
流动的社会中, 解放不是获得一个稳定的身份,而是变成了持续的“摆脱”的过程,而非“获得”某种状态。个体被要求不断摆脱现有的身份、工作、关系和承诺,以保持“灵活性”。对于人的个体化,身份像是一个舞台角色,需要个体不断的表演、塑造、更换,但没有一个角色是稳定可靠的。个体化的主要场域发生了变化,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消费领域,个体的价值和认同不再通过工作来定义,而是通过消费选择和审美风格来彰显。工作伦理失效,工作呈现出短期、灵活和不稳定性的特征,而且这和新穷人的产生相关联。这些新穷人是有缺陷的消费者,他们无法履行消费社会的核心义务,因此被排斥、被边缘化。
在这种流动的现代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与过去那种基于地缘、血缘或共同阶级命运的“坚固”共同体截然不同。鲍曼用“衣帽间式共同体”和“狂欢节式的共同体”来描述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形态。衣帽间式的共同体是观看演出的观众平时可能志趣相异,爱好不同,但在进入剧场时都会穿着适合那一场合的服装,服从一种与他们平时不同的着装规则。这类共同体是短暂、情境化和功能性的。它们因某个特定的事件而迅速聚集,个体在其中获得一种短暂的热情共鸣和归属感,就像在演唱会上一起挥舞荧光棒的陌生人。比如说在微博的各种“超话”讨论中,不同的人们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交流相关话题、分享见解和感受,形成一种群体归属感。然而,一旦事件结束,这种共同体便迅速消散,成员们各奔东西,彼此间不留下任何实质性的责任或持久的纽带。这种共同体提供的是一种归属感的“幻觉”,它满足了人们对联系的瞬时渴望,却巧妙地规避了长期承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