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读书会> 读书会
余兮阅读书目(截至2024年12月29日)
2024-12-04 01:35 480 阅读 由 编辑

阅读周期:2024年10月26日-11月26日


本月我阅读的是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福柯的《规训与惩罚》《生命政治的诞生》、陈柏峰老师的《法律的经验研究方法》、朱晓阳老师与侯猛老师的《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我将围绕福柯《规训与惩罚》中的“监狱”进行阐述。

《规训与惩罚》在有些版本又被译为《规训与惩罚:监狱之诞生》,可以说该书字面上是在描述监狱的产生历程,在该书的第三部分“规训”中,福柯从肉体谈到技术,在古典时代后,为了控制人,出现了一整套技术——对人的空间分配、对活动的控制、筹划创生、编排力量,规训是为了能使用某种集合力,规训需要纪律,纪律需要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这里的描述就已经有一点监狱的味道了,其中的第三章“全景敞视主义”先是展开叙述了边沁所提出的全景敞视建筑的建筑学形象:四周为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周围一圈是一个窗户,窗户正对着环形建筑,环形建筑区分为多个小囚室,囚室上的两个窗户使光亮能从一端向另一端,瞭望塔之上有监督者,可观察到囚室内之人,这样的全景敞视建筑具有封闭的功能,除了具备最基本的观察(或者说是监视)的功用,此类建筑还能成为一个实验室,被视为一个试验、改造、规训人的机构,这种全景敞视建筑的用途多样。全景敞视建筑的内容成为了后文的先导,第四部分就进入书名中的“监狱”了,监狱之发源很早,不能仅以何时进入法律成为典型刑罚而论,只要有那么一种机构:给人施加了某种肉体之压力,让人驯顺、有用。也就是“监狱”被预设成为一种改造人的机构,虽以隔离为首要原则,但并非绝对剥夺所谓的“纯粹的自由”,兼具执行、认识作用,并衍生出七条具体的条件。

实际上,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为我们描述的“监狱”不仅仅是通常所认为的关押犯人的场所,而是以此来类比社会结构,圆形敞视主义的监狱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符合民主社会的架构的,因为圆形敞视主义的建筑其中所有的瞭望塔十分有助于监督,对于民主社会而言,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强调监督的重要性,而且,监狱中的纪律近似于国家中的法律。也有观点认为,监狱所隐喻的是现代社会的控制技术


阅读周期:2024年11月27日-12月29日


  本月我阅读的书目为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冯象《木腿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修订版)、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我选择解读的是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中的“现代性”一词,该词几乎贯穿了全书,是全书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在《现代性的后果》开篇,吉登斯对“现代性”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指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其以十七世纪初的欧洲为中心向世界拓展。“现代性”其实是人类社会断裂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将人类抛离社会秩序的轨道,并基于此形成崭新的社会形态。在外延层面,这种断裂体现为跨越全球的联系方法,在内涵层面,改变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一直以来,鉴于社会进化论之影响,这种断裂从未受到重视,将现代社会制度从传统社会秩序分离的断裂,涉及“现代性”到来的绝对速度、变迁范围与固有特性。依据吉登斯所引观点,在马克思、涂尔干眼里,“现代性”利大于弊;但在韦伯眼里,“现代性”的所有好处背后都有相应的代价。“现代性”有三个主要来源:时空分离、脱域与知识反思运用,这三个来源在《现代性的后果》中被一一展开。时空分离与形式重组产生了“分区制”,脱域指社会关系从彼此相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通过对不确定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分开,“现代性”反思中,社会实践不断受到实践本身的新认识的检验与改造,并以此在结构上不断改变特征。除此以外,《现代性的后果》还探讨了与“现代性”密切相连的制度性维度,即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机器与暴力工具控制。与此同时,“现代性”的不确定源自世界失控,其自身亦伴有极权、大规模战争、生态破坏、经济机制破坏等不良后果。《现代性的后果》创作于20世纪,该书注意到“现代性”阴影后的环境问题、和平问题以及经济问题等,到了今天,也就是21世纪,该书仍对反思社会进步衍生的问题具有很大价值。同时,《现代性的后果》还能启发新的思考,诸如在20世纪并不存在的智能技术,在21世纪已然蓬勃生发、遍地开花,成为时代进步的主要特质,甚至有学者以“智能时代”将之定义,对于这些新技术有关的伦理问题等,除结合吉登斯的思想予以考量,还能有何具备独创性的观点,有待探寻。



分享
微信扫码分享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