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周期:2024年10月26日-11月26日
本月阅读书目如下:《社会分工论》,涂尔干著;《置身事内》,兰小欢著;《治城:中国城市及社区治理探微》,王德福著;《群众的时代:社会转型期的城市基层治理》,王德福著。本月读书量上还有欠缺,读的理论书籍较少,下个月需要提高读书量。以下通过介绍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这对概念,简要总结自己对该书的理解。
涂尔干认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的社会整合方式会产生很大差异,因此他将从历史到当时所出现的社会类型大致分成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其间现实出现的社会状况是这两种社会类型的变种。这两种社会类型分别是起于相关个体组成的原始人群到城邦的无组织社会,和起于城邦到大规模民族的国家。第一种类型把各个心灵结合成人群,因而被称为机械团结,它具有意识相似性和观念与感情共同体;第二种类型是功能分化和分工的产物,是专门功能相互依赖的结果,因而被称为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之所以“机械”是因为这种社会整合的建立是基于相似性基础上的,个人异质性越高,社会团结力越低,因此它要求社会中的个人丧失自己的运动,使个人不属于自己,从而不带中介的直接属于社会实现强制结合。而有机团结则以个人的相互差别为基础,由于劳动不断分化,个人的活动专门化为社会提供凝聚力和结构特征,个人在这过程中不断依赖社会、贴近社会,从而实现整合。
两种社会类型在现实社会中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不同,人类社会初期因人口较少、沟通不便主要体现的是机械团结;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口逐渐密集、城镇逐渐形成和扩大、沟通越发便利,社会密度不断提高、社会容量逐渐增加,人类生存的竞争性更加残酷,为了维持生存、保持和谐,分工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有机团结。
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转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它存在一个过渡的阶段。如果说机械团结对应的法律类型是压制性法律,那么有机团结对应的则是恢复性法律,它不具有抵偿性,而只是将事物“恢复原貌”。压制性法律与集体意识相呼应,而恢复性法律则随着自身的完善与集体意识相去甚远。此外,它们之间的作用方式也不一样,压制性法律之间作用于整个社会,而恢复性法律则是通过专门的机构作用于社会。
涂尔干之所以如此强调社会整合的作用,目的并不是为了去压制和消灭个人,而是促进个人成长,生成独立人格,使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个人只有趋向于社会,才能趋向于自己。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作为手段实现个人的社会化,需要职业团体作为中介实现政治民主,需要个人奉献于社会实现自身的强大。
阅读周期:2024年11月27日-12月29日
本月阅读书目如下:《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准则》,涂尔干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柯文著;《县乡的孩子们》,杨华、雷望红著。下个月将继续围绕涂尔干的书籍进行阅读,并且需要注意阅读的体系性。以下通过介绍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对“图腾制度”这一宗教最基本形式的分析,简要总结自己对该书的理解。
涂尔干通过对澳洲土著氏族社会的分析,确立图腾制度作为最基本的宗教形式。图腾的神圣性来自人生存所依赖的社会关系,所以社会是神圣性的根本来源。图腾首先是一个符号,它是我们称之为图腾本原或者神的外在可见的形式。其次,它也是一种名为氏族的确定社会的符号。它是氏族的旗帜,是每个氏族把自己和其他氏族区分开来的记号,是氏族个性的可见标志。图腾形象是为了证明一定数量的个体分享了共同的道德生活,加强其群体黏性。每个群体都把它集会的惯用地点附近最常见的动物或植物用作它的标志。
图腾制度不是关于动物、人或者图像的宗教,而是关于一种匿名的和非人格的力的宗教;谁也不能完全拥有它,但又都可以分享它。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它是每种图腾所敬仰的那个神,但它是非人格的神,没有名字或历史,普遍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散布在数不胜数的事物之中。一个对象,不管是个体的还是集体的,只要它在我们心中的表现赋有一种力,能够自动地引发或抑制我们的行为,而不计行为的任何利弊后果,那么我们就说它激发出了尊崇。社会对意识所拥有的绝对权力,并不是它在物质上所特有的无上地位,而是由于它所赋有的道德权威。来自舆论的道德力量和神圣事物所赋有的道德力量是同出一源的,并且是由相同的要素构成的。
涂尔干认为图腾本原不仅是一种图腾力,也是一种道德力,这种力非常容易转化成为一种确切意义上的神性。当原始人们聚集起来一起活动,即进行“集体欢腾的时候”参与者会体验到平常不同的心理变化,他们发现他们的斗志高昂,充满力量。尽管在现实世界中,他们身体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他们心理的感受让他们坚信正是这种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刻才产生出这种与平时他们独自一人时不同的力量。一旦原始人认识到这种力量的存在,一切有关这种力量的观念也就形成了。
这种力量也可以称作为道德力量,因为它们所转达的不是物质事物影响我们感觉的方式,而是集体意识作用于个体意识的方式。这也回答了,为什么泛灵论和自然崇拜是需要放弃的,这些理论所做分析没有触及根本,所谓的崇拜自然事物,实际是崇拜的这种本原的力。这种力才是一切宗教虔敬的根源。
阅读周期:2024年12月30日-2025年2月27日
本月阅读书目如下:《原始分类》,涂尔干著;《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爱德华·考文著,强世功译;《斗争与妥协:法英美三国宪法纵横谈》,埃米尔·布特米著,李光祥译;《土地的黄昏》,张柠著。以下通过介绍涂尔干在《原始分类》中对澳洲土著的考察,简要总结自己对该书的理解。
涂尔干对分类做出了定义:分类是指人民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涂尔干认为,分类绝不是人类由于自然的必然性而自发形成的。那么这样的分类是如何形成的?涂尔干依次分析了澳洲、祖尼人以及中国原始分类的模式。
在以澳洲、奥马哈、祖尼人为代表的由氏族为依据向以方向为依据转变的分类系统中,涂尔干指出,氏族是分类的根本原则,不过有向方向转变的表现。在澳洲部落,每个部落下分两个胞族,这为“属”,胞族下又分两类系统,两个姻族或多个氏族,这为“种”,氏族或姻族下为个体,个体通过图腾崇拜凝结在氏族之下。
在澳洲的分类类型中,涂尔干指出澳洲原始社会是以氏族为基础,胞族是对成员进行分类的最大范畴,而氏族,姻族则次之。胞族与姻族的关系即可被置换为属与种的关系。某些情况下,一个胞族的图腾为图腾,而一个氏族共享同一个图腾。主图腾、次图腾中个体起着一个中介的作用,会觉得与自己关系更近的次图腾更亲密,但仍认同更具普遍性权威性的主图腾为自己的本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事物都被划分到了图腾中,万事万物在分类中已经被人格化了,被想象为与人一样有着脾性喜怒哀乐,对事物的分类再现了对人的分类。
在这样的组织系统中,社会事物的分为再现为人的分类,与胞族、氏族有关的所有自然被全部划为进不同的“属”与“种”之中。逻辑秩序极其严格,这些范畴构成了澳洲原始部落的约束力。对个体而言,这种逻辑关系或多或少地被构想为了密切的亲属关系。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胞族层面的事物界限划分明确,但在胞族内部、氏族之间的划分逐步模糊,使得氏族不断衍生出次氏族,次图腾的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一种模糊状态,也使得明显的分类界限露出了混淆的苗头。
阅读周期:2025年2月27日-2025年3月30日
本月阅读书目如下:《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尔干著;《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涂尔干著;《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著,陈兼译;《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孔飞力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著。以下通过介绍涂尔干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对公民道德的论述,简要总结自己对该书的理解。
在公民道德中,涂尔干首先界定了国家的概念,也就是公民所要遵循的道德对象究竟为何物。涂尔干认为政府不是个体的集合也不是包办个体的完全物,而是建立在各“次级群体”所形成的广泛政治社会之上的最高权威。它是由众多家庭群体或职业群体形成的,是多环节的,而非单一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权威和服从。国家的意义便在于引导集体行为,为社会思考,本质是社会思考的器官。
那么国家与个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康德等人看来,国家的发展目的就在于个体的发展,国家的本质是服务于个体。涂尔干反对这种观点,在涂尔干的社会集体观下,国家的目标是社会目标的实现,个体是实现过程中的工具。 但国家对个体的意义并不只是简单的工具使用,而有着非对立的关系。在涂尔干看来,国家未形成之前,个体依附于次级群体之中,完全服从而失去个性,解救个性的正是国家。只有国家凌驾于次级群体之上将个体从中挽救,个体才具备了个性,个体主义才由此产生。因此国家是个体形成的首要保障,国家也因此具备了使个体服从其权威的正当性。
国家职能的发挥很大一部分便是在挽救个体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其规模中产生的,那便是对内维护社会道德,消除病态的产生。此外,国家长期发挥的另一职能便是对外保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这两种职能也正是国家对个人的义务。因此,个体便需要对国家履行“爱国主义”的义务。
在讨论国家与个体关系的国家形式民主制时,涂尔干否认了孟德斯鸠的从统治人数区分政体的方式,而是从国家的本质出发。国家的本质便是社会思考的器官,从国家思考的方式来区分政体,因此民主制的真正性质是国家与个体实现紧密的沟通,使个体参与公关社会。 但涂尔干的民主并不是希腊般的全民民主,他反对直接民主带来的“多数人暴政”,也反对国家的专政。他的理想民主形式是以职业团体为中介的国家与个体实现紧密的沟通。职业团体将保持独立性,不沦为国家机器,它要代表职业共同体的利益。