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周期:2024年10月26日-11月26日
本月我阅读的是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生命政治的诞生》、陈柏峰老师的《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朱晓阳老师与侯猛老师的《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我将围绕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监狱”进行阐述。
《规训与惩罚》在有些版本又被译为《规训与惩罚:监狱之诞生》,可以说该书字面上是在描述监狱的产生历程,在该书的第三部分“规训”中,福柯从肉体谈到技术,在古典时代后,为了控制人,出现了一整套技术——对人的空间分配、对活动的控制、筹划创生、编排力量,规训是为了能使用某种集合力,规训需要纪律,纪律需要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这里的描述就已经有一点监狱的味道了,其中的第三章“全景敞视主义”先是展开叙述了边沁所提出的全景敞视建筑的建筑学形象:四周为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周围一圈是一个窗户,窗户正对着环形建筑,环形建筑区分为多个小囚室,囚室上的两个窗户使光亮能从一端向另一端,瞭望塔之上有监督者,可观察到囚室内之人,这样的全景敞视建筑具有封闭的功能,除了具备最基本的观察(或者说是监视)的功用,此类建筑还能成为一个实验室,被视为一个试验、改造、规训人的机构,这种全景敞视建筑的用途多样。全景敞视建筑的内容成为了后文的先导,第四部分就进入书名中的“监狱”了,监狱之发源很早,不能仅以何时进入法律成为典型刑罚而论,只要有那么一种机构:给人施加了某种肉体之压力,让人驯顺、有用。也就是“监狱”被预设成为一种改造人的机构,虽以隔离为首要原则,但并非绝对剥夺所谓的“纯粹的自由”,兼具执行、认识作用,并衍生出七条具体的条件。
实际上,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为我们描述的“监狱”不仅仅是通常所认为的关押犯人的场所,而是以此来类比社会结构,圆形敞视主义的监狱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符合民主社会的架构的,因为圆形敞视主义的建筑其中所有的瞭望塔十分有助于监督,对于民主社会而言,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强调监督的重要性,而且,监狱中的纪律近似于国家中的法律。也有观点认为,监狱所隐喻的是现代社会的控制技术。
阅读周期:2024年11月27日-12月29日
本月我阅读的书目为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冯象《木腿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修订版)、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我选择解读的是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中的“现代性”一词,该词几乎贯穿了全书,是全书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在《现代性的后果》开篇,吉登斯对“现代性”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其以十七世纪初的欧洲为中心向世界拓展。“现代性”其实是人类社会断裂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将人类抛离社会秩序的轨道,并基于此形成崭新的社会形态。在外延层面,这种断裂体现为跨越全球的联系方法,在内涵层面,改变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一直以来,鉴于社会进化论之影响,这种断裂从未受到重视,将现代社会制度从传统社会秩序分离的断裂,涉及“现代性”到来的绝对速度、变迁范围与固有特性。依据吉登斯所引观点,在马克思、涂尔干眼里,“现代性”利大于弊;但在韦伯眼里,“现代性”的所有好处背后都有相应的代价。“现代性”有三个主要来源:时空分离、脱域与知识反思运用,这三个来源在《现代性的后果》中被一一展开。时空分离与形式重组产生了“分区制”,脱域指社会关系从彼此相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通过对不确定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分开,“现代性”反思中,社会实践不断受到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与改造,并以此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特征。除此以外,《现代性的后果》还探讨了与“现代性”密切相连的制度性维度,即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机器与暴力工具控制。与此同时,“现代性”的不确定源自世界失控,其自身亦伴有极权、大规模战争、生态破坏、经济机制破坏等不良后果。《现代性的后果》创作于20世纪,该书注意到“现代性”阴影后的环境问题、和平问题以及经济问题等,到了今天,也就是21世纪,该书仍对反思社会进步衍生的问题具有很大价值。同时,《现代性的后果》还能启发新的思考,诸如在20世纪并不存在的智能技术,在21世纪已然蓬勃生发、遍地开花,成为时代进步的主要特质,甚至有学者以“智能时代”将之定义,对于这些新技术有关的伦理问题等,除结合吉登斯的思想予以考量,还能有何具备独创性的观点,有待探寻。
阅读周期:2024年12月30日-2025年2月27日
本月我阅读的书目为甘阳《通三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霍姆斯《法律的道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版)、赵耀彤《法治的追问:基层司法观察笔记》(中国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贺欣《街头的研究者——法律与社会科学笔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我选择解读的是《通三统》这本书的书名的含义,即“通三统”的内涵。
“通三统”最初是中国古典思想中的概念,被甘阳借以探讨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文明主体性,甘阳认为,康有为的许多观点是很难被超越的,“大同”基于“天赋人权”,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在上篇是甘阳在清华大学的讲演,讲的就是新时代的“通三统”,即在当代存在三种传统,分别是改革二十五年来形成的传统也就是改革开放带来许多观念,以“市场”为中心而展开,另一个是共和国开国以来毛泽东时代形成的传统,特别强调平等与正义,最后是中国数千年沿袭的文明传统,就是传统文化或称之为儒家文化。甘阳指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中国人不是必然地了解中国,现在看中国,要站在全球角度。苏联的工业化程度、受教育程度都远远高于中国,但中国的经济改革却实在地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对此,谢淑丽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逻辑》中指出,中国地改革是在“分权化”轨道上进行的,苏联无法对其进行仿效,造成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苏联没有毛泽东的存在,毛泽东使计划经济从来没有在中国完全存在过,随后,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在这一基础上完成。弗朗茨·舒曼在《共产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与组织》中提出,中国在苏联道路和“延安道路”二选一时,毛泽东强烈反对将工业化变为只是中央计划与知识分子的事。同样的,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紧密相连,一个现代社会如果没有足够的传统文明凝聚力,很难不分崩离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构成经济改革胜利的重要因素。在中篇,甘阳在跨学科研讨会上发言,认为从90年代开始,中西融合论侧重强调追求融合出去,失去了对自主性的坚守。以国家拍卖行为例,艺术的标准已经是金钱,潘天寿的“中西距离论”不仅要求距离,更要求两端深入,中国文化要拉开距离、保证专长,甘阳自己在清华大学试验通识教育,认为这种“两端深入”可以成为大学教育的原则,通过拉开时间的长度以抗拒全球化衍生的空间距离消失之题。全球化的最大问题就是空间距离的缩窄,以教育抵制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甘阳提倡建立一个西方文明、中国文化两端深入的通识教育主干,以经典文本阅读为重心,通过拉长时间、历史,抵制同质。
阅读周期:2025年2月27日-2025年3月30日
本月我阅读的书目为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8年)、朱晓阳《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2003~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我选择解读的是朱晓阳《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2003~2009)》中的“彻底解释”一词。
按照朱晓阳自己的描述,这是一本关于水、土和家宅的地志,当代地志研究背后体现着实用主义倾向,也就是实用主义的哲学知识论背景,地志视角涉及一个基本概念——“彻底解释”。导论中,朱晓阳将地志、农民与国家关系、社会理论、地方性知识、栖居进路、记录文化分别予以联系,关于所涉及的“彻底解释”概念,引入是为使人类学对于“他者”的理解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其带来的影响是使包括地志在内的人类学知识论问题得到实用主义化的解决。这里的“彻底”并不等同于“激进”,而是指解释者与当地人或“他者”在共同面对的世界中,将他者可观察句子作为“起点”,戴维森指出,解释着可以获得关于当地人的世界看法、理论性观念的约定或“真值”,此处的“真值”取决于说话者、解释着与共同面对的世界连接起来的一种三角关系。社会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理解“他者”的世界看法和生活世界的学问而言,正是一种必须依赖于戴维森式三角形关系的解释学。“彻底解释”的引入,使人类学重新强调“田野调查”与“民族志”作为知识基础的重要性,
朱晓阳认为在彻底解释时代,地方性、本土性知识的理论化和普适化通过民族志作者、当地人、共同面对的世界的三角关系获得。彻底解释能够使相对主义不再站得住脚,为社会理论概念提供一条“相对主义”获得普同性的认识论路径,帮助人们在共同主体的世界中,使得“传统知识”获得普同性的地位。
“地方性知识”是对本地事件的认识或想象,包括本地人显性或表达出来的认识与隐性没有表达出来之认识。格尔茨的深描说在解释如何能够进入“文化持有者的眼界”确实存在虚幻性,格尔茨的“厚描”就强调了一种“对模仿眨眼的模仿眨眼”,保留着赖尔行为主义痕迹,总要以“眨眼”为前提,“厚描”也可能来自与当地人的对话。景观视角与栖居视角应在研究中得以互相补充,类似于结构与能动性需要。朱晓阳在书中指出,阐释人类学盯住公共符号或是符号性事件,对之进行“深描”,用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彻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