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周期:2024年10月26日-11月26日
我这个月读了四本书,《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和《小镇喧嚣》,这个星期正在读《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后续打算阅读韦伯的《支配社会学》、《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法律社会学、非正当性支配》、《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学术与政治》。以下简要介绍《自杀论》,如书名所言,关键词是“自杀”。但由于篇幅所限,所介绍的只是其理论的冰山一角——“利己主义自杀”。
涂尔干在排除了自然环境和心理因素对社会自杀率的影响后,引出了社会如何影响自杀率的论题。在利己主义自杀一章中,他发现在宗教领域中,清教徒比天主教徒更容易自杀。原因是清教的整合度低,当自由问询精神充斥整个宗教时,使人们的求知欲上升,以致于重建了整个道德秩序。在讨论完宗教与自杀的关系后,涂尔干将目光聚焦于家庭与政治,并发现自杀人数的多少不论与家庭社会整合程度,还是与政治社会整合程度都成反比。涂尔干因而得出结论,自杀人数的多少与个人所属群体整合程度成反比。最后得出了利己主义自杀的定义:个人所属群体的社会团结性不强,使人无法依靠集体,而只能依靠自己,在自己无法实现特定目标的情形下产生的自杀。
在书的最后,涂尔干探讨了如何降低利己主义自杀的问题。他认为解决利己主义自杀的唯一办法是使得社会群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便这些群体更加牢固的留住个人,个人更加依恋群体。接着他探讨了哪种团体,最适合于人们恢复这种有益的团结。首先不是政治团体,也不是宗教团体,更不是家庭。涂尔干认为还有一种没有讨论到的团体,这就是同类劳动者履行同样职责的合作者,联合起来形成的职业团体或行会。因为他是由从事同类工作的个人组成的,他们的兴趣是一致的,所以再没有比他更合适于形成社会思想和社会感情的场所了。这里还要说明一下行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它是由个人组成的,但是没什么东西把他们彼此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只有表面的和断断续续的关系,甚至随时准备把对方当作竞争者,而不是当作合作者对待。但是有朝一日他们有了许多共同的事情,他们和他们所属的群体之间的关系就会在这一点上密切起来,一致的感情便油然而生生。这是其他团体无法完成的功能。
阅读周期:2024年11月27日-12月29日
这个月我阅读了《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的上下卷,《置身事内》和《支配社会学》这四本书,目前正在阅读《经济与历史 支配的类型》,未来想阅读《法律社会学》,《学术与政治》。这次我想分享的是《支配社会学》中的卡理斯玛型。支配是个人将自己的意志加之于他人的可能性。韦伯将支配分为,基于利害状态的支配(基于市场独占地位的支配,被支配者仍有形式上的自由)和基于权威的支配(对支配者绝对的服从)。这两个概念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区分,且两者是相互转化的。
这本书仅讨论权威支配,并以支配的正当性为标准,对权威支配划分为。一是基于合理规则的制度。在制度之下,委任的人要求获得的服从,是服从于规则,而不是特定的人。官僚制是典型。二是基于传统和人的权威,对特定人的服从。家父长制是典型。三是在非日常化的事务中产生的,对卡里斯马的信仰,即信仰先知,英雄等具有特殊神力的人。卡里斯马人典型。历史中的支配是这三种类型的变形或者混合。
卡理斯玛型支配,诞生于超越常规经济活动的需求之中,如危机时刻,由具有非凡才能的领导者所引领,这种支配不依赖于薪酬和教育体系。其权力的根基在于被支配者的认可,因此这种支配形式极为不稳定,要求领导者不断证明其天赋。卡理斯玛型支配具有革命性质,与官僚制不同,后者仅要求人们从外部适应其技术成果,而无需深究其内在特征和理念。卡理斯玛型支配的影响力是深入心灵的,能够在被支配者心中树立新信仰,从内部摧毁旧规则。这种支配形式源于非常态需求,因此本质上不稳定,一旦需求消失,或者社会经济条件变化,支配结构便可能崩溃,变成日常的稳定状态,转变为一种制度,同时这也是卡理斯玛型支配者及其追随者所渴望的,他们希望自己的统治地位变成长期性的。在此过程中,卡理斯玛型支配与传统家产制相互融合,有可能成为既得权利的合法基础。
卡理斯玛型支配也有可能实现即事化,从个人天赋转变为一种资质。例如,人们可能相信卡理斯玛可以通过血缘传递,成为世代传承的财产,或者通过国王加冕仪式等人工或巫术手段转移卡理斯玛支配资格。这样,卡理斯玛与官职结合,走向制度化,从个人化的启示和英雄信仰转变为永久性组织,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
在此过程,致使卡理斯玛通知不断衰微的,最不可阻挡的力量是合理的纪律。伴随着政治军事,经济需求的理性化和纪律化,越来越限制了卡理斯玛的意义。
阅读周期:2024年12月30日-2025年2月27日
我这个寒假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接下来的时间打算把马恩选集阅读完。这两卷中,我感兴趣的是地租和机器与工人的关系。本文主要讨论马克思的地租概念。马克思讨论地租是从土地所有权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土地所有权是封建、小农维持生计的土地所有权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影响形成的特定历史形式。所有权是以一部分人对土地的垄断为前提的,通过垄断,人们从土地中获得利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土地所有权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考察这种垄断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的经济价值是必要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土地耕作者变成了雇佣工人,农业成为资本的特殊开发场所,资本家在这里叫租地农场主,租地农场主为获得在土地上使用自己的资本,在一段时间内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一个货币额度。由此作为劳动条件的土地和土地所有者完全分离,出现了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
任何资本都可以资本化,所以我们可以想象200元/年的地租是4000元资本的利息,这4000元的资本的利息,像购买其他东西一样,只是用来购买了土地。当利息率由5%降为4%,200元的利息变为5000元资本的利息。当地租不变,土地价格涨落将只受制于利息率,且呈反比趋势。马克思在前文提出了社会发展会使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又因为利息率取决于利润率,所以利息率也是下降趋势,最后土地价格将是上涨趋势。这从经验上也是可以证明的,在社会发展中,土地产品的市场和需求增大,对土地的直接需求也增大(对非农部门的吸引),土地价格将不断上涨。马克思将地租分为几种: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等。
级差地租:当大部分人用蒸汽机1推动工厂,1个人用瀑布推动工厂,有瀑布的资本家生产成本比使用蒸汽机的资本家低10元,这构成了超额利润,即处于有利地位的产业资本家的个别生产价格与整个生产部门一般生产价格的差额。使用蒸汽机和使用瀑布有什么差别?差别是使用蒸汽机可供一切资本自由使用,而瀑布是垄断于少数人手中。利用瀑布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不是产生于资本,而是产生于资本对一切能够被人垄断并且已被人垄断的自然力的利用,是这种个人资本的个人生产价格与该生产部门的一般资本的一般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瀑布的概念可以转化为土地。瀑布和土地一样没有价值,其所体现的价格只是占有超额利润在产业资本家的计算罢了,这超额利润构成了级差地租。级差地租1:在最好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面积相等而肥力(或位置)不同的土地上的等量资本所具有的不同生产率的结果,由投在最坏的无租土地上的资本的收益与投在较好土地的资本收益的差额构成。级差地租2是将等量资本依次序投在同一片土地,由此产生的不同投资生产率差异形成的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是在土地私有制下,农业资本家不管租用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的形成由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为条件。垄断地租指从独特自然条件的土地获得超额利润转化而来的地租。关于非农业用地地租。比如建筑地段地租相比于农业用地,位置起决定作用。
阅读周期:2025年2月27日-2025年3月30日
这个月我阅读了马恩选集第三卷和第四卷,这次我想分享的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中的《论住宅问题》的第一篇。
这一篇文章讨论的住宅短缺是指工人的恶劣住房条件因人口的突然涌入城市而特别恶化,房租上涨,导致每所房屋更加拥挤,有些人找不到栖身之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石是:资本家依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购买劳动力,迫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再生产支付给劳动力的价格所需要的时间,而从劳动力中榨取远远超过其价值的价值。而后来,从工人们那里无偿夺走的剩余价值在非劳动阶级中的分配,是在欺诈和争吵中完成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买卖,由卖主欺骗买主。这种欺骗对工人和一切阶级都是伤害,只不过对工人阶级的伤害更大。住房短缺问题就是一个例子。建筑商将原本地块上的工人建筑推倒建造昂贵的住房,工人从市中心被排挤到市郊,工人住房变得又小又差。
米尔伯格认为“承租人对房主的关系,完全和雇佣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一样。”恩格斯认为这完全不对。出租人不论在承租人那里占了多少便宜,这始终只是已经存在着的先前生产出来的价值的转让,而承租人和出租人共同占有的价值总量仍旧不变。一个工人,无论资本家付给他的劳动的报酬低于、高于或等于它的价值,他的劳动产品总是被人诈骗去一部分;而承租人则只是在他不得不付出高于住房价值的房租时才有这种遭遇。
米尔伯格认为”房屋建造起来,就成为“每年获得一定款项的“永恒的权利根据”。至于这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房屋究竟怎样成为权利根掘。蒲鲁东主义者却默不作声。然而恩格斯认为这正是他应当说明。每当蒲鲁东主义者看不出经济联系时,他就逃到法的领域中去求助于永恒公平。蒲鲁东先从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法的关系中提取他的永恒公平的理想。然后,他反过来又想按照这种理想来改造现实的商品生产和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的法。恩格斯拿一种化学家比作蒲鲁东主义者,这样的化学家不去研究物质变换的现实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解决一定的问题,却要按照‘自然性’和‘亲和性’这些‘永恒观念’来改造物质变换,那么对于这样的化学家人们该怎样想呢?
米尔伯格认为“工人被逐出自己的家园是一个大退步。”而恩格斯认为这正是工人获得精神解放的最首要的条件。正是现代大工业把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者变成了一个完全没有财产、摆脱一切历来的枷锁而被置于法律保护之外的无产者,正是在这个经济革命造成的条件下,才可能推翻剥削劳动阶级的最后一种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